编者按: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和多民族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国家必须以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部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责任,必须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能力。“和平崛起”的过程,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亲和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软实力”不断成长和积累的过程。中国“和平崛起”,只有“硬实力”的增强而无“软实力”建设的相应配合,是不完整的崛起。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一、“软实力”的概述126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的最早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着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指出,“软实力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国家软实力归于三种主要资源: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二是能够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三是能够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当前国际关系学界对“软实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中国学者所研究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但对其研究的内容还是基本达成了一致。在2007年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软实力”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这与约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实质上的区别。
二、“软实力”的文化渊源
“软实力”运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周易》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老子《道德经》也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明君贤臣也都很重视“软实力”。他们认为要实现国家的意志和赢得他国的尊重,应当行“王道”而弃“霸道”;主张“和为贵”,反对以强凌弱;强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反对穷兵黩武。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在治理国家和处理与邻国及周围民族关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似乎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
三、“软实力”战略性认知过程
“软实力”在中国国内的提出,最早见于1993年王沪宁发表的《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文中指出,把文化当作一种“软实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
“……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权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得到和扩展,而软权力更加依赖于国际间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国家的软权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从此,“软实力”在中国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软实力”概念的使用频度也越来越高。“软实力”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件报告中是在2006年11月。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网路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可见,中国领导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提升“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性。2007年10月,“文化软实力”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十七大报告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系统部署,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这标志着“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也标志着“软实力”概念进入中国的官方语言体系。
四、“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文化软实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其核心实力是文化魅力。一个国家的文化,丰富地表现为国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和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以及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等。这种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更渗透在国家意志、国家行为、外交政策之中,形成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我国文化软实力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当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形象对一国发展和安全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快、更直接。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对于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对于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获得大幅度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平共处”五原则和“和谐世界理念”,塑造和平和谐稳定的国家形象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中国倡导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今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一大重要成果。历经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始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定奉行者,中国的朋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朋友越来越多。经历了60多年的外交历程后,在继承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和中国国情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世界理念”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是与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对世界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也是中国“软实力”外交的重要基础,国外专家、学者给予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法国国际关系专家皮卡尔认为,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为国际关系实践提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对于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非常积极的“独创”意义。他说,“当今国际关系依然建立在冲突理念基础上,基于如此现实,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理念才显得更加重要。”
2、四川汶川地震,表现团结友爱自强的国家形象
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变得前所未有地团结,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国际舆论认为,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出来的民族精神,13亿人共克国难的经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格”,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
3、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展示文明开放现代的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融会了和谐、团圆、吉祥、生生不息等中华文化元素,体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谐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汇聚了更多的智慧。美国《新闻周刊》网站8月11日发表《孔夫子和奥运会》说,中国强大起来,儒家传统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主要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世界。2010年3月23日,国际奥委会发布《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称,“奥运会的体育和社会遗产让奥林匹克运动最终得益于北京2008,越来越具广泛性,在促进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相互理解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和不同文化的融合。文化更加开放,文化差异得到了更多尊重,同时也弱化了体育世界向西方倾斜的趋势,这是一个伟大的遗产,因为世界体育的重心和中心已经开始向东方移动!”
上海世博会为世界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中国文化元素应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世博园区内观众的素质和文明水平等都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如果说奥运会是对中国政治社会组织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国家体制的考验。那么世博会所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检验,也是对技术硬实力的检验。开放的中国本身就象一块巨大的磁铁,而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象两张巨大的名片,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陈腐的形象,让他们从硬势力到软实力都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独特魅力。
4、东南亚和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合作共赢负责的国家形象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仅给受害国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援助,而且还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展现了中国发展对地区稳定的积极作用,提升了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受到了东亚邻国的极大欢迎。如今,中国已成为东盟、韩国和日本的首要贸易伙伴。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这些政策措施作用下,2009年、2010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131中国的负责任做法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评价说:“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和做法令人敬佩。”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重大,也提升了中国“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中国以对话者、谈判者及游戏规则制定者身份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关国际会议,不仅使得中国站在国际大舞台上更好地坚持与保护本国的利益,也使中国有能力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孔子学院,演绎谦虚包容自信的国家形象
孔子学院是中国教育部为进行汉语教育和普及中国文化而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项目。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以来,中国已在90多个国家开设300多家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全世界约有4000万人在学“孔子的语言”。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美文化交流十分有限,美国中文教育仅限于唐人街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在不断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以日益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孔子学院在美国蓬勃发展,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主流社会,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软实力”概念创造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软实力”提升的一种具体体现。《纽约时报》也刊文指出,“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
6、国家名片,打造繁荣发展进步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