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合”文化下的崛起与发展
16017800000018

第18章 特别篇“和平崛起与发展”同“软实力”(4)

其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晏子春秋》中有句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必须创新并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要依靠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升级,实现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其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4、积极推动公共外交,以文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它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以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及网络为主要载体。形象一点说,它是一种“软外交”。2004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基本目标。”我国2009年召开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强调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次上公开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形势下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就是要改变国外对中国的看法,纠正盛行多时的中国威胁论,让公共外交成为展示中国合作、开放、民主、进步形象的重要窗口使得中国日益增加的综合国力能够为外部世界所接受。

其一选择好工作对象。中国的公共外交,要学会用百姓的故事、百姓的语言和百姓的视角来诠释自己,打动对方,影响舆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善于开发国内研究机构、民间团体和传媒界的有效资源,主动扩大让他们“走出去”的机会。要与时俱进,适应国际公共关系领域发展的新潮流、新规范,学会借用国外的公关公司、专业经纪人和技术顾问等市场资源来“强身”,既可有助于提高我方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有助于将中方的需要和立场传递出去。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尤其是已经进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政治、经济、知识界的杰出人士,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和感情,这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软实力”资源。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增进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交流,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二加大感情投入。无论是外国政要精英,还是公众百姓,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都必然是利益理性与情绪个性的复杂结合体,同时也是公共外交工作网络的对象主体。因此,要取得公共外交的真实成效,就必须掌握理解和尊重对方感情,温润亲和的工作方法。多年来,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一直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保持着友好交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担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期间就曾陪同他参观过少林寺、西双版纳、敦煌等风景名胜,并且安排他到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去参观,还到过装备水平一般的河南驻军参观。基辛格为此感触很深,回国后,他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上先后发表过“遏制中国将无法奏效”、“冲突不是选项”等文章,认为尽管中国变得比过去更强大,但中国很多地区还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今天中国的发展并不对美国构成威胁。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出公共外交对增进外界对中国了解的重要作用。

其三注重企业的力量。国家品牌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国家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推动创新产品的出现,才能真正实现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品牌建设,这样的国家品牌才能让世界产生直观的认同。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经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这句话形象表明了公共外交中公司的力量。从根本上讲,企业是以追逐利润为根本目标的经济组织,同时也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关怀功能,而跨国经营的企业,无论是否具有主观意愿,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外部形象的一部分,被打上了一定程度的国家关系烙印。正因如此,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应该成为公共外交主体之一,担当起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并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主动营造与当地社会的公共关系。很多知名的中国企业就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公共外交力量。像华为公司,在成功获得印度国有运营商BSNL约20亿美元的订单时,也遭遇印度政府的疑虑,但是后来华为公司做了大量细致的公共外交工作,最后得以成功地进入印度市场。2009年华为总部接待的外国总统就有14位,成为中国企业从事公共公外交的成功案例之一。

其四重视互联网作用。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普及让公共外交变得更加丰富了,但同时也更加复杂了,各种力量都在充分借助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施展自己的国内或国际影响。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网络外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外交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公众之间的沟通方面,互联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公众之间的日常联系无论是商业性的、学术性的还是朋友间的,都表达着中国的微观国情,丰富着中国的国际联系。互联网的“网风”是时代文明的新表现,跟帖、博客、微博的内容和语言可以展现中国网民的水平和社会风貌。对于国际事件的评议,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对外攻击的言论。但是越是大国,越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言辞。

通过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和主流社会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通过民间交往,也能有效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已超过300万个,但由于规模小、力量弱、缺乏人才和经验,对国际舆论和国际事务的影响非常有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要用一种积极正面的眼光看待非政府组织在内政外交中的作用,并采取实际措施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公共外交,以提升本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