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恨天下天书以广新闻”(《新唐书》);“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成多词句)。宋朝《朝野类要》:“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清朝《红楼梦》有6处提到“新闻”。如:“冷子兴讲述了贾府中宝玉衔玉而生以后,问道:‘你道是新闻不是?”
“雷同”探源
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元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而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汉书·刘歆传》:“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
“胡同”小考
小的街巷,在东北和华北都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
“街也,今京师巷道叫“衙”。“衙”乃“胡同”的异体字。《马可·波罗行记》
中有“浩特儿”一词,明朝沈榜在《宛署杂记》里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均可为佐证:早在元代即有“胡同”一词了。
据考,“胡同”一词来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语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写法简化了,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了。
“黄色”真解
人们为什么把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制品称为“黄色”
呢?原来雌黄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毒性很大的颜料,古代的纸张漂白能力差,故略带黄色,雌黄正好是半透明的柠檬色或略带浅褐色,涂上去既能把墨色掩盖,又和纸的颜色近似,不易分辨。所以说,“黄色”也是一种弄虚作假的潜在的精神毒物。
在国外,也将不健康的书刊、歌曲等称为“黄色”。它的来历是,法国蒙索明市的一个厂主于1887年间,为了破坏工人罢工,收买了工贼所组织的假工会,当时罢工的工人怒火满腔,组织工人起来捣毁了这个假工会会所的玻璃窗,资方假工会就以黄色纸裱褙挡风遮阳,因而此工会被称为见不得人的“黄色工会”后来,“黄色”就成为低级趣味的代名词。
另说19世纪美国有两个报业资本家为了赚钱,在他们所办的报纸上竞相登载低级趣味的连环画,“黄色孩童”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黄色报纸的起源。后来,人们就以“黄色”来象征腐化堕落。
黄色书籍往往被人简称“黄书”。殊不知,我国明清之际王夫之有一部政论着作名《黄书》,上述简称易引起误会。另外,“扫黄”也不宜称“治黄”,因为报刊上早已把整治黄河简称为“治黄”了。
“五洲”与“五洋”
这个词是何时出现的?这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关。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人对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那时中国印制的一些地图,虽然称为世界全图,实际上是把中国绘在地图中央,四周是海洋,海洋中散布若干岛屿,把中国所知道的一些国名写上,总面积还不及中国本土大,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中心论的产物。
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利玛窦奉派来中国传教,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直到逝世。在这期间,他刻苦学习汉语汉文,潜心研读儒家典籍,与一些达官显贵结为知交,同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来,他刚到中国不久,就绘制了一幅大型的《坤舆万国全图》,后来屡经修改,在北京和各省多次刻印,一时朝野士子争相传阅。这幅地图所介绍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大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是个球体,知道“天下有五大洲”,而中国只不过是亚洲诸国中的一国,尽管当时有不少人对此还是将信将疑。自利玛窦以后,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艾儒略着有《职方外纪》一书,清初来中国传教的比利时人南怀仁着有《坤舆图说》一书,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两本介绍世界地理情况的专着,也可看作是为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所作的说明。这两本书都已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读者不难找到。
“五洲”的名称,在利玛窦所绘地图(《明史·外国传》中有说明)和艾儒略、南怀仁两人着作中记载相同:一是亚细亚洲;二是欧罗巴洲;三是利未亚洲,今称阿非利加洲;四是亚墨利加洲,今称亚美利加洲,叉可分为南北二洲;五是墨瓦腊尼加洲,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大洋洲。这最后一个洲名有些特别,需要作点说明。《职方外纪》《坤舆图说》两书都说,墨瓦腊尼加是因墨瓦兰而得名。墨瓦兰今译麦哲伦,他是16世纪欧洲大航海家,曾带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越过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经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西行直至菲律宾。自从麦哲伦船队完成了这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以后,欧洲地理学界就确认地球的南半部有一块未知的大陆,并给它取名为墨瓦腊尼加洲,只是那里的“疆域道里尚莫得详焉”。附带说一句:此后直到培世纪中期,英国探险家库克带领的船队才正式登上澳大利亚大陆,并在那里建立起殖民统治,其时上距利玛窦绘图少说也有180年之久了。
至于“五洋”,那是旧时对于地球表面水域的划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现代科学考察发现,旧时所说的南冰洋,实际上是一块全被冰川覆盖着的大陆,应改称南极洲才对,这样一来,原有五洲中,把美洲分为北美、南美,成为六洲,再加一个南极洲,共是七洲;原有五洋,减去一个南冰洋,还有四洋;七大洲,四大洋,这就是现今地理课本中的一致说法。
末了还要郑重说明:“五洲”也好,“五洋”也好,本来都是实指的,但是后来虚化了,“五洲”变成了全世界的代称,“五洋”变成了地球表面水域的泛称,因此我们今天在像用这两个词儿时,大可不必受数字“五”拘束,当然更无须改为“七洲”“四洋”。
“五车”与“八斗”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都是称誉学学识渊博的。学识怎样用车载斗量起?原来这里都有典故。
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惠施是战国时人。庄子说他方术虽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评价并不高。所谓“其书五车”只是说他藏书的丰富,大量的竹简要用好多车辆装下,但多而杂,也并非褒意。后人借“五车”之富来形容饱学之士学问渊博。
八斗,是南朝谢灵运称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看来,他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后世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比喻用作文才高超的赞语。
饮食·伙食
“饮食”指人的吃喝,从词语的角度来讲,没有深究的必要。“伙食”也指人的吃喝,如问“伙食怎样”,即是指饭菜怎样。它们都是名词,具有相关、相同的词义,但使用的范围、对象却有所不同。问人“饮食”情况,是指身体方面而言的:问人“伙食”情况,则是指营养方面而言的,一般情况如此。
现在要谈的是:为什么“伙食”的“伙”有个“单人旁”?伙食原作“火食”,火烧食物才熟。《辞源》即有“火食”词条而无“伙食”,并释“火食”为“熟食”。有趣的是,“伙伴”的“伙”原也作“火”,没有偏旁:如汉乐府《木兰辞》:“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可见。“伙伴”写作“伙伴”至少在汉唐时已如此。
“火伴”指人群(至少两人)共灶起火,所以写成“火伴”。由于指人,故后世在“火”的左边加上“人旁”而成为“伙”字。“伙”与“伴”通言不别、对言则异,所以二字组合成了一个词(联合结构的名同)。而“火食”
则不同,原指“用火烧食”,是动宾结构。《礼·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由于用火烧食(火食),因而“火食”便指“熟食”
了。由此,动宾结构的“火食”一词,慢慢改变了它的结构而变为一个名词,表示“熟食”。由于是人的行为,“火”字便加上了“人旁”而成为“伙食”了。
鲁冰花
“鲁冰花”指的是路边的被丢弃的或是不被人注意的花。据说台湾人念“路边花”,读音会被听成是“鲁冰花”,于是,这颇有诗意的花名以及这受人怜爱的花朵,便成了电视《鲁冰花》以及主题歌中借物寄情的主题了。
“删削”演变
在我国古代、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我国的毛笔,在商代就有了。郭沫若曾从文字中有“聿”或有“聿”偏旁的字,作了考证。聿即古“笔”字。《说文》解释为“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那时,有些甲骨、玉片和陶器已有用毛笔写的朱墨字迹。
在竹木简上写字,有时也不免写错。为了纠正错误,人们事先都必须准备一把小刀,一旦写错。那就要用小刀削去,重新写过。当时“删削”是指在竹简木简上写字的修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代替了竹木筒,然而在竹木简上修改文章的“删削”一词的意义却转移保存至今。
“美人”原为男士
汉语的“美”字,除指容貌、仪表外,还指人的才德和品行。《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这些话显然都不是指美丽、姣好而言。
香草本义为具有芳香气味的草类。古人以此比喻高洁,进而以之比喻忠贞之士。所谓“十室之内,必存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便是。屈原辞作最好为“香草…美人”之喻,有时是比喻,有时是自喻。屈原作《离骚》,以美人专指君王,香草泛称君子。汉朝王逸《离骚经章句》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离骚》里面还有着名的“美人迟暮”一句,后世辗转引用,以致望文生义,解作女子年老色衰。其实是错解。屈原当时担心会“迟暮”的美人,指楚怀王,还是个地道的须眉男子呢!
“三味”与“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