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战乱、灾荒不断,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南迁,成为流民,这些流民受到官府和当地地主的肆意欺压。同时。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奴役。于是,引发了多起流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南方的流民起义有:公元301年益州的李特起义;公元303年江夏的张昌起义;公元313年湘州的杜弢起义等。北方的少数民族起义有: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郝元度起义;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公元307年羯人石勒起义等。这些起义动摇了西晋的统治,促使西晋灭亡,也促进了各族的融合。
2.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的门阀统治,集中反映了世家豪族的反动性、寄生性和腐朽性,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从公元399年开始的孙恩起义,自然将其斗争矛头指向世家豪族,使之“所在多被破亡”,“死者十七八”。孙恩起义后,得到江南八郡农民的广泛响应,“八郡尽为贼场,及丹阳诸县,处处蜂起”,“杀长吏以应之”。东晋统治者倾全力镇压。公元402年,孙恩战死,卢循又坚持斗争,直至公元411年。孙恩、卢循起义沉重打击了世家豪族,使之开始走向衰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
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赋役剥削和阶级与民族压迫,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当时主要有:公元523至525年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北方六镇人民起义;公元524至531年羌人莫折大提、莫折念生父子和鲜卑人万俟丑奴、敕勒人胡琛等领导的关陇氐羌人民起义;公元525至528年鲜卑人杜洛周、丁零人鲜于修礼和葛荣领导的河北人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政权,冲击了北方世家豪族的势力,促使其进一步衰落,同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4.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农民的强烈反抗。公元611年,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东南)起义。他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稍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号召农民反抗沉重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公元616年以后,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汇成三支强大的队伍: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柘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陷于土崩瓦解。李渊、李世民父子乘机起兵,篡夺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镇压了各路起义军,建立了唐王朝。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战争摧垮了隋王朝,扫荡了世家豪族及其赖以生存的庄园经济和门阀制度,为唐朝前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唐末至元末的农民战争
唐中叶以后,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主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更加激烈;随着世家豪族地主的衰落,庶族官僚地主愈发壮大;封建租佃关系发展起来,实物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对农民进行剥削的普遍形式;农民同地主之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更加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反对封建租佃关系,反对封建赋役剥削,争取财产平均和人身平等。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主要有:
1.唐末农民大起义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唐朝政府繁重的赋役剥削,终于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公元859年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和公元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哗变。就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和预演。公元875年,濮州(今山东鄄城)人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第二年,起义军攻占濮州和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公元877年,王仙芝在唐政府招降下动摇,黄巢殴伤其首,率众返回山东。公元878年,王仙芝兵败被杀,余部投奔黄巢,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率军继续斗争。攻洛阳不克,便突然挥军南下,渡淮河、长江,进浙西、浙东,并自衢州(今浙江衢县)至建州(今福建建瓯)开山路700里,人福建,占福州。公元879年,克广州。黄巢以“义军百万都统”的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唐朝的腐败黑暗,宣告要进军关中,直捣长安。十月,黄巢率军北伐,经今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渡长江、淮河,占领洛阳。十二月,黄巢率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起义军“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和官吏。公元882年以后,由于没有乘胜追击逃往四川的唐政权。没有建立根据地,死守长安地区。起义军在唐朝统治势力的反扑下陷于被动。更由于朱温叛变及唐政权勾结沙陀军阀李克用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被迫于公元883年撤出长安,退入河南。起义军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滞留近一年,更加被动。公元884年六月,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兵败身死。起义军奋战十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建立了政权,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彻底扫荡了门阀世族势力,把我国的农民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唐末农民战争的烽火未曾燃及的四川地区,封建官僚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依然严酷,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公元993年二月,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愤而起义。他对广大群众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对贫富悬殊的愤恨,表达了广大农民反对剥削、主张财富平均的革命要求,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意识逐渐成熟。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十天之内“贫者附之益众”,起义军达数万人。起义军攻占青城、彭山,杀死贪官污吏。十二月,在进攻江原(今四川崇庆东)时,王小波不幸牺牲,李顺继续领导战斗。公元994年初。李顺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改元“应运”,并发行“应运元宝”、“应运通宝”两种货币。起义军贯彻执行“均贫富”的主张。每到一处便“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这使北宋政府大为惊恐,急派大军镇压。起义军一直坚持战斗到公元995年初。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均贫富”口号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北宋末年方腊、宋江起义
北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荒淫无耻的生活,肆意加重对农民的盘剥,这就激起了农民的再次反抗。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聚众起义。他对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对敌妥协投降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数日,有众十万”。方腊还利用“吃菜事魔”教的“二宗三际”说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主张,作为组织和宣传起义的精神武器。起义军在三个月内攻占了睦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劫富室,杀官吏、士人”,威震东南。方腊自称“圣公”,建立了政权,年号“永乐”。北宋统治者慌忙派精锐大军前往镇压。由于方腊采取了错误的消极固守的策略,尽管起义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最后还是于公元1121年春失败了。与此同时,在北方还有宋江起义。
4.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
宋金对峙使当时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也使得农民所受的压迫剥削更加沉重。公元1130年二月,钟相在经过20多年的组织准备后举行起义。他宣布:“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他还宣称“国典为邪法”,“杀人为行法”,“动财为均平”。这是对“均贫富”主张的发展,不但要求经济上平均,还要求政治上平等。钟相起义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投奔者“络绎道途,莫知其数”。很快,钟相建立了“楚”政权,占领了鼎、澧等州的19个县的大部分地区。钟相于起义后不久牺牲,杨么成为首领。他采用“陆耕水战”的办法坚持斗争,屡次打败进剿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公元1135年。钟相、杨么起义给南宋王朝以沉重打击,也表现了农民战争水平的提高。
有宋一代的农民起义连绵不绝,“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新特点,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动。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但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发展,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统治的强化,使得宋代的农民战争始终没能汇集成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这是宋代农民战争的又一特点。
5.元末农民大起义
元代的社会矛盾始终异常尖锐。蒙古贵族严酷的民族、阶级压迫及经济剥削,使得各族人民的反抗从来没有止息过。到元末,这些斗争终于汇集成遍及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元末农民起义在长期的酝酿准备过程中,大多采用秘密结社和秘密宗教的方式。公元1351年,元朝政府调集大量民夫修治黄河,成为起义的导火线,韩山童、刘福通乘机鼓动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起义军势力发展很快,迅速遍及全国。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活动于今河北、河南、安徽一带,是为北方红巾军。在长江中游及汉水流域,徐寿辉、彭莹玉领导的红巾军称为南方红巾军。属于红巾军系统的还有布王三、孟海马、芝麻李、郭子兴等。此外,还有不属于红巾军系统的方国珍、张士诚等。公元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建国号大宋,改元“咙凤”,并在“复宋”的旗号下,兵分三路北伐。刘福通率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但因队伍分散,不能互相配合,最后没有成功。公元1351年,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建国号“天完”,改元“治平”,转战今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后内部分裂,陈友谅于公元1360年在武昌代之称帝,建立汉政权,次年明玉珍也在重庆称帝。内部的分裂削弱了南方红巾军的力量。朱元璋原是郭子兴的部下,后代之成为起义军领袖。他依靠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帮助,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并向地主阶级代理人转化。他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于公元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并派军北进,攻占大都,元亡。元末农民战争推翻了元朝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为明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明至清中叶的农民战争
这时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土地私有制充分发展,土地兼并空前激烈,农民阶级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封建社会核心的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农民战争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反对封建赋役剥削,反对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为争取土地而斗争。同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阶级斗争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主要有:
1.明中期的农民起义
明中叶,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农民大量流亡,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被迫起来反抗斗争。主要有:公元1444年至1450年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农民和矿工起义;公元1464年至1471年的荆襄流民起义;公元1510至1512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皆以失败告终,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2.明末农民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