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16089300000008

第8章 窝阔台时期的建树(2)

蒙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捷报频传。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正月,金帝完颜守绪从汴梁出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南),命元帅崔立继续死守被围困的京城,顽强抵抗。不久,守城元帅崔立向蒙古投降。蒙古的军事传统是这样的:凡是敌人进行抵抗的,取胜以后就以屠杀相报。现在,汴京即将落到蒙古军队手中。围城的蒙古将军速不台,派人向窝阔台报告说:“这城对抗那么长久,我们的士兵死伤了许多,应该在占领之后实行大规模的屠城。”耶律楚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面奏大汗,说:“将士们不惜性命,英勇作战了几十年,攻下汴京,图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城池、土地,更重要的是人。如果得了城池、土地,而没有了人,那么城池、土地又有什么用呢?”窝阔台一时犹豫不决。楚材接着又说:“汴京乃金朝国都城。金国最好的弓矢、甲仗、金玉等工匠以及官民富贵之家,都聚集在这座城里了。把他们都杀了,那我们就一无所得,白白地打了这一仗!”窝阔台这时候才觉得楚材说得有理,终于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速不台等前方将领,做到“除完颜氏一族外,系皆原免”,就是只准杀金朝的皇族,这使汴京军民免遭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当时在汴京避兵的有一百四十七万户,楚材又奏准挑选其中的“工匠、儒、释、道、医、卜之流”,让他们散居河北各地,由官方给予赡养。蒙古对待汴京的这种宽大措施,在以后攻取淮河、汉水流域各个城市时,也得到沿用,成了定例。

此外,当时蒙古方面在河南一带俘获了许多人,俘虏后逃亡的现象很普遍。为此,窝阔台颁发禁令:“凡是让逃民居住及给予资助的人,都是死罪,一家犯禁,余并连坐。”这一恐怖政策使得当时人心惶惶,虽然是父子兄弟,一旦遭到俘获,亦不敢相认。于是人们不敢再收容,逃民们纷纷在路途上饿死。还是耶律楚材站出来说话,他向大汗进言:“河南已经平定,百姓能走到哪里去呢?何必因为一个俘囚而连累数十百人的生命!”窝阔台又被他说服了,下诏解除了禁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癸巳年(1233年)元好问给耶律楚材的一封信。在金国最后灭亡的前夕,汴梁城里聚集了很多儒生,其中不乏当世的人才。金亡后士大夫何去何从呢?蒙古军队刚占领汴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四月二十二日,元好问就给耶律楚材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呼吁耶律楚材保护中原儒士,他特别开列了五十四个士大夫的名单,指出这些人都是“民之秀而有用于世者”。

楚材看完元好问的信,感到他和自己的想法一致。耶律楚材早已认识到保护这些人才的重要意义。在汴京攻下之前,已派人入城去争取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以及名儒梁涉等人。事实上,这五十四人中,后来确有一部分人协助耶律楚材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做了不少事情。对他们的保护,为以后元朝初年的文治大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对中原的贡献

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蒙古与南宋的军队联合攻破蔡州,金朝灭亡了。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蒙古国现在出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可以“行仁义”,以儒治国了。

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方案是什么呢?这在他写的《西游录》中,已经借“客”之口表达了一个大纲,就是: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者、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当时,大汗窝阔台对楚材确实是赞赏和器重的,所以他的方案有一部分得到了实施。他甚至可以参议汗廷的军国大事(非蒙古人一般不能参与),并发挥重要的作用。1235年春天,和林的万安宫落成,这是矗立在蒙古高原中央的十座汉式宫殿。窝阔台在这里大会诸王、群臣,亲自向耶律楚材赐酒。窝阔台说:“我遵从先帝之命任用了你,对你报诚相待。没有你,也不会有今日的天下。我现在可以高枕无忧,就是得力于你。”

中国历代王朝都注意户口的调查和编籍。在封建时代,户籍是行政区划和政治实施的基础,也是国家对百姓进行人身控制和赋役征派的依据。为了增加国赋,就必须掌握中原汉地的民户数目。因此,窝阔台进行了大规模的籍户。元太宗五年(1233年),窝阔台“以阿同葛等充宣差勘事官,括中州户,得户七十三万余”(《元史·太宗纪》)。这是蒙古汗廷首次在华北地区进行户口调查,这次括户实际上很不彻底。蒙古国于1234年灭金后,很快便在“汉地”(原金朝统治的地区)进行户口登记。窝阔台发布圣旨:“不论达达、契丹、女真、汉儿人等,如是军前掳到人口,在家住坐做驱口;因而在外住坐,于随处附籍,便系是皇帝民户,应当随处差发,主人见,更不得识认。如是主要识认者,断按答奚罪戾。”这次户口登记主要是在乙未年太宗七年(1235年)进行的,元代文献中常称之为“乙未括户”。依据窝阔台下诏括编户籍,指定由当时担任中州断事官的失吉忽秃忽负责;在这次括户期间,对于以丁,还是以户来编定户籍,曾在蒙古宫廷展开非常激烈的争论。在括户的方法问题上,朝臣们都主张依照蒙古和西域的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但是耶律楚材说:“自古以来,据有中原的人,未尝以丁为户。如果非要这样做不可,人们可以输供一年的赋税,接着就逃亡离散了。”耶律楚材几经争取,才最终使蒙古政权采取了中原传统的以户为标准进行编户的方法。

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失吉忽秃忽在中原完成户口的括编,共一百一十一万余户,人口一千二百余万。现在失吉忽秃忽建议,对这次括编的户籍,仍然根据蒙古制度,割裂州县,分封给诸王、勋臣。耶律楚材劝阻说:“这样的裂土分民,容易出现问题。对于诸王、勋臣,不如多给金帛,作为皇帝的恩赐。”窝阔台说:“我已经准许分封了。”通过这次括户,蒙古宗王、大臣和各族权贵的大量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的人”,指被逼为奴的战俘和百姓)和私属人口,都编入了国家户籍。这就扭转了在蒙古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劳动人口沦为驱口和私属人口的社会倒退趋势,使这些劳动人口重又获得了户民的身份。这次编籍的方法,也成为以后元朝历次编籍的范式。

窝阔台在乙未括户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按照“各分地图、共享富贵”原则,开始在诸王、贵族、功臣之间对汉地民户进行分封。这次分封的民户达七十六万七百五十一户。按当时所括户口一百一十万计算,封户的比例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余民户,则作为蒙古“黄金氏族”的共有财产,直接隶属于大汗政府管辖。因为这年是丙申年,故称丙申分封。分封最初,窝阔台汗曾考虑过实行裂土分民的办法,但遭到了耶律楚材的极力反对。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耶律楚材作为大蒙古国的“勋臣”,也得到了自己的民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最早的纸币是北宋(960—1127年)时期的“交子”。金朝仿宋交会之法,发行交钞通行全国。到蒙古入主中原后,太宗八年(1236年),有一个叫于元的汉人,上奏大汗,请求仿照金朝行用交钞的事。耶律楚材并不反对行用纸币,但认为要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以至于万贯钞才能买一张饼,结果使民力困竭,国用匮乏。耶律楚材建议印造交钞以不要超过万锭(每锭银为五十两)为宜。得到窝阔台的允准。

蒙古国由于疆域辽阔,驿传的重要性也显现了出来。窝阔台在蒙古国境内建立了驿站制度;大约每隔六七十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由千户抽出站户、驿马和马夫。但驿站制度建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蒙古贵族及使臣往往不遵守规定,任意增乘驿马、多拿食物,从而造成站户不堪重负。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道途,他们所到之处,往往引起骚动。耶律楚材奏准发给诺王、贵戚牌札,凭牌札才能使用驿站;并制定了“饮食分例”,不许使臣超出规定索要供给。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耶律楚材基本革除了贵族滥用驿站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