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合”文化下的崛起与发展
16017800000005

第5章 立论篇“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1)

编者按: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宣示中,中国不断重申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也一直在践行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外交理念。但是,在近年来的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大国和周边国家的舆论中,却不断地将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和条件强加给中国的“和平崛起”,并试图用它们杜撰的“和平崛起”话语体系围堵和绑架中国外交。这在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基本逻辑是,既然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么中国在任何情况下与任何国家的任何争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任何举措,中国维护正当权益的任何行为,都违背了“和平崛起”政策宣示,于时便产生了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人口和粮食威胁论”、中国“海军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网络威胁论”、中国“经济责任论”等不同变种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一、“军事威胁论”的驳论

编者按: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瓦解,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问题,美国的一些战略家认为:“苏联崩溃以后,中国对发达的民主国家的战略意义已不复存在,阻止苏联扩张时,中国是一个有用的伙伴,但苏联不存在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可资利用之物了,而有可能成为对西方利益尤其是美国利益的长期威胁。”29出于这种偏见,美国将攻击的矛头由昔日的苏联转移到今日的中国身上。对于美国的冷战思维,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于1997年4月访美,发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人,既没有兴趣去研究历史,也不想认真地去了解现实,他们感兴趣的是在苏联解体以后为美国寻找新的(敌人),即使找不到,也要制造一个。似乎只有这样,美国才能生存,才能维护超级大国的地位,这实际上是旧时代(冷战思维)在新形势下的反映,是很可悲的。”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从策略上宣传“中国威胁论”既可以为美国的军火工业开辟市场,又可以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寻找借口,同时还可以借此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给中国“和平崛起”制造外部障碍,国际社会制造“中国威胁美国或世界”的氛围,干扰中国“和平崛起”。

(一)“军事威胁论”的论调主要从西方“权力转移”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国强大以后也会像历史上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崛起一样性对外扩张政策;宣扬中国大幅度增加军费和扩充军备,带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军备竞赛;宣扬中国试图运用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填补亚太地区的军事空白,将使用武力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丧失很多领土,中国强大以后很可能会提出收复失地的要求。

1992年9月17日,美国《政策研究》杂志刊登了费城对外政策研究所亚洲计划协调员罗斯·芒罗的《觉醒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一文。该文说:“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将造成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战略方面,中国将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1997年2月,美国出版了《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认为:“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亚洲霸主,企图取代美国在亚洲的统治地位,中国不会成为美国的战略朋友,而是长期的对手。”1999年5月25日,美国国会公开发表了《考克斯报告》,报告中称中国对美国实行间谍活动,窃取美国重要军事情报,诋毁中国形象,给中美关系发展制造了波折。美国军事专家马歇尔在2000年主持编写的《2025年的亚洲》报告指出,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国力的衰落和北约的东扩,欧洲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伊朗、伊拉克已受到控制;惟有中国变得越来越强。此外,东亚还有朝鲜半岛问题和台湾问题。中国有核弹,因此未来美国的真正威胁不在欧洲,也不在中东,而在东亚。太平洋最有可能成为美军今后军事行动的战场,为此,美国的国防政策重心必须从欧洲转向亚洲,重点是防止中国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报告预言,2015年后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竞争对手。

五角大楼2010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堪称中国“军事威胁论”的“集大成”者,指出中国在实施“世界上最积极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计划”,中国的军事理念正从过去侧重保卫国家主权,演变为维护覆盖全球的经济利益,“台湾海峡两岸军力对比仍在朝有利于大陆的方向转变”。312011年8月24日,美国国防部公布向国会提交的2011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报告声称“对中国如何使用其不断增长的军力仍存不确定性”,认为中国军队过去10年来受益于在现代军事装备和科技方面的强劲投资,许多现代化系统已臻成熟,未来10年中国军队将整合许多新的、复杂的平台,并采取新的作战概念,包括联合作战及以网络为中心的战争。报告对中国的太空战和网络战能力表示关注,并指称美国政府的计算机系统2010年遭受来自中国的网络侵入。报告还新增加中国海上战略和中国对外军事交往两个“特别话题”,认为中国军队正大胆进入美国海军长期统治的全球海域。中国“军事威胁论”向来是“中国威胁论”的“中心”,主要代表有: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卜大年,其一贯为美对台军售摇旗呐喊,近来大肆鼓吹“中国导弹威胁论”;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主任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声称其“发明”的“空海一体战”足以突破中国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新保守派”骨干,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博尔顿,主张凭借武力干涉与“民主改造”打造美国“单极霸权”。

提到“中国威胁论”,就不能不提到“海军威胁论”的论调。早在2004年12月30日《纽约时报》发表《美国太平洋海洋统治遭遇中国挑战》的文章,核心内容就是:中国海军,特别是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将对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提出挑战。2006年3月,美国传统基金会谭慎格发表《中国潜艇的挑战》,认为“太平洋上的海上力量趋势令人担忧。到2025年,中国海军将主宰太平洋。中国携带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将游弋到美国西海岸”。在美日等媒体的集中炒作下,中国“常规潜艇威胁”、“反卫星武器威胁”、“反航母弹道导弹威胁”、“新型核潜艇威胁”等各种“中国军事威胁论”版本陆续出现。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2009年3月4日一篇文章称“美国海军最新情报显示,包括50艘攻击潜艇在内的中国潜艇舰队2008年进行了12次巡逻,创历史纪录,比2007年巡逻次数多了一倍,让2008年只外出巡逻了7次的俄罗斯潜艇部队自愧不如”。美国国会《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和对美国海军的影响》报告称,仅中国增强潜艇战斗力这一项就足以让美国引起充分的重视,目前中国同时瞄准了五种潜艇,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具野心的潜艇扩张”。美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2009》第四章“军队现代化”中,则设有一个介绍中国航母发展的专题。美国2011年2月发布7年来首次有内容更新的新版《国家军事战略》强调海洋、太空及网络等“全球公地自由”受到“崛起大国”威胁,提出关注和应对其他地区战略挑战的目标。

日本英文报纸《日本时报》网站2009年1月22日刊登了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学者布拉马一篇题为《中国布下海洋棋局》(ChinaPlaysMaritimeChess)的文章称,在“国际主义”的幌子下打击海盗,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就其全球大国野心的机会。中国的另一个目标便是“铲除”印度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海军建设对日本和印度构成了直接的挑战,也冲击了美国的利益。呼吁印度联合美国和日本共同制约中国,封堵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门户。日本对中国海军穿越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正常训练大做文章,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上倒打一耙、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大肆欺骗国际舆论,极力维护区域性海洋优势与非法的岛礁权益。日本于2010年12月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这是六年来日本首次提出的防卫大纲。明确以中国为“假想敌”,主张强化西南诸岛军力,将防御重点从俄罗斯转向我国。

(二)“军事威胁论”的驳论

韩国的韩中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李映周2009年7月1日在首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新中国建立以来,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存、反对霸权、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原则性强,但在不脱离原则的前提下也不乏变通。中国的外交是成熟的外交,中国的外交政策值得尊敬。他特别指出:“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兼顾别国利益,强调相互合作,无论是中国日本间的战略互惠关系、中国朝鲜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韩国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系列关系的定位,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这一理念为维护东北亚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和平提供了新的动力,将对国际关系带来积极影响。”中国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永远做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1、重视增强与大国的军事互信。中国十分注意同美国和其它大国的战略对话、沟通和相互理解。美苏关于对方战略意图的误判,是冷战僵局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领导人就向美国领导人提出了“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尽管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若干次危机和许多麻烦,在关键时刻中国政府都能对战略大局做出正确地估量,并同美国官方和民间保持密切接触,避免了危机失控的局面。中俄两国1996年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两军于1997年建立战略磋商机制。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在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俄边界东段补充协议》,彻底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1997年,中美两国建立国防部防务磋商机制,到2010年12月,中美已举行了11次国防部防务磋商。1997年到2006年,中日两国已共举行7次防卫部门副部长级年度防务蹉商,就有关防务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此外,还与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军事热线”,增强了双边的互信与合作。

2、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领土主权,促进国家统一。为此,中国力促国际形势的缓和,珍惜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不需要在国际上挑头去反对任何一个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特别是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政策和做法,中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但是,同苏联不同的是,中国没有搞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没有搞集团政治,没有搞势力范围,没有搞排他性的贸易同盟,没有搞针对特定国家的安全合作组织,更没有搞军事同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同邻国的关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在南亚,1993年9月,中国与印度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2005年4月11日,双方发表了20多年来第一份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文件,为通过和平谈判、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体现了中国诚心实意地执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中国与南亚各国增强相互信任,共走和平发展之路,共建友善、和谐的周边环境。”2006中印两国签署了《防务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于2007年首次举行了陆军联合反恐演习。在东南亚,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向外界发出双方愿致力于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处理本地区争议的积极信号。2003年10月8日,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成为加入该条约的第一个区域外大国。“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东盟和世界郑重承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和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东盟和其它邻国的值得信任与合作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罗伯特·罗斯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尽力关注地区动向和促进稳定。在其对俄罗斯、朝鲜、韩国、泰国、缅甸、印度支那国家、中亚和南亚的政策中,中国已经加强了合作措施来巩固他们之间的现存的关系,而不是靠采取强制措施来力图维持现状。”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艾伦·卡尔森指出:“中国对外没有领土扩张要求(尤其是关于大陆架边界线方面)。更有意义的是,谈判、签订边境条约和建立新任措施,成了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方面最重要的机制。”

3、提高军事透明度。我国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度。自1998年起,先后发表六版国防白皮书,系统阐释了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介绍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情况。2002年秋季,中国与吉尔吉斯,在中吉边境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反恐演习。2003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军队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地区,举行了反恐演习。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多边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3年8月25日,邀请15个国家的军事观察员在中国最大的内蒙古朱日和合训练基地观摩了北京军区突击作战演习。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开放最大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200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组织的“砺兵-2008”实兵演习,邀请了36国113名军队人员前往观摩,创下了观摩国最多、观摩人员最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纪录。2009年4月,我国海军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式,首次邀请来自五大洲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14国海军21艘舰艇参加阅兵式,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信任中国敞开了大门,对消除“中国威胁论”发挥了积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