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才高八斗——曹植
16089700000006

第6章 辞赋抒怀(1)

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兴于楚而盛于汉。曹植集诗人与赋家于一身,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曹植在《前录自序》中说自己“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意思说曹植从小就喜欢写赋文,推崇的是意气激昂、情思悲凉的风格。曹植的辞赋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吴质曾称赞他是“赋颂之宗,作者之师”。

(一)记功述德心怀壮志

我们知道,曹植生活的早期正是建安时代,军阀割据混战,其父曹操为建功业南征北战,并且势力日渐强大。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再加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日渐将曹魏政治集团发展成为一个很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势力,他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在赢得地盘的同时,也赢得了很多的民心。这种铲除地方割据的统一战争,自然也得到了很多文人的歌颂,尤其是邺下文人集团。曹植在此时自然不能落后,因此他此时辞赋创作的中心是替父亲曹操歌功颂德。

曹操打败自己北方最大的对手袁绍之后,攻克了长期被袁氏父子占据的邺城。自此,邺城便成了曹魏集团的政治中心。建安十五年的冬天,曹操在邺城修筑了铜雀台,此台可供观赏、游览,同时也有一定的军事价值。铜雀台刚建成的时候,曹操曾带领儿子们登台参观,并且命他们即兴作赋,19岁的曹植第一个完成,此即闻名古今的《登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铜雀台是曹操北伐袁绍取得胜利的成果,它是象征曹操武功鼎盛的雄伟建筑,曹植登高远望,他所看见的不仅是眼前壮美的大好河山,而且,他似乎也预见了曹魏政治集团最终的胜利和与之紧密相关的自己光明锦绣的前程,真可谓是志得意满。此情此景怎能不激起曹植的壮志豪情。全赋篇幅不长,但词语都很精当得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神地描写了铜雀台的宏伟气势“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二是称颂曹魏集团领导者的英明伟大,所以才有今天的胜利“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三是表达了对曹魏以及对父亲的祝福“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这篇赋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植的才华也由此真正得到了认可。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完成天下统一大业。而曹植、曹丕之间争立世子的序幕亦由此拉开。

建安十六年,关中马超、韩遂、李堪、成宜等部起兵共有约十万人反抗曹操。当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等。曹植做了《离思赋》记叙了这件战事,序云:“……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遂作离思赋云”,即曹操率领大军征讨马超,曹丕留守管理国家政事,曹植当时跟随父亲在军,因很有怀恋之意,于是写作了这篇《离思赋》。曹植赋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肇秋之嘉月,将耀师而西旗。余抱疾以宾从,扶衡轸而不怡。”曹操西征马超是他统一北方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此时曹植虽然“抱疾”未愈,是带病之躯,仍然被曹操带在身边去参加战斗,接受磨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儿子的严格教育。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曹植也立志成为一个像父亲曹操一样能够建功立业的大英雄。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亲自率师攻打孙吴,在这场战斗中,曹植虽然没有跟随父亲真正驰骋沙场,但他也肩负重要任务:“典禁兵,卫宫省”,负责守卫后方。他面对即将开赴前线的远征大军,心潮起伏、感慨良多,所以做《东征赋》热烈歌颂征吴大军壮盛的气势,抒发了个人崇高的爱国理想和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对胜利充满信心。这次战斗的结果是:孙权和刘备双方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曹军损失巨大,曹操于华容小路仓皇逃脱,保住了性命。虽然和曹植十足的信心有反差,但《东征赋》鲜明地反映出曹魏集团当时高昂的精神面貌,洋溢着饱满的战斗激情。

随着曹魏政权的巩固和扩展,邺城陆续兴建了一系列高耸云霄、金碧辉煌的楼台馆榭,他们是曹操叱咤风云、雄视当世的最好象征,曹植做了《节游赋》,他用丰富的笔触描画它们的富丽宏伟,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楼阁相通,成整体建筑群。这一建筑群工程浩大,雄伟壮观,集中地体现了曹魏统治地区的繁华富庶。

曹操去世后,曹植还不时怀念起父亲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怀亲赋》中“猎平原而南骛,睹先帝之旧营。步壁垒之常制,识旌麾之所停”就是他看到父亲作战的旧地,睹物思人的作品。

曹植对“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曹操充满敬佩之意,所以他要充满激情地为其歌功颂德。曹操也成了他效仿的对象,他一直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宏图壮志,他愿意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建立永世的基业,成为像曹操一样为人敬仰的大英雄。因此,在对曹操以及他所领导的曹魏政治集团的歌颂中,也包含了曹植自己满腔的政治豪情。

(二)笔触深远关怀现实

曹植虽然是贵族公子,但是他和一般的纨绔子弟是不同的,他并没有沉迷于优越富足的生活而不能自拔,他的笔触并没有只是停留在自己狭窄的生活圈子内,而是伸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中,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之上。

建安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百姓多出走逃亡,生离死别的现象司空见惯。曹植在《归思赋》中以“背故乡而迁徂,将遥憩乎北滨。经平常之旧居,感荒坏而莫振”深刻描写了战争对百姓平静生活的破坏:住房坍塌,土地荒芜,百姓不得已沦落天涯,过着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动荡年代,百姓无家可归,沦落他乡。而能平安归故乡,过安定生活,是人们普遍的心声。这篇赋文,表现了曹植对百姓深深的同情之心。《洛阳赋》是曹植在建安二十年随父西征张鲁、路过洛阳时所见到的情景。他细致地描绘了昔日繁华的洛阳历经战争后一片残破的荒凉景象,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

用辞赋描写爱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曹植的辞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我们要注意的是,曹植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多数都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曹植在《静思赋》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少女的美丽多情以及爱慕者的众多:“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卓特出而无匹,呈才好其莫当。性通畅以聪惠,行孊密而妍详。荫高岑以翳日,临绿水之清流。秋风起于中林,离鸟鸣而相求。愁惨惨以增伤悲,予安能乎淹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样一个美丽的青年女子本应和所爱之人一起幸福生活,但是,那个年代,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在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的婚姻要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作者向我们讲述的是美丽女子的不美丽的遭遇。曹植在《愍志赋》中详细地描写了邻居之女在包办婚姻下,无奈出嫁之后的悲惨遭遇,她苦苦地想念着心中所爱的对象,苦忍着现实悲惨的生活:

窃托音于往昔,迄来春之不从。

思同游而无路,倩壅隔而靡通。

哀莫哀于永绝,悲莫悲于生离。

岂良时之难俟,痛予质之日亏。

登高楼以临下,望所欢之攸居。

去君子之清宇,归小人之蓬庐。

欲轻飞而从之,迫礼防之我拘。

作者一方面对主人公抱有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大声地控诉了这种害人的封建婚姻制度。

曹植的《出妇赋》则反映因丈夫喜新厌旧给妇女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妥十五而束带,辞父母而适人。

以才薄之陋质,奉君子之清尘。

承颜色以接意,恐疏贱而不亲。

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零。

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

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

衣入门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

攀仆御而登车,左右悲而失声。

嗟冤结而无诉,乃愁苦以长穷。

恨无愆而见弃,悼君施之不终。

赋中详细地描写弃妇被赶出婆家时的凄惨情形,动人心魄,很能激起人们对负心男人的痛恨。曹植描写的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女人没有权利,只是男人的玩物;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可以被随意抛弃。这种男女不平等的制度夺去了很多女人的生命,因为弃妇不光是被丈夫抛弃了,他们也被全社会抛弃了,很多女人无法忍受社会和家庭给她们的冷遇和歧视,于是死便成了解脱。曹植在辞赋中表达了对遭受迫害的妇女的深切同情,作为王侯贵族的曹植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制度下能有这种对下层人民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因而是值得敬佩的。

正是因为曹植对现实和下层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使他的作品迸发出了动人的光彩。

(三)感时咏物悲愤于文

曹植有很多辞赋是有感于四季景色的交替变化和周围事物而成文的,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看做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因为在文字下面隐藏着作者坎坷多难的经历和一腔悲愤之情。

《感节赋》:“欣阳春之潜润,乐时泽之惠休。……愿寄躯于飞蓬,乘阳风而远飘。”作者对春天的到来感到欣喜,对雨水滋润万物感到很高兴……他愿意将身躯寄托在飞蓬上,让自己能够乘风远去。他因大自然美景触发灵感,在描写明媚的春色的同时,表达了诗人想要趁着美好时光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