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等领域,美国在华服务企业“赚头很大”,经营业绩良好。目前,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出口增速最快的市场。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为3853.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其中中国自美进口10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1.7%。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2008年,美对华货物出口由192亿美元扩大到715亿美元,增长272%,而同期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仅增72%;服务贸易方面,美近年来一直对华保持顺差。2009年美方顺差达74.3亿美元,是2001年的近4倍。通过对华出口快增,美国各州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50个州中有40个州的前五大出口市场均包括中国。10年来,美国制造业和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330%,远高于美对世界其他地区29%的出口增速。中国已成为美国大豆、棉花的最大单一海外市场以及汽车、飞机等机电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2010年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报告称:“在全球经济衰退中,中国继续成为美制造商和农场主的重要出口国。”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认为,如果没有对中国出口的迅速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出口5年倍增计划恐怕难以兑现。
美方全面受惠对华经贸合作。这首先表现在中国对美出口大大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据统计,在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产品中,服装鞋袜、玩具箱包、电子电器等日用消费品占75%左右。这些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极大丰富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扩展了美国消费者的选择范围,给美国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带来实惠,也使美在巨额“双赤字”压力下仍得以维持较低的通胀率。按照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研究结果推算,美国人通过购买产自中国的商品,仅2009年平均每人就节省了300多美元的开支。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研究结果,到2010年美国GDP会因为对华贸易投资增加而多增长0.7%,而同期物价则会因此下降0.8%,两者相加,相当于美国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1000美元。
中美经贸合作还有效增加了美国的就业岗位。2010年1月,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演讲中表示:“对亚洲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为美新增10万个就业机会。”据此测算,2001年至2008年,美对华出口为美新增257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目前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达到9068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不仅没有抛售美国国债,反而增持,这对美国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增强流动性、缓解信贷紧缩、促进贸易融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美国国会研究局2009年7月发表报告指出,如果中国没有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利率将提高0.5个百分点。据此估算,美一年为此节省国债利息支出约616亿美元。2、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经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过去10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2000年至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年度对外直接投资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有力促进了有关国家经济发展。2009年境外中资企业实现境外纳税106亿美元,聘用当地员工43.9万人。中国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10%以上。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贬值情况下,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受到了东亚邻国的极大欢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参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参与国际贸易融资计划和金融合作,组织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向陷入困境的国家伸出援手。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为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贫困人口减半国家,并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61个国家、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563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减免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380笔,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12万人次,累计派出2.1万名援外医疗队员和近1万名援外教师。
迄今为止,中国共为非洲援建基础设施项目519个,其中社会公共设施375个,经济基础设施144个。共建成铁路为增强非洲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其“造血”机能,中国在对非援助中加入了经济技术合作内容,为非洲国家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援助。从2000年到2007年,中非贸易额由100亿美元快速增值1068亿美元,中国快速上升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援助是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
加利福尼亚·柏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斯特曾指出,所谓“中国经济发展能够成为威胁”,这种说法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被夸大了,中国似乎到2010年将成为东亚最大的贸易国家,其增长将明显地改变该地区经济。但是,中国崛起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来与全球经济结成一体,能够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除非这些国家将自己孤立于经济一体化这一过程之外。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东亚来说是一件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作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也的确是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实体,中国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动力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标准。“中国经济扩展”尤其是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不仅没有“抑制其邻国之间的竞争和增长”,相反,“将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出口商带来史无前例的市场与机遇”。中国成功地出口给其邻国的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将最终会自然地得到增长,尤其是如果这些国家与中国形成了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的邻国应该承认,激烈的全球出口竞争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应该抓住东亚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3、中国的崛起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40亿美元。1979年至2010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483.8亿美元。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世界上规模最大自由贸易区从此诞生。一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促进双方行业对接,整合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自贸区有利于缩小东盟国家间的发展差距,给予东盟较落后国家更多优惠、更大让利。中国-东盟自贸区激活了东亚经济一体化,推进了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中国在自身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亚洲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2010年,中国对亚洲国家非金融类投资金额达45亿美元,其中对东盟投资25.7亿美元,对东盟投资存量达到114.8亿美元,成为东盟第四大投资来源地。中国已成为朝鲜、蒙古、缅甸、柬埔寨等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地。2010年,中国与亚洲国家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累计已达5100亿元人民币。中国与越南、缅甸等国签订自主选择的双边货币结算协议、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和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正式建成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和7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的崛起不应被看作是对亚洲的威胁,而是给亚洲发展带来了机遇。拉莫斯认为,中国人口众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巨大市场和重要的进口国。同时,中国还可以向周边国家转让技术,如目前正在向菲律宾转让农业技术,并成为亚洲较小经济体的投资者。中国作为和平的维护者,在推动朝核问题的妥善解决等一系列亚洲重大问题上已经并在继续立论篇“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采取的各项对外政策符合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不应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亚洲其它国家的威胁。
长期以来,拉美地区被称为美国的“后院”,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发展起步较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参与投资建厂。短短几年间,中国便与33个拉美国家中的23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受到该地区的广泛欢迎。中共十六大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拉美地区,拉美地区丰富的资源在中国找到了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关系,并于2004年成为美洲国家组织和拉美议会的观察员,与拉美地区的其他组织也开展了良好的合作。
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形成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周边合作局面,巩固并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与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加广泛。迄今为止,已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中国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许多人认为中国已是发达国家,可与美国平起平坐了。这种议论一方面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程度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其实,无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有多大,发展成果都要由13亿人分享。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800美元,世界排名在第104位左右,甚至低于不少非洲国家。按联合国人均一天一美元的生活标准,中国今天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使按人均收入1200元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4000多万人未脱贫。目前还有1000万人没有用上电,每年还要解决2400万人的就业问题。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无论如何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小国,一个名符其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遇到的经济、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难解的课题,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本钱。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人民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还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即使那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美欧日等西方国家,中国的经济和生活质量也还是远远落在它们后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中国将来强大起来了,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仍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发展。这是由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战斗友谊、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决定的,绝不会因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而改变。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最真诚、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兄弟和伙伴。尽管我们在同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还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但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光明磊落的,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真诚友好的,所谓“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无论如何也戴不到中国的头上。
三、“中国模式威胁论”的驳论
编者按: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在前进的征途上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尤其是还有近2600万农村贫困人口、2200多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贫困人口。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立足中国的实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继续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中国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阔步前进。
(一)“中国模式威胁论”的三种论调
1、“能源威胁论”的论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威胁论”随之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