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合”文化下的崛起与发展
16017800000004

第4章 基础篇“和平崛起”的背景和环境(2)

3、边界领土争端。我国幅员辽阔,有20多个邻国,与15个国家领土接壤。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不少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还没有完全得到妥善解决。我国与印度边界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与东亚一些国家的海洋划界尚未确定,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围绕南海问题的争议虽然没有激化,但依然悬而未决。钓鱼岛问题,给本就争议颇多的中日关系又蒙上阴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趋向在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东盟一些国家加强了对我国南沙岛礁的“占领”,进行所谓的“经济开发”,构筑建筑物。另一方面,美国已经把南海问题纳入了它的所谓亚太战略,不断以各种隐性手段插手南海事务。

(二)军事安全和同边地区热点

美国利用台湾制衡中国。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台湾作为一张“牌”来遏制中国。美国认为,台湾问题对牵制中国具有独特价值,只要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继续下去,中国相当多的一部分力量和资源增长就会被消耗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崛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为此,不断加大对台军售,加强对台军事合作,并且将台湾纳入美国战区导道防御系统(TMD)。2011年9月21日,美国政府宣布了总额58.52亿美元的向台湾出售武器计划。这是奥巴马政府第二次对台军售。美方置中方多次严正交涉于罔顾,以所谓《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原则。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美方已80多次对台售武,总价值超过400亿美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关系到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美方这种背信弃义,不尊重国际关系准则、不履行国际义务的做法,与其自诩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极不相符。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其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战略也不会改变。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军事战略的调整正在转化为与此相适应的实战能力。虽然这种战力尚不足以扭转两岸军事力量对比的大势,但却增加了“台独”势力的心理“安全感”。

21世纪是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同中美建交时相比,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两岸关系、中美关系都发生了巨变。冷战结束快20年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潮流所向,靠均势平衡、遏制围堵处理大国关系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行不通。中国的发展强盛是大势所趋,没有谁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和平统一的步伐。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是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任何人阻挠中美关系发展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国固守对台军售政策,都有悖历史潮流,犯下了时代错误。

2、美国对华实施战略包围。在东北亚,美国利用所谓“朝鲜威胁”强化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加紧发展东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加紧研制和部署NMD,表面上是针对朝鲜的导弹威胁,实际上是要削弱中国有限的完全用于防卫的战略核力量;在东南亚,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2001年3月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立脚点,这是1992年菲律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关闭以来,美国航母首次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基地。按美国海军设想,新加坡的樟宜基地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成为美国海军监控南中国海局势和进出印度洋的“桥头堡”,其战略意义绝不亚于当年的金兰湾和苏比克湾。南中国海是美国将其西太平洋力量和印度洋波斯湾力量联结起来的中心环节。美国从主导亚太地区军事和安全角势的基本战略出发,对南中国海问题的战略已由过去的军事渗透转向企图军事控制。在南亚,美国的南亚政策基本上是印巴并重。一方面把巴基斯坦定位为非北约盟国,同时积极发展同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亚借反恐为由建了十几个军事基地。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美菲军事同盟,涵盖中国的东海、南海。固然,已经成型的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正在从东南西三边对我国构成合围的态势,但其着眼点并非全部针对我国,很多部署是为了反恐战争和其他目的。即便如此,这种事实上的地缘包围圈虽然还难以对我国构成现时的威胁,却足以构成长远而潜在的威慑。

3、周边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在美国霸权态势的长期刺激下,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在长期微妙酝酿中。在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问题有所反弹;在南亚,印巴关系时紧时松;在中亚,因美国借反恐渗透,使得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最值得关注的是朝核问题。虽然目前已形成六方会谈机制,但朝核问题依然没有走出僵局。朝核问题一旦猝发变故,对我国国家安全将造成直接冲击。东盟部分国家针对中国南海问题的军事投入和非法侵占活动,考验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另外,我国周边地区也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与国际恐怖组织联系密切,在我国境内从事恐怖暴力活动。

(三)政治和文化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文化安全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也包括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种种不同心态,都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安全产生某种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1、对中国的遏制。由于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中国作为防范、遏制的对象。克林顿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以“接触”为主(当然并未放弃牵制、遏制)。小布什上台初期,将对华政策由“接触”为主转为“遏制”为主。但“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因为要寻求中国在反恐防扩上的合作,相应改变对华战略思维,由“遏制为主”转为“塑造为主”。奥巴马上台后,尽管中美2009年双方确立了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小布什政府的“塑造中国”战略。干涉中国内政、介入中国内部事务是美国最常用的制造麻烦的手段。在“民主”、“人权”、“西藏问题”等方面,美国经常对我国无理指责甚至施压。美国在经济及人民币汇率等金融领域给中国出的难题不少,而且政治化的倾向越来越强。几十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虽然是“接触”与“遏制”两手并用,但“接触”和“塑造”依然只是手段,遏制才是真实的目的。

2、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点使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网民的控制力下降,国家权力被削弱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在坚持冷战思维,大肆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其中美国的文化战略最为典型,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威胁也最大。从上世纪50年代杜勒斯提出要“和平演变”中国,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十条诫令”的制定,到上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主张利用美国的软实力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到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建议美国开展网络空间战提出的五项政策建议,再到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美国贯穿始终的对华战略,就是要用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期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6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演讲时就指出,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互联网使美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设想它可能使中国发生的变化。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表示,虽然无法预测中国确立民主制度所需要的时间,但信息加上人们对自主生活的愿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美国前总统布什指出,如果互联网以在其它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1年2月15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演讲中强调,美国国务院的核心使命就是冲破中国互联网防火墙,用网络手段推翻更多的独裁国家。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从这一系列言论中可以看到,在一些西方政治人物的心目中,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的民主极为重要,网络已然成为“和平演变”的工具。

3、反华舆论的鼓噪。中国是在很特殊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他们不断提出有关“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向现成大国和现有的国际秩序提出挑战。在西方国家的主流舆论导向下,有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也是疑虑重重,一些周边国家因而担心中国崛起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客观讲,这些反华舆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舆论产生的影响力,不利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可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社会对我国崛起的矛盾心态不会彻底改变,而且实用主义倾向可能会有所上升。这些,都会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4、信息安全面临新课题。近年来,由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政府上网、政务信息化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另据有关材料报道,由于中国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软硬件领域需要大量进口国外产品,而西方一些国家在软件中安装窃取情报的秘密程序,一旦这些产品进入中国并付诸使用,其对中国信息安全的威胁是不难想象的。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国入世,许多人的保密观念在淡化,认为入世就意味着全面开放,没有任何遮拦地开放,这种错误的观念也很容易使人们在频繁的对外交往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泄露国家或企业机密。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左右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命脉、军事强弱的关键因素,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因此,保障中国的信息主权已经成为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扞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自主开发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摆脱对国外关键信息系统依赖的被动局面。为此中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边引进产品和技术,一边加紧研发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产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IT产业。

5、台湾“去中国化”逆流的影响。2008年之前的10多年间,台湾出现了一股“去中国化”的逆流。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理应遭到所有中华儿女的抵制和谴责。有中华民族的灵魂,才有文化艺术的灵魂。一个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首先要有精神的复兴。用先进文化引导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不可或缓的任务。中国之所以有今天,赖于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强、自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品格,以及勤劳、善良、爱和平、宏大宽容的道德传统。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