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16131200000011

第11章 趣词新解(2)

元杂剧《举案齐眉》里这个典故别有新意。盂光接过嬷嬷送来的饭,对嬷嬷说:“我与你说话,恐怕唾津儿喷在茶饭里,有失敬夫主之礼。我高高的举案齐眉,先着俺秀才食用者。”这里已注入了讲究卫生的内容。孟光是怕自己说话时唾沫喷在饭里,才举案齐眉的,并非“不敢于鸿前仰视”。此剧作者佚名,但从中可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卫生知识,尽管对卫生的注意还是被“礼教”所湮没了。

“开卷有益”出典

宋太宗赵光义命李防等编了一部书,全书共1000卷,搜集和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是一部颇有参考价值的书。这部书,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完成的,因此原定书名叫《太平编类》。宋太宗对这部书很重视,编成之后,曾亲自看了一遍。他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卷。一年之内就全部看完了,所以这部书后来叫《太平御览》。当时有人认为,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之外,每天还要阅览这部大书,未免辛苦,便劝他少看一些,也不一定每天都看,应注意休息。宋太宗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开卷有益”,意思说:只要能和书本接触,总是有益的。

“落英缤纷”新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段写桃花源奇丽的景色,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个对偶句最为优美动人,各注家对“落英缤纷”的注释是:“落花满地都是。缤纷,杂乱的样子。”依此注:“落英缤纷”描写的只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零落、残乱的情景,显然与文章主旨相抵牾。

“落”这个词,古汉语有“下降”、“脱落”和“开始”三义,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落”,是降下的意思。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是脱落的意思。“落”的这两个古义,现代汉语依然沿用。而“落”的另一古义“开始”(见于《尔雅·释诂》和《康熙字典》),现代汉语只用于“落成”(开始建成)。面不用于花卉的开放了。“落”取“始”义,“缤纷”取“繁盛貌”,“落英缤玢”谓初开的桃花很繁艳。这才与上句相谐,构成一幅春意盎然令人陶醉的画面,而与文章主旨浑然契合。

“新婚燕尔”的变化

“新婚燕尔”这一成语,本出自《诗经·邶风·谷风》中“宴尔新昏(婚)”一句,这里“燕”与“宴”在古汉语中是通假字。都是安乐的意思,因此“新婚燕尔”也可写作“新婚宴尔”,或“宴(燕)尔新婚”。不过,出于贺者祝新婚夫妇如燕子比翼而飞的心愿,如今人们多将这成语牛的“宴”

写作“燕”。对于这成语“燕”与“宴”的通假,稍有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没有新说异议。

问题在“新婚燕尔”这成语意义的古今变化。《诗经·邶风’谷风》是一首被丈夫遗弃妇女的怨歌,所说的“新婚”是指另寻新欢丈夫的再次结婚,其涵义与初娶的“旧婚”相对。“新婚”这词的本义,与古诗“上山采蘼芜”、杜甫《佳人》诗,以及白居易《新乐府·母别子》中所说的一“新人”

相似;“新人”不是指初娶之妻,而是新娶之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从历史上看,“新婚燕尔”这成语的本义,至迟在宋代已有了变化,用它来指初娶。为此,南宋学者洪迈在其所着的《容斋随笔》卷八“谈丛失实”中指责“今人乃以初娶为宴尔,非惟于诗意不合,且叉再娶事。岂堪用也”。尽管这位先生批评他人用“新婚燕尔”乖离本义,但是大家都用它来指初娶的“失实”,还是沿着历史长河一直流传下来。

“不尽人意”是何意

报上时常有“不尽人意”之词,如“高手表现不尽人意”,读来颇以为怪。所谓“不尽人意”,揣其意是“不尽如人意”当从“尽如人意”一语化出。按:“尽”,完全,范围副词;“如”,符合,动词。不尽如人意,是说如果人的表现不能完全符台大家的心愿,亦即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现在来个“不尽人意”,保留副词而抽去动词,就不知所云了。若勉强把“尽”当成动词(如“余意未尽”的“尽”),把“不尽人意”解作“不能完全表达大家的心意”,似亦可通,但显然不是原话的本意。

成语并非一成不变,如“固步自封”已演变成“故步自封”,“可望而不可即”,也已被“可望而不可及”取代;只要文从字顺,不妨约定俗成。但像“不尽人意”之类,连字面都无解,怎么能叫人认可呢?已经流行了一个似通非通的“亲眼目睹”。希望不要再流行开一个根本不通的“不尽人意”。

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差强人意”常被不少报章和电台所刊播的文章作为“不能令人满意”来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吴汉传》。某次战斗不利,诸将惶惧失常。唯吴汉意气自若,激励战士。光武帝于是叹曰:“吴公差强人意。”也就是“还不错”,“尚能使人满意”的意思。

“五花八门”补说

“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两种变化很多的阵势。后来又成为行业暗语。

“五花”就是: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门”就是:一门巾——算命占卦的;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七门调——糊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简称为巾、皮、彩、挂、平、团、调、聊。

“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那么,“海外赤子”一语是怎样来的呢?

“赤子”一词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具康义”。《疏》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一词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思是说,我把四海之内的人都看成是赤子,真心相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据此,后人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

转换而来的。后来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小康”

“小康”一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一、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二、儒家把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作小康。三、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来人洪迈所着《夷坚志》卷一就有“(刘)庠……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

“明镜高悬”由来

据晋代学者葛洪《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成阳宫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赃;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着则杀之。”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称秦镜。又因为此镜功能奇特,故人们便用秦镜来比喻官吏清明,善于断狱。后来,不论是清官、贪官,还是糊涂官,为标榜自己公正严明,就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的匾额。后来“秦镜高悬”逐渐演变为更为通俗的“明镜高悬”。

“三长两短”指棺木

成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辞婉言。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人棺本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

棺木盖及棺底俗称天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别称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为什么不叫四长二短,因为尸体入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谈何容易”原意

谈,原指臣对君的进谏,不是一般“说话”的意思,谈何容易原意也就是议政进言之难,语出汉代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工问非有先生:“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为先生不取也。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一边听吴王的问话,一边伏而唯唯,没有立即回答。吴王又说:“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这时,非有先生才深怀敬惧地说道:“可以吗?可以吗?谈何容易!”

进谏反被认为“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日谈何容易”。

清代王先谦的《补注》说:“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日谈何容易。”这一短语后成为成语、口语,指事情做起来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便当。

“戴绿帽子”演变小史

国人习惯谓妻子有外遇的男人,或丈夫主动让其妻卖身于他人的男人为“戴绿帽子”或“当王八”。此习语由来已久。

相传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时代,对犯法者不用肉刑,只在他们的服饰上,按犯罪情节的轻重画上特殊的标记,以示惩戒,称之为“画象”。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仍然沿用这种以服饰惩罚犯人的方法,但不再是“画象”,而是让犯人穿上一种特制的服装,称为“赭衣”,颜色为赤褐色。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赭衣在汉代已成了犯罪人的代称。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碧青绿等色为下等人穿着之服装。唐封演在《闻见录》中说,唐地方官李封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

并根据罪行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着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中帽用青,屠沽何异?’”说明穿戴碧绿青等色的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从元代开始,这种颜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用。《元典章》

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近人柯劲志《新元史·舆服志》中记载了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定服色等等,规定:“娼家出入,只服皂褙子,不得乘从车马。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教坊司乐艺着字顶中,系红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同时还规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明刘辰在《国初事迹》中记载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南京娼妓所作的种种规定: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蹲,足穿带毛猪皮靴,不许街道中走,只街道边左右行”。且规定“妓妇戴皂冠,身穿皂褙子,出入不许穿华丽衣服”。因此,俗称妻女卖淫和妻子有“红杏出墙”之事的男人为“戴绿帽子”。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宅眷尽为瞠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后人认为乌龟的头是绿色。于是称那些戴着绿头巾的人为乌龟头,又称那些开设妓院、并以妻女卖淫的男人为“当王八”或“当乌龟”。

“衣冠禽兽”源于官服

“衣冠禽兽”一词,喻指其行为如同畜生的恶人。明代以前,人们要表述此意时,则常用“衣冠枭獍”(“枭”为食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一词。“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颇有点羡慕的味道。明代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绯品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扎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鹏:六品青袍、绣鹭鸳:

七品青袍;八品绿袍,绣黄鹏;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绊袍,绘狮子;三品绊袍,绘虎;四品绯袍,绘豹;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给彪:八品绿绿犀牛:品绿绿海马因此布衣做官作将被称作“衣冠禽兽”。

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官将声名狼藉。百姓视其为瘟神盗匪,于是便贬称其义称为非作歹的文官武将为“衣冠禽兽”。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晚明陈汝元的《金莲记》。清代以来,“衣冠禽兽”遂用作贬义词。

“信口雌黄”溯源

“雌黄”是一种可以提取某种成分以作颜料的矿物质。古代馆阁新书净本有写锗字的,校改之法有数种:一是刮洗,但会伤纸;二是帖纸,但容易脱落;三是涂粉,但旧字还会隐约可见。这些方法都有缺陷,唯有用雌黄涂之,才能一涂即去,且经久不脱。

“信口雌黄”就由此演变而来。晋代王衍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常常手执一把玉柄尘尾,专事谈“老庄”。他发觉言论中有不妥的,便改口更正,就像人家用雌黄改错字一样。故《文选》刘考标《广绝交论》有“雌黄出其唇吻”之语,世号“口中雌黄”。后人加以引申,把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叫做“信口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