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
16101200000016

第16章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5)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只要简单的按照一套模式便可组织教学,用考试这个杠杆便可评价学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现代课程从宏观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在学科课程基础上加入了活动课程,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选修课,建立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现代课程宏观结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的加入,打破了学科课程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教师指导,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学生处理问题的技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更充分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因此,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抛弃那种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

1.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不只是传统的“文本课程”,而是能够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体验课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是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新课程体系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实践链接,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作好以下几件事:

(1)开发教育资源

新课程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学会开发教育资源,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具有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而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现创新的过程,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就目前而言,教育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校内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实验基地等;第二、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第三、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

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价值体验。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学生也是教育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探寻教育资源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为前提,离开了学生谈教育资源,那就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同时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也进行过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第二、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明显教育资源容易被发现和利用,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化的环境氛围等则容易被忽视。

第三、注重远距离教育资源的开发。“远距离教育资源”特指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资源,包括广播、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的信息。现在电视已经相当普及,电视传媒给学生带来的信息不可低估,同时,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第四、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2)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是一种“文本”课程(计划),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旧的教学计划控制下,全国几亿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师按同一进度教学,用同一种方法评价学生。这种千人一书、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不知压抑了多少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创新型人才的出现。

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新课程计划只规定了基本的课程的进程,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别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的进程。就是课程结构,也需要教师实事求是的给予调整。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往往给出几个不同的实施方向,有的可以通过学科领域来实现,有的可以通过活动领域来实现,不会进行课程结构调整的教师将感到寸步难行。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以往的教师可以完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或编写教案。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原则、方式及注意事项和案例,教学活动要由教师来设计。

过去,教师要会备课,现在,教师则必须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教学活动和传统的备课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传统的备课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和权威,传统的备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教材作为进行课堂教学的惟一依据。教学活动设计则不同。它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在此过程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

第一,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要素。

美国学者毛拉姆(Moallem,1998)对熟练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运用逐语记录的方式详细的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怎样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过去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科和教学工作的信念、学习资源的信息和知识、学习的背景、长期的目标、课程的指导原则、学校的周边环境等。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例如,有时尽管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第二,现代教学设计在方法论方面与过去的系统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杨(Young,1998)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划分为各种类型的子目标。按照各种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媒体,并按照目标进行评价。但是熟练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课题或问题出发的,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理想的教学设计方法应该包含各种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那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应该根据课题的特性,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基础,这种线形的教学设计思想或模式过于僵化和呆板。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弹性、动态互动,应该由“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Learningenvirollmentdesign)”。这种学习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必须是真实化和互动式的,强调情景学习的重要性,即为学生提供理想的相互作用和真实体验的环境,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的程序,而并不是把设计重点放在具体的知识性目标等环节上。传统的教学设计将原本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独立单元,相对而言,在这种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是彼此分离的,是部分性的知识而非整体性的知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则是由强调个别化、单元性、分割式的知识获得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设计能够掌握、应用和加工整体性知识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课程的评价者

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还应该承担起课程评价者的角色。课程评价是指对已经设计并实施的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出判断,并提供矫正和控制信息。教师作为课程评价者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评价离不开信息资料的收集,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最了解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是进行调查和搜集数据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了课程设计,对课程的主旨有深刻的了解,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偏差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应承担起课程评价者的角色。

三、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学会终身学习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一个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面临着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广泛,如果教师不注意随时充实自己,就无法给学生恰当的指导,也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相长的思想。

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学习已成为最重要的人生权利。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要想自己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学习,以更积极的方式生存和发展。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教师原有的阅读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师将涉足一个新的阅读领域,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都没想过的东西。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课程理念,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课程,同时还要进行“充电”,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挑战,这就是说教师的阅读不仅仅是在量上的增加。

(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专家认为,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以数学课为例,近年来,世界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学是什么?是发现模式,发现规律。因此,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