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16068100000006

第6章 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客观描述社会发展状况,全面评价社会和谐度,监测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调整和落实社会管理法规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一)社会和谐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学术界便对“什么是和谐社会”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我国学者分别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视角理解和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哲学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主要是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视角进行理解,体现着矛盾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学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解,主要是从社会价值、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等角度进行思考;经济学界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则偏向于从资源配置、制度变革、非均衡发展、经济增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与劳动等角度进行理解;政治学界从阶级性、法制社会、民主政治、政府管理、执政能力等方面思考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法学界更多地从宪法、民法、经济法等视角思考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伦理学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的理解,强调价值和谐、价值判断、价值诉求、道德目标和道德统一等内容;环境学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的思考成果较少,主要体现在人与环境统一的观点上。上述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的多学科揭示,为我们研究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科学确定指标体系的涵盖范围、遴选社会和谐的具体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题一经提出,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即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出现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于2005年率先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随后,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开始对描述社会和谐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一些地方如北京、深圳等也陆续开始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

综观目前国内有关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家层面与地区层面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研究。

1.对整个国家进行研究,建立全国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以及欧阳建国、辛玲、李芳、罗诣民等学者的研究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建立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他们所设计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内容,他们各自设计的具体指标中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如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面、恩格尔系数、森林覆盖率等。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梅松和齐心在《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分析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若干原则,建立了由社会结构、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活力、社会意识、社会治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7大类37项具体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确定指标权重、标准值以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总体上说,国家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应偏向于宏观方面,以便更好地测评出全国的总体和谐度。

2.以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区社会和谐指标体系

具体来说可分为省域与城市两个层面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1)以省份为单位进行研究,建立省域社会和谐指标体系。朝歌、陈晓芳的《省域社会和谐程度定量化测度模型研究》设计了包括经济与自然和谐度、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谐度、社会公平度和社会稳定度4项二级指标以及42项三级指标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胡学锋的《对和谐广东的统计描述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蒋剑辉、王嘉佳的《浙江省和谐社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及对策研究》,分别都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的统计测度进行了研究。湖北省统计局黄承喜等人结合湖北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和谐湖北”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3项一级指标,下设16项二级指标。湖南省统计局则从经济与效率、民主与政治、公平与公正、安定与秩序、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六大领域构建了包含39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2)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社会和谐指标体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设计的和谐深圳指标体系,体现深圳特色,以社会的发展、公平、保障、关爱、安全、生态文明为基本点,设置了39项指标。这套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具有浓厚的特区色彩。吴中林在其论文《南京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指出评价的重点是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胡学锋在其《广州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了由社会、经济、自然和对外和谐四个方面共22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通过2000—2003年的实证研究,得出广州的和谐社会程度呈上升趋势的结论。除了上述的城市指标体系之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或统计部门针对城市提出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包括武汉、上海、北京、常州、大连、重庆、长沙等城市。

由此可见,国家与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不论是建立国家和谐社会指标体系还是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在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的计算等方面,国家与地区的指标体系都是相通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的构建都是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可行且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以用于实际工作,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其次,国家的指标体系侧重于宏观,而地区指标体系侧重于微观。从具体的指标内容来看,地区层面的指标体系要比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更为细致。例如,在国家统计局设立的国家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与黎毅等人设立的江西省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指标体系中,同属于“民主法治”中的子指标,国家层面的“社会安全指数”与地区的三个指标(农村安全感满意度,万人火灾、交通事故死亡率,每万人拥有专职律师数)是一致的。又如,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子指标,国家层面的“环境质量指数”与地区层面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一致的。再如,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设置的指标体系的第一个指标是“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根据公民的概念,我们知道这是全国都适用的。而对于地区的指标体系来说,要想真正表现出本地区的社会和谐度,除了设置常规的指标之外,还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或特殊情况设置更能表现地区社会和谐度的指标,这样才能提高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例如,在黎毅等人设立的指标体系中,除了一些与国家相同的指标外,还运用了一些“农民”指标,即“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农村安全感满意度”、“农村基尼系数”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这和地区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江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根据江西省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到2007年末,江西省的乡村人口仍然占60.2%,即江西省目前有将近2630万乡村人口。因此,在黎毅等人设立的指标体系中,除了一些城市的指标外,还增加了一些农村指标,这是符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的。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指标体系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社会的和谐度的,而地区往往是将一些宏观指标细化,从而在相对微观方面把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和谐度。最后,目标值的确立标准不同。国家的指标体系在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平均水平,因此,其指标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地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和谐度来设置,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人均GDP目标值就不能以全国的目标值为标准,而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果硬要把指标值设成与全国一样,也是不切实际的。

综上所述,国家与地区的和谐指标体系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着差异,“只有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客观地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才能使我们在借鉴他人的指标体系的同时,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能够促进今后发展和考核的指标体系”。

(三)地区层面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社会和谐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它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方面。因此,地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各项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从多方面反映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科学性原则

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选择必须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充分考虑影响地区和谐的因素。指标应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将指标分类,这样才会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便于使用。并且设置的层次结构和选取的各项指标要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而且数据来源要权威可靠,处理方法要规范科学。

3.代表性原则

在众多可以用来监测的统计指标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地区指标体系既要宏观,又要客观,更加要直观、有代表性。整个指标体系可以用指数来反映,分类指标也可以用指数或者用特征指标来反映。整个指标体系构成的指标不宜过多,既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出发,又要从地区近年来改革发展实际取得的成绩方面去总结,更要从未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思考和深化发展。

4.相对独立性原则

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与状况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观测,每一方面的特征又可通过多种指标予以反映。因此,反映地区社会和谐度的指标有很多,这些指标间彼此可能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挑选一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所选取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所选择的指标间的独立性要强,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和重复,力求各指标互不重叠、互不取代,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充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提高指标体系的效能和质量。

5.可扩展性原则

任何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总存在着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同时,和谐社会理论也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评价指标体系理应存在可不断扩展和成熟的可行性。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步,不断完善社会和谐进程中的不足。因此,其指标体系也应是可不断扩展的。

6.可操作性原则

符合上述原则的指标最终还必须是在实际中可操作的指标。因为一个指标即使很系统、很科学、很有代表性、很有独立性和可扩展性,如果指标数据不容易获取或者获取成本非常高,就会使指标失去其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在统计上要能够收集到所选指标的资料,能够根据某一标准进行度量和分析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适当的计算获得数据,或者通过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数据。同时选用的计算公式要简单,指标要少而精,应用时要方便、简洁。

(四)地区层面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构成

1.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根本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他人和自身协调发展的社会,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具体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从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上述和谐社会所包括的四个方面基本内涵,可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环境和谐以及人际和谐四个维度设计一套评价地区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

(1)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和协调,又高于稳定和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如果社会结构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缺乏生机勃勃的动力,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充满活力。因此,这一维度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公平和社会活力四个二级指标。

(2)经济和谐。经济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一直以来,地区经济的增长只是注重经济发展水平,而没有全面地考虑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其实,经济的和谐,一方面要看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及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另一方面还要看居民的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出地区经济的和谐度。因此,这一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

(3)环境和谐。时至今日,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注重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外部形象。环境建设不好,人们就难以安居乐业,人才就容易外流,外商就会避而远之,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说,环境不和谐,将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一个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将不会有和谐社会可言。一个地区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需要有科学的生态指标进行指导。因此,将环境和谐作为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环境和谐这一维度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生态指标两个二级指标。

(4)人际和谐。在现代社会,诚信(友爱)是调节人际关系、规范生活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地区,必然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撑。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禀赋、能力及内在涵养。一般而言,人的素质越高,其人际关系就越好。这一维度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诚信友爱和人口素质两项二级指标。

根据上述构建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思路,运用层次分析法中的递阶层次结构,将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成4个层次,由1项目标层指标,4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构成,力争能够全面、系统地测评一个地区的社会和谐度。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和谐地区(如和谐粤东),它是我们测评研究的目标;第二层为一级指标,包括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环境和谐与人际和谐4项指标;第三层是二级指标,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社会活力、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环境质量、生态指标、人口素质以及诚信友爱10项指标。第四层是三级指标,是对地区社会和谐度进行测评的直接对象,是测评指标层内容的具体分解,共有26项指标。

2.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科学而符合实际地确定权重确实需要仔细斟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在实际操作当中,权重的确定方法有比较平均法、专家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的权重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的方法,即采用平均赋权法,其理由是4项一级指标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所选择的二级与三级指标,也是经过反复筛选得到的,其重要程度相当。

3.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目标值

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目标值的确定,是以2020年为目标年,坚持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参照国际标准确定;二是参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中测算的2020年我国小康社会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目标值,以及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测算的目标值确定;三是参照《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年)》《粤东西北部科学发展报告》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