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对联
16132300000008

第8章 政治家与对联(8)

蔡锷的知音小凤仙撰挽联两副,其一: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周瑜比蔡锷,隐用“周郎顾曲”典故,表示作者与逝者为知音之交:下联以李靖比蔡锷,隐用名妓红拂女离开宰相杨素私奔于李靖的故事,尤切小凤仙的身份。

小凤仙的另一副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鉴湖女侠秋瑾联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女士,所作诗、词、楹联慷慨淋漓,激越奔放,是她革命生涯和献身精神的写照。

1904年,秋瑾冲破封建礼教和家庭束缚,只身东渡扶桑,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时人说她“闺房弱女,岂能奢谈革命”。秋瑾铭誓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并当场狂草一副对联: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一股浩然正气,磅礴宇内。孙中山先生对秋瑾的革命精神大加赞赏。

1904年底,秋瑾回国筹措学费,期间游浙江天姥山动石夫人庙,曾作一副述志联:

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山;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义敢排金。

相传南宋末年,金兵打到天姥山,一位农妇毅然从山上推下滚滚巨石。顿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砸得金兵溃不成军,大败而去。后人为弘扬农妇抗敌精神,便在天姥山建了一座“动石夫人庙”。秋瑾拜谒动石夫人像,想起清朝的腐败,民族的危亡,深感“匹夫有责”,更加坚定了“巾帼胜须眉”的报国意志。于是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强烈救国愿望。

1905年春,秋瑾回日本求学,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参加反清爱国活动。这时,从国内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一说秋瑾已回国,正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秋瑾忍悲含泪写下了挽母联:

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岂足?哀哉数朝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二;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元再见,难寻瑶岛三千。

秋瑾忍痛决计以“爱我国矣”为先,将孝亲报恩留待“他日流芳”之后,再到瑶岛(传说为仙人居地,此指阴间)寻觅慈母。她在挽联中将丧母之痛与报国之忧相融,表现了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和勇于赴难的革命情怀。

1907年,秋瑾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即校长),她以学堂为基地筹备反清起义,进行革命活动。秋瑾擅长书法和击剑,她的学生冯翊(后曾任北伐军师长)临摹她的草书横幅“读书击剑”,写了一副对联:

击剑尽杯酒;读书挑夜灯。

冯翊向秋瑾请教。秋瑾看后非常高兴,改动两个字后让冯翊重写一遍,悬于自己的办公室。改后的对联是:

击剑尽樽酒;读书贪夜灯。

这一改使联语气魄更大,文藻更佳。师生们无不敬佩这位文武双绝的女侠。这年秋天,秋瑾亲领大通学堂师生与前来包围的三百多名清兵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后从容就义于绍兴城东轩亭口下,实践了她以身报国的夙愿。

冯玉祥对联不雕琢

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不仅英勇善战,功勋卓着,而且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他撰写的对联不事雕琢,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爱憎分明,醒世警人。

冯玉祥将军拜谒了不少历代英烈的墓地和祠堂,他缅怀先烈,激励自己,戎马一生,最终成为一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的评价)。如他在1928年为成都武侯祠撰写的楹联: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上联指出“一生谨慎”是诸葛亮“成大事”的重要原因:下联意谓瞻望诸葛亮遗像,遥想一代忠臣高风亮节,更添仰慕之情。此联表达了作者一生谨慎、誓成大事的志向。

在杭州西湖岳王庙,冯玉祥将军撰写楹联:

还我河山,一片忠心唯报国;驱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

如果说上联是颂扬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尽忠献身精神,那么下联则是表述作者誓与外来侵略者不共戴天的浩然正气。“百年奇耻”指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奇耻大辱。

冯玉祥将军一向以关心百姓着称。1943年他在重庆陈家桥时,发现过往的逃难百姓多,便派人在路口开了一家“穷人饭店”,经营家常便饭,价格合理实惠,他还为饭店题了一副门联:

你要俭省,我也要俭省,咱们都要俭省;你是穷人,我也是穷人,咱们都是穷人。

与这副对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27年冯玉祥将军送给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的那副对联: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反映了将军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

冯玉祥的题赠联

冯玉祥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布衣将军,他善武工诗,一生中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也留下了不少联语。其中包括一些题赠联。

松柏长春,前年曾绣公像;乾坤一老,大笔特序拙文。

这是冯将军题赠马相伯先生的一联。马相伯,江苏丹阳人,民国时期着名爱国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的创始人。1930年马老九十寿辰时,冯将军曾赠送绣像,此联作于1932年,故称“前年曾绣公像”。

冯将军与马相伯是对抗日有共识的忘年交。1939年4月马相伯抱病强作两联,回赠他所敬重和寄望的弟子,其中一副赠冯将军,联云:

我战则克;汝唯不矜。

上联赞扬冯将军1933年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收复沽源、康保、宝昌、多伦四县的功绩,下联称颂其品德与抗日心志。全联寄托着马老对抗日救国的殷望。此联先书赠李兰庭留念,后在隐居时又题刻泰山,足见其心迹。

1933年,冯玉祥在隐居山东泰山期间,专程到益都范公亭凭吊,撰联刻石为记:

兵甲富胸中,任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掌这秀才先生。

上联“范小老子”是个典故,据《宋名臣传·文正公传》记载,范仲淹在陕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抵御西夏,令西夏人闻风丧胆,称“范小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下联“秀才先生”针对范仲淹的文学成就而言,范仲淹名作《岳阳楼记》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玉祥将军在颂扬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

山东蓬莱县城内有戚家祠,为纪念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及其父亲戚景通而建,庙旁为文子总督坊。1934年冯玉祥凭吊时题作一联:

先哲得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上联褒扬戚继光继承父业,一生抗倭浙闽,镇守蓟门,功劳卓着,是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下联直抒己怀,热切盼望早日能风云际会,誓必驰骋疆场,抗日救国。

吉鸿昌的明志联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扶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来,投到冯玉祥部下当兵,他勇猛善战,功勋卓着,从一名士兵迅速升为连、营、师、军长,曾任国民党宁夏省主席。

1931年,吉鸿昌奉命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结果这支北伐常胜“铁军”却被“梭标加大刀”的红军打得一败涂地。吉鸿昌震惊之余,化装深入苏区考察,终于找到了原因。他在记事本上写下“顿开茅塞”四个大字,又在下面写道:“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之后,他的部属凡遇到红军,都朝天放枪。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思想骤变,收回了他的兵权,强令他出国“考察”,吉鸿昌出国前援笔撰作一副明志联:

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

上联出自宋之问《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将军以“松问明月”自喻,并要光洁明亮“长如此”,不被黑暗所吞没,表述了他强烈的爱国抱负和救国志向。下联出自白居易《重题》:“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将军把原诗中的“浮荣”改写为“浮云”,不仅为了与上联中的“明月”相对仗,而且着意强调对当局强权者的藐视。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字之改,将军之博大胸怀与高尚情操溢于言表。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吉鸿昌回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将军担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为收复失地与日寇浴血奋战,先后攻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

7月4日,吉鸿昌在进攻多伦的战前动员大会上即兴赋诗:

有贼元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已变色,是好男儿,舍身救国。

铮铮誓言,浩然正气,壮烈情怀,喷涌如泉。

8月中旬,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在蒋介石逼迫下离开了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为保存抗日实力率部转移到察东长城要衢独石口。为了唤起民众,动员抗日武装,扩大宣传,他在墙上又题作一副对联:

抗日难遇沧海水;捉贼必过独石关。

接着召开了万余军民参加的抗日誓师大会,会上吉鸿昌亲手写下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驱寇安边”,并镌刻石碑,立在城下,以鼓舞抗日军民。

奇人杨度的联话

杨度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抵达日本,想联络反清革命团体,于是走访了留学日本的杨度。由于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杨度主张君主立宪,两人虽未能联手,但是杨度却诚心向孙中山推荐他的同乡好友华兴会的领导人黄兴。并许诺:“将来我若失败,定放弃成见,从公奔走。”孙、黄一见如故,志同道合,很快促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联合,成立了统一的反清革命组织——同盟会。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与黄兴都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于是在上海举行南北议和。杨度以袁世凯特使身份参加,这样,杨度与孙、黄由反清同路人变成了谈判对手。袁世凯窃取民国总统职位后,启用“六君子”组织“筹安会”,为其复辟帝制大造舆论,杨度成为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首席谋士。与此同时,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人则在云、川、贵各省举起讨袁护国的大旗。此时,杨度与孙、黄又成了敌手。1916年冬,黄兴因积劳成疾而病逝。杨度撰送挽联:

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上联表达了对故友的真诚怀念,表露了“公谊不妨私”的坦荡胸怀:下联称颂故友是英才,借以表示丧友的痛惜和哀惋。

袁世凯“帝制自为”失败后,杨度公开放弃君主立宪的主张,转向追随孙中山,与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对此,孙中山赞扬说:“杨度此人,能履行政治家的诺言。”在此后张勋复辟帝制时,杨度通电全国,以自己切身经历与“慎审”的反思指出:“觉由共和改为君主,势本等于逆流。”

1925年孙中山病逝,杨度撰联痛挽: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杨度与孙中山相识相交二十年,从宁肯推荐黄兴而拒绝与孙中山联手,到放弃“君宪救国论”追随孙中山,以至哭颂孙中山先生:从“能成世界能成我”和“半哭苍生半哭公”的挽词中,可以读出作者对孙中山多少公谊和私情啊!

在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杨度结识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受到马列主义的熏陶。他曾多次掩护和营救共产党人,李大钊等不幸罹难,他变卖自己的房产,周济遇难者家属,为党筹措地下活动经费。1929年秋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

1932年冬,杨度病危,他口授自挽联: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上联是对自己大半生所追求的君主立宪的彻底否定:下联说“医民救国”只有靠后起的共产党人。从杨度联语中可以看出他是襟怀坦白的人,在人生追求中有不断自我否定的精神。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杨度不失为一名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追求真理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