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16068100000020

第20章 广东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乡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是由乡(镇)区域与村区域构筑的社会生活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恰当使用,把原有的可用资源变为有害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致使环境质量下降并影响到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污染类型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通过查阅和整理近几年来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广东统计信息网等刊载的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广东乡村生态环境状况堪忧,一些地方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企业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

(一)土壤污染

据南方网报道,2004年广东省地质勘察部门初步调查显示,广东省的农业地质不容乐观,耕地土壤质量有恶化趋势。在珠江河口周边约1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土壤高氟异常区5263平方千米,高镉异常区逾6000平方千米。受人为污染,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非常高,镉、汞、砷、铜、铅、镍、铬等元素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千米,其中仅汞污染便达1257平方千米,污染深度达40厘米。经过对蔬菜、水果、大米的抽样分析测试,对照食品卫生标准,发现一些元素不同程度超标,说明重金属污染已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据不完全调查及统计,由于化肥、农药、垃圾、污泥及污水灌溉,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城市郊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另外,小电镀厂在全省零星分布,电镀废液、废渣的排放对周围土壤的污染不容忽视。近年来,土壤受有机污染物及类激素物质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显露,成为土壤污染的一个新趋势。土壤污染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累积性及不可逆性,其危害比其他污染更难消除。

(二)水污染

据《2007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数据,2007年,在广东省主要的111个江河省控断面中,Ⅳ类水质(轻度污染)占12.6%,V类水质(中度污染)占8.1%,劣V类(重度污染)占14.4%。2008年,广东省有1645.5万农村人在饮用不安全水,占全省农村总人口数6254.5万人的26.3%,分布于粤东、粤西、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外围的15个地级市、94个县(市、区)、1109个镇、11392个行政村、57353个自然村。据中国法院网报道,2004年广东省有160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当时全省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改善这1600万人的饮水条件,使他们能饮用上清洁卫生的水。然而4年过去了,这1600万人仍然在饮用不安全水。

(三)生活垃圾污染

据统计,广东省农村每天人均造成的生活垃圾为0.4~0.5千克、生活污水约60~80升。“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现象在广东乡村随处可见。2008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15个城市建设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而汕尾、茂名等6个城市尚未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2008年,全省已建成34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3.1万吨。但这些垃圾无害化处理主要针对城市垃圾,基本上没有触及农村。《南方农村报》有过相关报道,其中一篇文章写道:“不管是在东西两翼,还是在珠三角地区,真正做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屈指可数。据省建设厅统计,全省垃圾处理场仅三成达标,多数垃圾场采用简单填埋方式处理,其危害主要集中在‘毒气’、‘毒水’两方面:填埋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未经净化即直接排放;防渗系统有缺陷,造成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另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08年11月底,广东省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60座,日处理能力达1032万吨。但目前已建成的这批生活污水处理厂基本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山区所占比例甚少,而且根本无法惠及农村。

(四)工业企业污染

随着广东农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民集体或个人、外来投资者创办的各类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遍布广东乡村。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广东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广东一些地区和一些企业,污染危害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08年9月,广东省环保局为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的执法检查,于9月4日至10日开通投诉电话,共接到投诉电话60个,涉及企业80多家。投诉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而这些地方正是江河的中上游地区,投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工矿企业污染方面。根据统计,电镀厂、染整厂、漂染厂等行业直接排放废水现象相对突出。另外,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水污染也引起群众普遍关注。河源市连平县群众投诉,该县某铜锌厂尾矿泄漏,库存废水和矿砂流入当地的尖山河。梅州市大埔县群众反映,当地某矿山2007年停产一段时间,复产后又开始排放污水,农田受到污染,小溪的鱼都死了。目前广东正在实施产业转移政策,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这会不会导致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广东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调研后认为,在当前技术经济和管理体制条件下,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产业,同时意味着转移污染,而且是生产、生活、生态的“三重污染”,与“发展接力”相伴随的将是污染接力。如何避免农村工业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农药化肥污染

广东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等依赖程度较高。2008年全省农药施用量为10.05万吨,化肥施用量达711.49万吨。据统计,施用的农药、化肥,只有30%被作物吸收,剩余的大部分则随着雨水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还有一部分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使水域富营养化,使蔬菜、饮用水源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使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土壤中有毒物质含量增加,一方面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另一方面杀死害虫的天敌和有益的动植物,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广东省政协指出,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类激素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加上不合理的农田漫灌方式,造成水质、土壤和农产品污染。广东不少地方水稻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500千克/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警戒线225千克/公顷。目前,广东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

(六)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市场对肉类、蛋白类等畜禽产品的需求增大,广东省畜禽饲养量和产量逐年发展。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08》,2008年全省牛、羊、猪存栏量分别为230万头、36万头、2380万头。畜禽养殖业排放废水污染浓度极高,污染物排放负荷极大,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还造成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蔓延。有研究发现,畜禽养殖业的粪尿流失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1倍。目前,集约化畜禽养殖是广东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养殖场布局混乱。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未进行区域规划,有的靠近居民区,甚至设在居民点内。养殖过程中,忽视卫生指标,滥用人用药、原药和违禁药。多数养殖场只有生产设施而无环保设施,往往导致养殖场周围蚊蝇满天飞,臭味扑鼻;脏水侵入地表,地下水污染严重。缺乏消除污染技术。有些畜禽粪便未处理,直接露天堆放,尿液也直接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