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名书法家
李斯李斯(?~前208年),秦代着名书法家。
楚上蔡(今属河南)人。早年从荀卿学,后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他为秦丞相,善文辞,有《谏逐客书》。
工大篆。后把大篆简化为小篆并推行全国。唐张怀《书断》中称他的小篆为神品。其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还有人称赞他的书法“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秦代所立峰山、泰山、琅琅邱台等刻石据传都出自李斯手笔。
张芝张芝(?~约192年),东汉着名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性格疏朗,不愿出仕。相传他酷爱书法,练习甚勤,“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家中的衣帛,也必先书写后再洗练。师崔瑗、杜操(度),工章草。后脱去旧习,渐变其体,省减章草点画波磔,创为“今草”。唐张彦远称他的草书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可谓“一笔书”。晋王羲之论汉、魏书迹,首重钟(繇)张(芝)两家,认为余俱不足观;他的草书艺术,明显地受到张芝的影响。
钟繇钟繇(151~230年),三国时魏国着名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葛东)人。东汉末举孝廉,为黄门侍郎。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时,迁至太傅,故人称“钟太傅”。幼与胡昭从师刘德学书,16年未尝窥户。兼学蔡邕、曹喜,精研书法30年。坐则画地、卧则画被,以至穿透了被面。兼擅各体,尤精于隶、楷。楷书字形略扁,近似隶书,笔画清劲,多有异趣,结体朴茂,自然平和。书法史上把他与王义之并称“钟王”。真迹不传,今存《宜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皆出于后人临摹。
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年),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女书法家。东晋人,姓卫,名铄,字茂漪,祖籍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为西晋着名书法家卫的亲属。嫁与汝阴太守李矩,也称李夫人。工书法,师钟繇。最擅隶书与楷书。唐张怀《书断》:“卫夫人隶书尤擅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现存有传为她所着的《笔阵图》,内容十分深刻,是有价值的书论。
祝允明祝允明(1460~1526年),明代着名书法家、文学家。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弘治举人,官至应天府通判。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子”。能诗文,书法早年即负盛名,小楷学钟、王,行书宗虞世南、赵孟兆页,狂草学怀素、黄庭坚,临写工绝逼真,但也能出入变化,自成一格。与文徵明、王庞同为明中期书法家的代表。着有《怀星堂集》、《前闻集》等。又撰有《兴宁县志》,稿今存。
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年),明着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擅山水画,不重写实,讲究笔情墨趣,画格清润明秀。17岁开始学书,初师颜真卿,又改学虞世南,后由唐溯魏晋,临写钟、王的书迹,达到乱真的程度。兼精各体书法,用笔自然,结构圆润自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具有淡雅恬适的风格。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大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
邓如石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杰出书法、篆刻家。初名琰,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工各体书。尤以篆书造诣最深,书史家称其为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之后第一人,初学汉碑篆额,后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并参照籀文、隶书的体势笔意,融汇贯通,自成面目,一洗过去刻板拘谨之风,显示了纵横流转而又古朴沉雄的特色。
其篆刻得力于书法,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别具一格,世称“邓派”或“皖派”。
包世臣包世臣(1775~1855年),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安吴,故人称他为包安吴。工书,曾从师邓石如,后上溯周秦两汉,于北碑无所不习,晚年兼学“二王”,用笔以侧取势,正书朴淳有隶意。倡导魏碑,对后来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着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揖》下篇为书法理论着作,在中国书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何绍基何绍基(1799~1873年),清代着名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
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着名作家。工书,自称对“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初着意北碑临摹,皆能达到化境,又得力于颜真卿,并参照欧阳通、李邕笔法,形成沉雄峭拔、恣肆放逸的风格。着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
沈尹默浓尹默(1883~1971年),着名书法家、诗人。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编辑之一,发表过一些白话诗。解放前,长期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曾任北平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流寓四川,与后学者讨论书学,从学者甚众。解放后,任中国文史欧阳询、褚遂良,后遍习晋唐人书帖碑版,晚年又融会苏轼、米芾笔意,精研赵孟兆页书法。用笔精熟,清圆秀润中透着劲健遒逸之态。墨迹甚多,其法书直逼唐人。着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前者解释唐人韩方明《授笔要说》、并渗透着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后者分析二王书法。
蔡襄蔡襄(1012~1067年),北宋着名书法家。
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书画皆工。书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庄重由唐溯晋,取法晋人。早年书风刚劲有气势,晚年趋于温淳婉媚。正书端重沉着,行书飘逸流转,草书参用飞白法,诸体都显示了很深的艺术功力。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
米芾米芾(1051~1107年),北宋着名书画家。
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家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不同俗流,又称“米颠”。诗文冠时,画尤奇绝,特别是山水画自成一格,画史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书精诸体。早年在内庭饱览秘迹,尤重晋唐真迹,长期临古不辍。行草宗法王献之,笔力雄健隽迈,结构自由而有章可循,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宋四家”之一。存世法书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着有《书史》。长子友仁,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书画知名。善行书。高宗曾命他鉴定法书。
赵孟兆页
赵孟兆页(1254~1322年),元代着名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能文辞,当时有人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工绘画,所写山水、花鸟、竹石及人物鞍马,都堪称珍品,开创了元代画风。
擅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初临高宗赵构,后宗钟繇、王羲之,也受到李邕的深刻影响。功夫很深。用笔圆转遒丽,结体整密俊逸,有一种秀媚的格调,人称“赵体”。但书史上也有人批评他“专以古人为法”,较少独创性。存世书迹甚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四体千字文》等。
妻管道升,也工书法。
鲜于枢鲜于枢(1256~1301年),元代着名书法家。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以草书知名。其草书,从正书中来,落笔不苟,点画皆有意态。善悬腕作书,骨力劲健。时与赵孟兆页齐名。有人说,“终元之世,出入此两家”。(陆深《严山集》)存世书迹有《渔父词》、《透光古镜歌》等。
《雁塔圣教序》和《倪宽赞》晚年所书,方圆俱备,变化多姿,《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也很有名。
李邕李邕(678~747年),唐代着名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重义爱士,作文擅长碑颂。书法以行草见长。潜书写碑也闻名于世。初学王羲之,后也得力于王献之,能摆脱旧习,自创新体。笔势沉雄,在谨严端重之中,含有恣纵飘逸之态。学书力主创新,曾说:
“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李邕所写碑版甚多,杜甫称他“碑版照四裔”,存世的有《岳麓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张旭张旭,唐代着名草书大家。字伯高,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
精楷书,尤擅草书。相传他嗜酒,每在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有时以头儒墨而写,既醒,自视以为神异。故人又称他为“张颠”。他的草书有深厚的楷法基础,又十分注意从生活事物的形态中体会书法艺术的创造(如从公主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器中悟出笔法意趣),达到了恣纵奔放、奇伟飞动的高妙境界。
笔致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自成一体,世称“狂草”。与李白的诗,裴度的剑舞并称“三绝”。后人论书,对欧、虞、褚、薛唐初四大书家皆有异论,唯对于张旭则一致赞许。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怀素怀素(725~778年),唐代着名草书大家。
僧。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家贫,幼年即入佛门。精勤学书,相传秃笔成家,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曰“绿天庵”。学书师法张旭,并有所发展,以“狂草”出名。性疏朗,不拘小节。
好饮酒,兴致运笔,笔走龙蛇,如骤雨旋风,虽率意狂逸,终不失法度。晚年书风趋于平淡,圆熟流转,自然畅达。前人称其对张旭草书的继承是“以狂继颠”,又把二人并称作“颠张醉素”,后世学草书者大都宗法于他们。怀素存世书迹有《自叙》、《苦笋》等帖。
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年),唐代着名书法家。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人称颜平原。后入京,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史书说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是唐代上层官吏中清廉正直以国事为重的人物。工书。相传少时家贫,用黄土画墙习字。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最善正书,喜作大字。其书端庄厚重,气势雄伟,正而不拘。对古人书法能师其意而不单纯摹其迹,融合变化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颜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坐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文稿》等。
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年),唐代着名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进士,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正史记载他:“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旧唐书·柳公权传》)受颜真卿、欧阳氵旬影响,用笔骨力遒健而又秀润圆熟,结体劲紧而又开张自然,充分体现刚劲有力的时代特色,为唐代书法的典型代表。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对后世影响甚大。书碑很多,相传当时大臣家里的碑版墓志,若不出自柳公权的手笔,别人就认为他们的子孙不孝。《金刚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为传世杰作,书迹有《送梨帖题跋》。
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年),中国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东晋人,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出身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辞官后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7岁开始学书,初从卫夫人。13岁时书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渡江北游名山,饱览李斯、曹喜、蔡邕、钟繇、张昶等人的书法,集秦汉以来诸家的大成。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创出妍美潇洒的新体。他的字笔迹润秀,风神隽妙,达到了平和自然、含蓄有味的很高的境界。擅长各种书体,尤精正楷行书。评者认为其草书纤折衷,冠绝古今,正书行书遒媚劲健,雄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王羲之在唐代最受尊崇,自唐以降,提倡二王(他和他的儿子献之)书法,相习成风,由于他在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和开创新书风的成就,有“书圣”之誉。
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各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小楷书《乐毅论》、《东方朔画赞》,行书《兰亭序》、《姨母》、《奉橘》等,皆为摹本墨迹。
其子王献之(344~386年)也是书法名家。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兼精各体,尤擅行草。明笔开张,俊迈灵动,饶有气势,有“破体”之称。曾自以为有超出他父亲的地方。存世墨迹有《鸭头丸帖》、小楷刻本《十三行》。书法史上,把王羲之父子并称“二王”。
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年),唐代着名书法家。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令。人称“欧阳率更”。博通经史,编有《艺文类聚》100卷。书法初学“二王”,后变其体姿,自成一格。笔力险劲刻厉,结体精密独异。
尤其是他的楷书,方正平直,但点画有异趣,平正中见奇崛,端庄中透俊逸,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又与虞世南并称“欧虞”。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也为一时之绝。子通,颇得其神髓,碑刻《道因法师碑》享有盛名。
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年),唐代着名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博学,能文辞,擅书法。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禅师传授,深得“二王”书法真髓。楷行最见功力,笔致圆融遒媚,外柔内刚。上接魏晋之绪,下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诸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破邪论》等。编有《北堂书钞》160卷。
褚遂良褚遂良(596~658年或659年),唐代着名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
后因反对高宗立门第低微的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其书学虞世南,晚法钟繇、王羲之。楷书有隶意,丰艳流畅,自成一家,为后世许多学书者所宗法,影响很大。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传世碑帖较多,《孟法师碑》早年所写,隶意明显,瘦硬中显得秀润。
毛泽东最灿烂的诗词手迹毛泽东最灿烂的诗作手迹,是他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最初是毛泽东书赠给埃德加·斯诺的,这首诗也因了《红星照耀着中国》那本着名的书而风靡世界。我们见到的毛泽东《长征》手迹,是他书于1962年4月20日的,这幅手迹,以毛泽东独特的“雨夹雪”式的笔墨,写来大气盘桓。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经历过长征,特别是领导长征走向了胜利的伟人,几十年后回首长征,有的是一种俯瞰的视角,一种“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心境,毛泽东正是以这种天下人所无的视角和心境,手书了他的《长征》诗。
毛泽东最灿烂的词作手迹,若论小令,该是他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写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为这首词曾写下这样一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娄山关之战,是遵义会议之后的第一个伟大的胜利。
几十年后再看这个胜利,更真切地知道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真正序幕,毛泽东作为这个胜利的缔造者,他的激情,他的诗情,似“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般喷射出来。毛泽东手书的《忆秦娥·娄山关》,将他得之于唐怀素的草书挥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在这幅手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只是个书家之书,而是伟人之书,革命领袖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