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关于“21世纪中美关系前景”的演讲可谓是当前“中国责任论”的代表,她明确表示不同意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威胁,认为尽管中美两国具有“深刻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世界观”,但“合作比冲突能使双方都得到更大的益处”。“中国责任论”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认可中国实力上升的事实,并把中国列为大国。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初划时代的事件之一,但是,对未来的道路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还是相反,中国还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基于此,美国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还是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第二,认可中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2007年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提交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越来越遵守国际规则、机制和准则,尤其在国际贸易和安全领域,并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三,中国还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中国的过渡还不完全,还没有真正融入国际社会,中国还必须努力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那样行事,履行其承诺。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对中国的责任期待内容很多。主要有经济上开放市场,增加内需,改变中美贸易逆差关系;政治上加速推进政治改革,实现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军事上增加军事透明度;外交上帮助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及热点问题,如朝鲜、伊朗;环境上减少废气排放量使之符合国际排放标准等等。78就其本质而言,美国的“中国责任论”就是要以美国模式来塑造中国,并要求中国与美国合作来共同维护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
(二)“中国责任论”的驳论
1、中国经济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受到世界普遍认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文化理念正被广泛接受,中国多年来的行为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地区经济复苏和抵御危机向全球蔓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那场危机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迅速参与了包括G20在内的国际多边协调,对内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扩内需,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在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美国进口下降26%的情况下,中国进口降幅仅为11%。将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归咎于中国是不公平也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2、正确认识美中贸易不平衡及货币汇率问题
美国部分智库与议员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这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因,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扩大美出口、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货币问题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进出口贸易状况,但如果整体状况基本平衡,仅与个别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顺差或逆差,那就是贸易结构、管控和如何自由化问题。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近3万亿美元,顺差总额仅为1831亿美综合整理,龚雯,警惕“中国经济责任论”(回应“中国经济责任论”)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人民日报》,2010年7月27日第2版;崔鹏,美国在对华经贸合作中受益巨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月18日第2版;美公布实施《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中国商务部吁改变对华歧视性做法元,其中仅对美顺差达1813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顺差的99%是与美国贸易中产生的,除对美外,中国贸易顺差几近为零。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不是汇率问题。实际上,自2005年中国进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上升约25%,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相比,人民币升值幅度都是最大的。至于那种认定“美对华贸易逆差跟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有关”的观点,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对外经贸大学中美经贸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说,2005至2008年间,中国外贸顺差迅速增加,但这几年也正好是人民币兑美元浮动上升、累计升值21.2%的时期。如果人民币汇率低估,何来这一相反结果?3、目前中美贸易顺差三个主要原因其一是中美在贸易统计上有偏差。中美双方统计口径不同,美逆差被高估。据美方统计,2010年1-10月,美中贸易逆差为2267.5亿美元;据中方统计,同期中美顺差为1505.9亿美元。双方联合研究表明,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美方的实际贸易逆差应大幅减少。两国商务部门将在平等、互信的原则下对统计口径加以修正。
其二是全球化下其他国家对美贸易顺差的转移。日本、韩国等国的部分企业把加工产业转移到了中国,美国的大部分企业把加工贸易放在了中国,亚洲和美国的顺差基本没有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美贸易存在顺差,并不代表美国利益受损。事实上,获利的并不只是中国,美国企业获得了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加值。2010年,美国智库凯托研究所发表报告指出,“中美国际分工呈微笑曲线模式,即美控制了高利润的商标、概念设计等前期生产过程及物流、销售和市场开发等后期服务,而中国仅承担低附加值的中期生产加工。从双方获利比率来看,美方才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最大受益方。”据其测算,中国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仅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1/3-1/2。英国《经济学家》刊文分析,标有“中国制造”的美国苹果公司iPod播放机在发达国家市场零售价为299美元,其中中国出口组装厂只赚取4美元的加工费,而160美元被美国设计、运储、营销等环节的企业获得。
其三是美国对华的贸易歧视。美国一直有制裁中国的法案,军用品禁止向中国出口,军民两用品也是严格审批后才能向中国出口,2007年美国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法案。2010年12月9日,美国修订其贸易便利政策,享受到美国贸易优惠政策的国家共三类164个。中国作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且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却被排除在“164个”之外,此举显然不利于美国企业与经济发展。2011年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实施《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又将中国排除在44个可享受贸易便利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之外。美国一方面强调对华贸易存在逆差,另一方面却又限制对华出口,拒让中国企业享受相关贸易便利,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逻辑和做法。近年来,美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但高技术产品远远滞后于农产品等商品。中国的广阔市场为美企业扩大对华出口创造了巨大商机,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政策制约两国贸易发展,也直接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减少美国就业机会。
4、渲染“中国责任论”的深层用意
其一是转移国际视线。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起因是美国华尔街金融界的贪婪和监管失控,是过量的金融衍生品和投资银行在全球大肆操纵市场炒作期货获取高额利润的结果。其制度上的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管理机构监管不到位和美国政府长期操纵美元,致使全球资产泡沫加剧。而世界经济衰退和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协调机构功能的缺失。在目前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矛盾日益加剧、大国博弈趋于激烈的情况下,宣扬中国“经济责任论”无疑是想转移国际社会视线,掩盖、模糊危机的真正原因,推卸责任。
其二是冷战思维仍在作怪。经济危机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而中国实现了9.1%的高增长,一些西方国家因此滋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美元作为全球资产的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多年来尤其是在过去10年里,持续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依赖美元货币的优势不断增发美元,弥补了美国长期的双赤字财政,也导致了全球资产市场严重的价格泡沫,并造成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美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不假思索地抛出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同时又置中国经济的承受力于不顾,频频施压,急于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实现美国扩大对华出口的目的,从而继续坐拥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其三是出于抑制中国发展的战略考虑。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普遍好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的份额逐步扩大。西方利用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存在竞争的一面,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扩大化,拉拢诱使发展中国家共同对华施压,企图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中陷入被动局面,从而干扰中国自主发展的方向。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差异,始终是西方的心病。在牵制中国的种种手段难以奏效的情况下,西方以中国经济总量规模较大和在危机中经济复苏最快等为由,试图迫使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更多责任。
可以肯定地说,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壮大,西方不平衡心理会愈加突显。渲染中国对世界经济负有责任的各种形式的论调将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西方“规范”中国发展道路、制衡中国崛起进程的常态化舆论工具。
五、“网络威胁论”的驳论
编者按:“美国是个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互联网已成美国世界霸权的“关键”与新“制高点”,堪称其霸权的“神经触角”,美国一方面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网络自由”的“守护神”、企图独占道义高地,另一方面将网络作为实施对外干涉与颠覆渗透的“利器”,同时还加速推进网络军事化与实战化,极力维护其“网络安全”。中国“网络威胁论”实质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翻版或者变种,根本上就是一种冷战思维的“中国威胁论”。
(一)“网络威胁论”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