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掌握教育科研方法
16090700000003

第3章 教育科研的步骤、性质与特点(1)

教育科研的过程

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大体包括四大阶段,即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一项科研可以包括这个全过程,也可以是只在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阶段里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

一、发现问题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善于认清矛盾,或者说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有大有小,有待研究的有价值的大小问题,多得不可胜数。因此,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就是科研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选择什么问题仅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也在一个程度上决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如何。为搞好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过程的第一步,研究者应该注意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二、了解情况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对问题作深入了解,了解来龙去脉,了解它在多方面的联系。为了取得事实材料,掌握真凭实据,研究工作者可以直接接触事物,也可以间接地进行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周详,取得的材料就越丰富。占有了丰富材料之后,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了。

三、深入思考

即脑力加工,对占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脑力加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比较、归类与类推。即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相同和相异之点,然后进行归类,再根据归类进行类推。②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演绎则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二者都是运用逻辑推理,将事物的认识引向深入或扩大广度。③分析与综合。即就事物的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借以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来。④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⑤想象与假设。与想象相联系就可提出合理的假说来。假说虽还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证实,但它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很有价值。

在实际科学思维过程中,往往是将上两种、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交替运用的,这样深入思考,便可对某一问题形成初步的某种理论或结论了。

四、实践验证

在上述第三阶段产生的假说或初步理论、结论是否可靠,或可靠度有多大,还必须付诸实践加以检验,看实际效果而定。

实践验证可以采取许多途径。如重复前一段的研究,既可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变更研究对象,看是否取得同样结果,也可把形成的初步理论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再观察或测定其效果。比较精确的办法是按严密的程序组织实验,来测定某一假说、设想或初步理论的实际效果。

以上四个阶段是对科学研究思维过程的轮廓的概括描述。在实际上,各阶段可以反复、交叉、同步或结合。

教育科研的步骤

一般来说教育科研工作要经过以下步骤:

一、选题

这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选题时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指能给研究工作提供的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及资料等。主观条件指可以投入研究工作的人力及研究者水平与能力等。

二、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

对选题进一步了解这是第二步。其主要工作就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尚待解决?他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只有弄清以上诸问题,才能开始新的研究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要先查索引、看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之类的东西,然后按图索骥,从中再查找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全部重要资料,直到不能再发现新的内容为止。

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三、制订研究工作计划

在制定研究工作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根据这个计划,还可以制订具体实施计划。

研究工作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研究中,可以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所得到的大量的新资料。特别是如果采取实验的方法,那么对研究对象的一切变化现象都要及时观察,形成、积累资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五、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如果发现原有的材料尚有欠缺之处,还应继续挖掘材料,因为只有足够的材料,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最关键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作出判断。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必须实事求是,不要勉强,不要弄虚作假。

六、撰写报告

即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学校科研成果而言,一般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著述。这些成果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格式,但大体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目的、对象、抽样、采用方法、研究经过、材料的归类与整理、结论、本研究的限度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启示等等。

教育科学知识的特点

教育科学是指在教育领域内反映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教育科学知识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客观性

一门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管是属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思维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各自按着自身的规律运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思维科学,使人聪明的科学,是研究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社会的教育,包括各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及制约性;研究人的不同年龄发展对人的影响;研究人的教育及形成规律。通过研究人们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运用客观规律使事物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违反了就不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甚至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二、规律性

客观世界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发展运动的。科学或科学知识就是要说明存在于许多复杂现象间的规律。这种规律适用于同类的其他的现象,所以有共同性。也可以说凡是科学知识都带有共同规律性。

三、可验证性

既然是事物的共同规律,那它就必然是可以反复验证的,所以教育科学知识也必然具有可验证性。

四、系统性

客观世界的诸多规律彼此联系,形成一定的体系。作为教育科学,应能反映出教育领域内的客观事物规律的这种体系,表现为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五、准确性

教育科学知识像其他科学知识一样要求概念清晰、定性定量准确、原理原则屡试无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都是与科学知识的要求不相容的。科学上常常要求数据表示,就是因为用数量常常可以把事物间的关系说得更清楚、更准确的缘故。

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一、教育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它是根据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彻于教育科研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应用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服务。实践、研究,再回到实践中去,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轨迹。中小学教育科研只有置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面向实际,面向教育改革,着眼于应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当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这些研究才能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只有当研究成果能在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才能进一步开展,并得以坚持。

中小学校长参加并组织管理教育科研,一方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把学校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以实现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教育科研,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管理行家。

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工作置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优势之所在。

三、群众性

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依靠三支队伍,一支是专业理论队伍,他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一支是教育行政人员,他们有丰富的领导教育工作的经验,能掌握宏观、全局的教育情况,可以依靠他们的行政权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另一支是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他们人数最多,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有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着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他们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只有建立三支结合的教育科研大军,才有可能在教育科研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科学理论,只有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基础上。才能接近教育实践需要,切实地指导教育工作,才富有生命力。群众性的研究、实验与推广,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相互结合的必由之路。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绝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而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群众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显著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繁荣的条件和基础。忽视这一特点,会导致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四、迟效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迟效性,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果的显现以及在实践中的推广运用,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的显现和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把受教育者转化成一定社会所希望的人,必须日积月累地进行培育。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周期,教育效果一般都呈现滞后性。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育一样,也是面向未来的,面向社会发展的未来和人体发展的未来,具有超前性。因此,不能因为近期效应不显著就否定其价值。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从课题的选择、提出并验证假设,形成成果,进而到实验、应用、推广,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时间,一般来说,自然平常的新发现、新创造,只要得到社会承认,就能迅速地得到推广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显现具有迟效性,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在从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科研热情得到激发,科研积极性得到调动,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是影响久远、深刻的。

总之,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探索性的认识活动,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又具有教育性、应用性、群众性、迟效性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的类型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类型是一个多维结构体系

在教育科研规模日益扩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进行科研管理,为了获得较好的科研效益,人们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标准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多种划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了多元的教育科研类型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确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类型,对于认识和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和管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研究的范围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作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如对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等的研究;对统筹、规划整个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各个方面教育工作的研究;对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历史,教育与人口等关系的研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现实的重大理论和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等。宏观研究范围大,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等特点。微观研究是对中小学教育问题进行具体细微的研究,往往是直接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中小学教育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科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研究,学科评估等研究。它可以是教学工作的一般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微观研究范围小,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灵活性和单一性。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在某一个范围内进行综合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城市中小学整体改革的研究、农村中小学综合改革的研究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结构体系有如下几种划分方法。①按研究的领域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②按研究的范围划分: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③按研究的层次划分: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创造性研究;④按研究的时序划分:历史研究、现实研究、超前预测研究;⑤按研究的方式划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