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才高八斗——曹植
16089700000005

第5章 建安之杰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在《诗品》中称他为“建安之杰”。曹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学价值极高的作品,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内容丰富

曹植的诗多取材于宴游,反映贵族阶层的生活情趣。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这是规律。我们知道,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迥异的生活状态。前期,他过着贵族公子的安闲生活,因为才华横溢备受父亲曹操的宠爱,几乎要被立为世子,前途一片美好。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人物,他和兄长曹丕大多数时间都与这些文人为伴,宴饮娱乐,诗酒唱和。曹植此时的诗篇多是取材于此,热情歌颂这美好的生活,如《斗鸡》《箜篌引》《公宴》《芙蓉池》《侍太子坐》等,皆谢灵运所谓“但美遨游,不及世事”,内容空虚浮泛,但在诗歌写作上却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试取《斗鸡》一篇,足以显示这类作品的共同特色:

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间观房。

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这首诗反映了贵族阶层以斗鸡取乐、消磨时光的无聊生活,内容比较空泛,但是诗中对斗鸡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极为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曹植还有一些抒发壮志的诗篇,例如他的《白马篇》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曹植的诗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曹植“生乎乱、长乎军”,所以有很多诗篇对这种生活经历进行了描述,这也是他诗歌中的精华部分。谢灵运曾经指出曹植的诗“颇有忧生之嗟”。著名的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曹植的《送应氏》二首是建安十六年他20岁时随曹操西征路过洛阳时留下的名篇: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道“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之一)等描写相一致。曾经繁华的京都洛阳在被董卓火焚、人民惨遭屠杀二十多年后依然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这和《三国志》中记载董卓纵兵焚毁洛阳的史实是相符的。

曹植描写边远地区人民极端贫困的《泰山梁甫行》,同样是建安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诗中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反映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给劳动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读来让人倍感悲伤凄凉。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之心。

曹植的诗还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愤慨和哀怨。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称帝,同曹植有争立世子的前嫌,所以对曹植极尽打击迫害。面对坎坷的生活和不公平的待遇,曹植将满腔的情怀都抒发在了文字上,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

《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遇上鹞鹰、下逢罗网,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廙为曹丕所杀: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挚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愤,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破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的一篇力作。该诗作于黄初四年,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泣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中愤怒地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最后,曹植的诗中还有着不甘被弃置,期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希望。曹丕死后,其长子曹叡继位。曹植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重新充满了希望,他多次毛遂自荐,但都没有得到曹叡的理睬,曹植心里交织着希冀和苦闷。这些情绪在《七哀诗》《怨歌行》《杂诗》中都有体现。

《七哀诗》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在这首诗中,曹植自比为倚楼远望的思妇,在月光下饱含着无尽的哀愁:丈夫远行数年,还没有回来,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同为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然不同,什么时候才能重归于好?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那么“清路尘”指的自然是曹丕和曹叡了。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着自己的亲弟弟。曹叡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浊泥和清尘的远离及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意志不衰的精神状态: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从这首诗中,我们依然能体会到曹植那欲要有所作为的政治豪情。

(二)成就斐然

曹植的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现在保存下来的曹植的比较完整的诗歌有八十余首,其中乐府诗体的诗占了一半多。这说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精华。如在《美女篇》中对美女的大段精彩丰富的描写,就是借鉴了汉乐府古辞《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白马篇》中“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七哀诗》中“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等,就是学习乐府民歌中常用的自问自答手法;《五游咏》“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野田黄雀行》“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等,也都是源自于乐府民歌的手法。《赠白马王彪》大部分章间的首尾转换,也都使用了乐府民歌常用的连章衔接句式。他极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曹植的有些诗句还直接从乐府诗中化出。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其凭借五言诗的至高造诣,极大地推动了诗歌的发展。曹植或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如曹操等人),或只用旧题而不用旧曲,或完全创新,以作品中的文字来命名,如《白马篇》《美女篇》《名都篇》等等。自命诗名,彻底改变了乐曲第一、文学第二的乐府传统,使诗与歌彻底分离,极大地推动了文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而其只用乐府旧题不用乐府旧曲的做法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为乐府诗歌从一种具有汉代特色的文学样式,变为超越汉代的时代局限性的通代文学样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为乐府诗在魏晋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做法不仅使俗文学向雅文学转化,也使得文人在创作中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比《陌上桑》更加细致,辞藻更加华丽。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比汉乐府中的同类作品写得圆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彩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等。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如《公宴诗》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即已形成初步的对偶句了,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对的形式。

再次,彰显了从叙事到抒情的个性追求。汉乐府民歌乃“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作,叙事倾向鲜明。《古诗十九首》虽重在抒情,但其抒发的是一代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普遍的哀伤,个性化的特征并不鲜明。曹植则开始用诗歌表现非常鲜明的个人情感,表现自我心灵的苦闷、寂寞、哀伤、理想、渴望等等。因为他表现的是自我真实的心灵感受,所以其情感个性特征非常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风格独特

曹植一生对政治事业都抱有极大的热情,对此非常执著、自信、重力行、重奋进。曹植因为自幼聪明,饱读诗书,所以备受曹操宠爱,曹操一度认为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的人。因此曹植此时生活意气风发、恣意任为、豪情满怀。他的诗歌在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上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浪漫情调,有一股雄奇之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骨气奇高”的阳刚之美。曹植的笔下曾多次出现传奇式的英雄少年形象:英俊潇洒、伟岸气魄、武艺高强、保国安邦。如《白马篇》中的游侠儿,他少小离家,名声远扬,勇猛无敌。其实这个游侠儿的形象是诗人理想的寄托,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英雄事业的追求。

曹操死后,曹植命运开始发生逆转。政治上屡屡遭到打击,此后创作的诗歌语调中难免透露出一股悲凉哀伤的意味,“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在曹彰死后受到监国使者长期的监视,精神十分痛苦的情况下写的。再如《赠白马王彪》,充满着悲愤哀伤、凄凉寥落的惆怅之情。曹植在长时间的压抑之中爱用思妇、怨妇、弃妇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绝望和愤慨。他采用内蓄的手法来强烈表达自己的沉痛至极,从而形成其诗歌的含蓄阴柔之美,这是“骨气奇高”的另外一种表达方法。

曹植在写诗时非常注重对语言的雕琢,用语华丽静美,而且合乎音律,讲究对偶,所以形成了“词采华茂”的特点。但是,曹植的诗歌在这种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失掉丰富的内容,他能把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达到完美的效果。如《美女篇》,他以极其艳丽的语言,把一个光彩照人的采桑女描写成貌若天仙的美人,从摇曳的桑枝写到纤纤采桑的手,到飘荡的裙裾,无不饰尽华丽的词语:“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绝妙女子。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在《诗品》中曾用“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来评价,这是很全面的。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超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