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军控、救援维和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先后三次单方面裁军,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军控和与裁军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爱和平、求发展的真诚愿望。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核武器缔约国,明确单方面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参与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军控谈判,并认真履行了国际军控条约的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截止2011年8月底,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打击海盗行为,自2008年12月26日以来,先后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9批海军护航编队。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派出救援队,近5年来,先后对10多个受灾国实施了紧急救灾援助。
在应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方面,对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坚持劝和促谈,推动形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中国同12个陆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处理同邻国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建设性姿态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尽最大努力维护南海、东海及周边和平稳定。中国通过开展双边合作并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共同发展繁荣。
5、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有广阔的领土和辽阔的海洋,陆地边界2.2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中国面临复杂多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受到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等威胁。推进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合理的国家安全需求,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扞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国防开支是合理适度的,是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的,中国不会也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至于所谓透明度,世界上军事绝对透明的国家并不存在。相反,几十年来中国的军事透明度却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我们的战略意图比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更透明。中国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中国重视加强国际军事交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华盛顿大学研究员爱玛·布隆菲尔德指出:“中国人均军费预算远远低于美国。”“中国并没有立即对美国构成军事威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副研究员陈有为指出:“中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军事力量目前没有办法实现他们自己的局部战争战略,也没有能力在中国边境以外的任何地方进行可持续的军事行动。中国今后十年内将很难具有这种能力。”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贝特·吉尔和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麦克尔·欧汉轮指出:“几乎每个方面,中国武装力量落后美国军事至少20年,即使较高地估计,中国的国防开支比美国国防开支的25%还要低,而且这种悬殊近期不会改变。”
6、国情因素的制约。中国政府对于自己的国情、国力和国家发展目标有着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将自己国家的发展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至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可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构成威胁。美国威斯康辛·史蒂芬逊大学政治学教授王建伟曾指出:“因为北京正在集中精力致力于经济现代化建设和解决国内问题,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对其邻国将奉行和平政策。从其言行来看,中国人最近已成为这个世界中极好的成员”。兰德公司副研究员埃文·麦迪罗斯和哈佛大学研究员泰勒·弗莱维尔指出:“今后20年,中国首要中心任务仍将是内部问题,集中解决大量国内问题。毕竟,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继续进行经济和政治现代化,并非一项小任务。中国最高领导人已经相信,今后20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所以,中国近20年内不可能威胁其他国家。”陈有为指出:“从中国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宏伟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几十年也许100年仍然需要做艰苦努力。中国没有理由威胁其他国家,没有理由从事对外扩张已达到其目的。所以,中国不可能对外进行军事或思想扩张。”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员爱玛·布隆菲尔德曾指出:“中国的经济威力将全面地增强它在世界上的力量。但是因为中国优先发展经济和现代化,所以它不可能在这种形势下去威胁它的邻国或美国。(美国)与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已经证明这样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自由和解放。”
然而,美国右翼保守势力却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夸大了中国的实力,大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这既是忽视了中美关系的互动,也与新世纪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相违背。以2011年8月24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2011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为例。报告中虽然承认中国为国际维和、反海盗、人道主义救助行动作出了贡献,但依然对中国正当的国防建设横加指责,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美对中国军力作出的这种“褒贬兼具,以贬为主”的评价,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有关。美希望通过“赞扬”中国,“引导”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从而减轻美国因为担当世界警察而承受的巨大负担,以便腾出精力,加速战略东移。更主要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宣传中国军力的“过度膨胀”,既可以为维持军费规模找到借口,同时又希望通过宣传“中国威胁论”加重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心理,在政治上构筑防范中国的联盟,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7、中国对美亚太地位的确认。需要指出的是,中美关系存在发生恶化的危险。但这不会是中国首先挑战或威胁美国的战略与地位,而可能是美国对中国采取战略对抗或者损害中国的基本利益。当今美国不仅主导着世界现存政治秩序,而且主导着经济秩序,为中国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在亚太地区,“中国现在已逐渐承认并接受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中国无意将美国赶出本地区,只是希望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能是建设性的。”对中国来说,只要美国不损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只要美国愿意保持作一个善良的霸权,中国无意挑战美国的霸权和主导地位,何况,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没有这个能力。英国《金融时报》外交事务首席评论员拉赫曼认为,崛起的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正变得更加积极,美国或许对此不安。然而,中国并不想与美国发生直接对抗,而是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指出,台湾、涉藏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这实际上是对美国在亚太地位的再确认。
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认为,最近几年,不少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我认为这种观点主要有两方面的错误。首先是时代错误。现在是21世纪了,安全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那种“一方全赢、一方全败”的观点行不通了;其次是对象错误。中国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决不称霸、不当头,从来没有与美国争霸的念头。所以我认为,未来中美是否会发生战略对撞关键还是在美国。
8、中国海军现代化与“和平崛起”并不矛盾。近年来,中国海军的有限发展以及走出“第一岛链”的训练,乃至对索马里反海盗行动的参与,都不断地被外部世界放大,并被扣上中国“海军民族主义”、中国“海洋扩张”的帽子。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以及印度、东南亚国家等周边国家,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美国和相关的周边国家应该清楚,中国的海权力量的发展在于主权诉求,在于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防御性诉求,有限的国际拓展也在于更好地履行打击海盗、海上反恐、海上搜救、灾难救援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责任,而不是挑战美国的海上霸权和侵略他国海洋权益。无论是美国,还是周边的国家,适应中国海权力量的有限增长并寻求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才是合理的选择。因为任何国家都无权剥夺中国发展与自身主权及防卫需求相适应的海军的权利。58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2011年7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武器装备的建设是服从服务于国防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航母作为一种武器平台,既可以用于进攻,也可以用来防御,还可以用来维护世界和平,实施灾难救援等。中国正在研究航空母舰的发展问题,是为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能力,中国坚定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决不会因为发展先进武器而改变。中国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也没有发生转变。
中美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渲染“中国威胁论”,与中国进行对抗,不但干扰中美关系的大局,最终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学者布隆费尔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军事、经济或思想方面,将中国贴上对美国进行威胁的标签的做法,夸大了中美关系中的紧张方面,忽视了中美关系中许多现实和积极客观因素。这种论调反映了美国的一些思想家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这种做法只会使中国远离美国的设想和目标。”
二、“经济威胁论”的驳论
编者按: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不可能永远是朋友,也不可能永远是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美国是冷战后国际关系最大受益者,成了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不但要极力维持这一收益,还要建立一种以美国领导的世界。“新保守主义”认为:美国的前途乃至世界资本主义未来的命运,都有赖于“美国力量的复兴和不断壮大”;他们不但主张世界应由美国来领导,美国一切对外政策行动必须以是否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主团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良好的发展势头,引起了美国右翼保守势力的自然心理反弹。尽管中国并没有发展到威胁美国的地步,但是他们却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
(一)“经济威胁论”的论调
首先涉及到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估计。199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了其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中国大陆经济总规模进行重新估算的结果。根据其当时估算199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3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为14740亿美元,在总量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名世界第三。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顿时引起西方媒体的强烈反响。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根据购买力平价法对未来几十年中美日三国的经济发展规模进行估算,认为按目前中国的速度和潜力,中国将于2010年超过日本,于2020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额最大的国家。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已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是世界第三甚至是第二强国,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争夺西方国家的市场,资金,资源,损害西方的利益,这将对世界经济带来威胁。
其次有关“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大中华经济圈”最初是1980年代初期海外一些华人提出来的一种设想,这是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的华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合作。提出这种设想的依据之一是认为这些地方的华人有一种血缘和文化方面的认同。针对“大中华经济圈”西方一些媒体认为:“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这将对东亚和世界经济产生两个负面影响。首先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通过利用其低廉的劳动成本和高科技的引进,不仅使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不断扩大,也必然会造成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从而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加剧,造成西方国家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损害他们的工业基础。其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金的争夺。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比的,中国的崛起将影响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
再次基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针对中国GDP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不断炒作中国GDP的世界排名。宣称“中国需求”加剧了能源与资源的供不应求,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制造”导致了美国乃至新兴大国的贸易逆差”,中国经济发展将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金的争夺。声称“中国将外汇储备作为“政治杠杆,中国的大规模对外投资危及投资所在国的国家安全”等等。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萨勃拉曼尼亚撰文《中国超过美国》,认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4.8万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4.6万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中国不久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意味着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与延续多个世纪的西方主导地位的终结,而权力更替将会引发重大摩擦。(二)“经济威胁论”的驳论1、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经济63中国市场成为美国的“摇钱树”。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5.9万多个,实际投入652.23亿美元,中国已逐渐成为众多美资企业的利润中心。据中美商会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2009年71%的美国在华企业实现盈利;46%的受访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不仅如此,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承诺开放的100个服务业部门均有美国企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