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武道沧桑:宋代军事训练研究
16124600000015

第15章 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是现代军事学名词,宋代一般就是指阵法训练。阵在中国起源很早,历来广受兵家重视,“军而无阵,犹人之无四维,虎之无山谷,不可以一日存也……故善练兵之武艺者,必练兵之阵法,是以阵法为武艺之纲纪”。对于阵法训练,宋代应该有如同后代沙盘一类的东西,宋人刘骘诗中写道:“囊沙泽畔知兵法,聚米山前识阵形。”不过,大多数阵法训练都是在实地依靠旗、鼓等指挥来完成的,这一点骑兵与步兵是相同的。

一、指挥号令系统训练

单兵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有限,必须将千万士兵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好发挥威力。古代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指挥战阵内士兵行动全凭“旌旗鼓铎”,《孙子兵法》云:“《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正因为如此,士兵就需要熟悉指挥号令,以备实战。“大中祥符三年,上谓王旦曰:‘诸军校习武艺,或云未益于事,朕以为射骑驰突,要其习熟,至于旗帜之用,大为军容,亦师之耳目,诚不可阙。’”

战争情况瞬息万变,指挥与被指挥者不容半点差误。所谓“兵之道,犹一人之身。将者,心也。谋主者,思虑也。图籍者,脏腑也。法制者,脉络也。号令者,声音也。旌旗鼓铎者,耳目也。车骑步兵者,四肢也。心之统脏腑,总脉络,出声音,用耳目,役四肢也。”当然旗帜也不是胡乱进行指挥,“盖数十万之军,其目尽在某一旗上”,旗帜每一种摆动都代表不同意思:

凡棹而卓旗,则众皆集。一点卓旗,则队头集。二点卓旗,则百人将集。三点卓旗,则五百人将集。一点一招,则千人将集。一招而掉,则譀;簸则整齐;掉而指则合;左再挥则左;右再摆则右;偃旗则止;摆而指则开;再掉而指则聚;再掉则散;卷旗则衔枚;卧旗则俯伏;举旗则起;三掉则见敌;左右掉则布阵;再晱则进;招而掩则跪;再招则退;再招、再掉,则素救援;再招、再晱,则发军归。

理解了旗帜含义,就要进一步加强其他指挥号令综合训练,《武经总要》中“教旗”之法,就是“旌旗鼓铎”配合应用。“闻鼓即战,闻钲即退。”然后与角声相合,第五声角停,旗向前挥,士兵前进;向后挥,士兵停止前进。旗向下,士兵皆置枪于地,单膝跪地;旗举,士兵皆起。第六声角停,士兵视旗语,旗举,则举枪准备战斗。随后左右军击鼓交战,并听钲声,相互间上演一场追击战。随后再经过队形整合:

大旗捺,诸队枪皆捺;大旗举,诸队枪皆举;又捺至半,诸队即降枪;大旗摆,鼓声动,左右厢齐叫,缓步行,唱护护;大旗急摆,更大叫吐枪急入相刺。当此之时,大旗头著地。听钲声动,大旗举,即还依本队处立,不得举枪。须大旗举,诸队枪齐举;大旗合,大队自簇立定;视大旗旋,本队还归本处。视大旗捺,诸队枪齐捺;大旗举,诸队枪齐举;又捺大旗,诸队即降枪,听鼓声。视大旗摆,却直前,齐唱护护,至中路以后,更大呼急入左右厢,刀交直过,左厢向右厢地立,右厢向左厢地立。立地,视大旗摆,左右诸队准前直入,齐唱护护中路,大叫急入,刀交直过,各还本地立。视大旗举,诸队举;大旗合,正副队齐簇队,步军立定。第八角声动绝,左右骑军从北相掩相交,蹀躞缓行,绕兵一匝,还旧位立定。步军视大旗捺,从北而南,以次歌舞还营。至营,依队次立。少顷,第九角声绝,胡跪卷旗缠幡。视大旗捺,诸队齐捺;大旗举,诸队齐举;大旗旋,诸队散还本幕。步军散后,更捺大旗,骑军以次从北卷队,蹀躞缓行还营。至营,依队次立。少顷,第十角声绝,以次解脱马复槽枥。

这正是“教旗以习进退”,而再加上鼓铃等不同号令,用如此复杂的旗鼓金铎组合,目的都是期望士兵熟悉指挥号令,“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人间容人。出入来往,不斗驰逐,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进无奔迸,退不趋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以正合,以奇胜。听音望麾,乍合乍离。”

宋代对于旗鼓号令训练非常重视,并规定“教条十六事”,主要针对指挥号令时出现的问题,“凡教士,应进不进,应退不退,应坐不坐,应起不起,应簇不簇,应捺不捺,应卷不卷,应举不举,应合队而不合队,应擘队而不擘队;不应合队而误入他队,不应擘队而误入他队;言语讙哗,不闻鼓声旗幡纷扰,疏密失次,并节级科罪。”

南宋初年曲端练兵,“其纪律极严”,换作用鸽子召集军队,每点一部,“于廷间开笼纵一鸽以往,而所点之军随至,张(浚)为愕然。既而欲尽观,于是悉纵五鸽,则五军顷刻而集,戈甲焕灿,旗帜精明。”但真正在战场上指挥军队,还是依靠旗帜等传统方式。

如果士兵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在战场上对主帅作出各种号令能够坚定不移执行,狄青在西北练兵,反其道而行之,以钲声指挥军队进攻,“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与西夏作战时,用此法使“虏人大笑”,但士兵不管敌方反应如何,坚定不移执行诸帅的号令,取得胜利。

“旌旗鼓铎”训练目的是让士兵在战阵内知晓灵活应变的号令,蒲寿宬在诗中写道:“遥知细柳屯,于时阅军士。俯彼万铠群,微哉一窖蚁。初集如慕膻,俄拥如聚米。或圆如旋磨,或方如缘几。”本是分散的军士,在旗鼓等号令的指挥下,马上排列整齐,错落有致,阵形或圆或方,变化莫测。指挥运行无畅后,需要每名士兵施展战斗能力的战阵就是训练中的重点所在了。

二、战术训练

步兵阵法基本排列原则是:

凡卒,一人居地,广纵各二步;十人为列,十列为队,则广纵各二十步。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此行列之法也。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必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此教习之详也。

单兵之间要留有余地,互相不致影响作战。行、进、退、转有章法,灵活多变,不能过于刻板追求阵形整齐。

《武经总要》记载,训练步兵阵法时,首先依士兵多少,然后在教场中起三道土梁,最中间一道将教场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排列两支战队,两支预备队。“凡教阵,先量士卒多少,即教场中分三道土,河中分左右厢相对,四队夹一土盆以次布战锋队。第一队为战队,间一队抽取一队为驻队。队随多少,每厢各两重布队。”布阵时,大将所用纛最先立定,然后是五方旗、角、鼓、钲等,最后是信号旗。“凡入教场,布阵,先六纛,次五方旗,次角,次鼓,次钲,次诏旗,次左右厢兵马使,次第相续立定。”士兵皆看五方信旗为号令,角与不同颜色旗帜配合,点集将领,主将布置完毕,各部诸将再向士兵布置,然后双方各派出一名旗头报告通知完毕。接下来就开始通过旗鼓等指挥进行阵法训练,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遵守诸帅号令,不同旗语和鼓声代表上阵的军种不同,动作也不同,最后看到主帅信号旗点地,说明训练完毕,各部依次回营:

即视信旗合,击鼓一槌,诸队尽簇。信旗开,鼓一槌,诸队尽开,却依本处立。信旗举,鼓一槌,诸队枪旗并举,齐唱轧声。信旗亚,又鼓一槌,诸队枪旗并亚,齐唱千声,诸队弩手齐出,至前第三土河,作上弩势凡出并至前第三土河。又鼓一槌,架箭。又鼓一槌,皆唱杀声,即退至本队,立定。又鼓一槌,齐唱于声,弓手齐出,至土河,各为架箭势。又鼓一槌,齐唱杀声,陌刀齐亚,不得背面起陌刀头,却还本队立定凡归队却行,皆须前脚续后脚,不得回面行也。信旗又三点,一点一交声。三点三交声讫,鼓三声一声警众,二声排比,三声陈长打,便长打鼓,皆作何何声。左右厢并进,至中央出河立定,大叫交交,胡禄交匝。右厢退,左厢还至本队前土河。右厢点信旗唤驻队,大叫交交走救,与战队齐立定。左厢退,右厢逐之,至本土河前,左厢点信旗唤驻队,大叫交交走叫,与战队立定。右厢退,左厢逐之,至中央土河立定。良久,听鼓声歇,何何声绝。鼓一槌,齐唱千声,枪头并举,与肩齐若枪头低天地一尺已下也。又鼓一槌,齐唱杀,枪旗尽亚。三子三杀,然后击钲。钲发,左右厢齐退,并不得回面起枪,至本土河立定讫。候鼓声一槌,齐唱千声,枪旗并揭。立信旗,合鼓一槌,诸队齐作羽林声,听角声发,羽林声止杀毕侯传语齐唱喏。视信旗点着地,即两厢齐唱喏。视五方旗及角声行,左右厢两头各出一队,至第二土河,行依军次还营。

“大凡讲武以示法程”,此处体现的即为此意味,这只是让步兵熟悉各种号令,实战中步兵方阵如果用此法作战,估计用不了太久,马上就被消耗殆尽了。军训中比较符合实战要求的其实是“日阅法”中的“步兵习四变”,以第三变为例,枪刀手排列在前,弓弩手在后,鼓声响,旗手先出,确定战斗地点,然后:

一鼓,直枪刀。二鼓,枪刀皆坐,弓弩者立,俟击木,弓弩各箭三发。鼓声作,少进。又三发箭讫,俟鼓声前行,曳枪刀而趋,弓弩从之,至界旗止。闻鼓,直枪刀;又鼓,皆坐,弓弩者立,箭三发。讫,闻鼓复立,垂枪首,闻金而退至旧处止。一鼓直枪刀,二鼓坐解族,三鼓复直枪刀,四鼓旗枪如旧,鼓声止。

这其实就是说枪刀手远战时坐地,由弓弩手攻击,然后听鼓声指挥进行近战,作战范围大致在旗头所处位置。如此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