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民居
16137400000015

第15章 华夏民族(3)

起源于荆说今人苏仲湘认为,“支那”一词应是由“荆”所导源,而与“秦”或其他别的什么名号无关。简而言之,是因为:第一,这个称呼是先秦时代产生的,当时环顾神州,只有古老的荆国,即拥有类似的国号,又具有强大的威力和影响,足够受到中外注目,不愧为中国大陆的象征,因而产生出这一称呼来;第二,这个称呼最早是由印度传出转播于亚欧各地的,它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南部,而中国南部与印度恰已在远古即开始交通,这就具备了中国南部的荆的名号播及域外的可能性;第三,从“支那”一词的本音来分析,“荆”为颚音,“秦”为齿音,尽管“秦”古音当头带有颚音,二者相较,“荆”的音也更为接近,符合这个称呼的本来状况。

起源于丝说古希腊地中海世界诸国曾称中国为赛里丝国。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在外部世界的主要影响是通过丝而打开的。近有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认为,关于“支那”名称的由来,近代学者通常以支那为“秦”的音译,这是出于误会。不论是波斯文还是梵文中的中国名称,都不是称霸西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对音。由于商周以来制造的丝织品,以绮最为普遍和精致,并输出域外,所以西亚和印度最初知道的中国就是产绮之国——绮国,而非秦国。支那得名实由于“绮”。

起源于瓷说“China”是汉语“昌南”一词的音译。“昌南”指昌南镇,是瓷都景德镇的旧称之一。该地处昌江之南,故在唐代称昌南镇。东汉时代,古人就在这里筑窑伐木,烧制陶瓷。到了唐代,由于昌南镇高岭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的优点,创造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紊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溯。18世纪以前,欧溯还不会制造瓷器。故中国瓷器,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这样,欧洲人就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住了它是“瓷器”和“中国”。到了宋朝的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十分赏识昌南镇所产的瓷器,在此设置官窑,派遣官吏,专门替皇帝烧制各种瓷器,并要在进贡的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个字。从此,“昌南镇”就改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夏族的起源与搬迁

根据考古材料和史籍研究,学术界关于夏族起源地的四川说、山东说、安徽说、豫西说、晋南说数种观点,可以做出比较确切的结论。尧舜禹诸部落共同活动在一个大范围之内,其他相当于今日的晋西南地区,即夏族的起源地。夏族至大禹后期,进入了夏王朝时期。夏王朝建立后,由于人口的繁衍和经济的发展,势必要向四周扩展。向南发展的时期,大体在太康时期,势力到达伊、洛流域。夏族的迁徙,极有可能是从汾浍、安邑的中心地区沿此通道南下,至黄河边,再经大禹渡等渡口过河而到达“南河”、“禹甸”等地。夏王朝中晚期,再统治范围不断扩大,但始终以豫西、晋南为中心。

汉族的起源及名称由来

关于汉族形成问题,上世纪50年代曾引起过热烈讨论。直到目前,关于民族的定义和汉民族形成的时间,学术界仍在讨论。所以,下面的意见,不能算完满解答,仅供参考。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诸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地,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此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来,虽经过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这种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才发展成为各民族人民的自觉的认识,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着特点。

“汉”含义的历史演变

“汉”作为事物名称最早是表示我国中部的一条大河,即今天的汉水。

《诗经》中已经屡次提到这条河。如“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由河流的名称又引起了许多地理上的称谓,如汉中、汉皋、汉阴等等。又由地面的河流联想到天上的银河,遂把银河也称为“汉”或“天汉”。《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蓝亦有光。”这同把银河称为“河”、“天河”是一个意思。后来,天河也合称为“河汉”。

秦朝末年刘邦人关灭秦,项羽封他作汉王,封地在汉中一带,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遂从一个局部的地区名变成了国名。当时外族人称中国人为汉人,据说“好汉”这个词,就是来自匈奴人对勇武的汉人的称呼。因为汉朝人称汉人,语言称汉言,汉末僧人翻译佛经,常以“汉言”与“胡音”(指梵语)对照。

随着汉王朝的瓦解,作为国家、人民、语言名称的“汉”被新的朝代名取代。以语言而论,晋人译佛经,每以“梵言”、“晋言”对举,隋人则称“隋言”,唐人则称“唐言”。不再用“汉言”这一称呼。

但是唐代人有时候却不用“唐”而仍用“汉”来自称。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等。梵语称中国为。china(“秦”的译音),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音译为“至那”,意译为“汉”。据传波刺斯国王娶妇汉土,路经此处,与日神相遇而有振,立国于此,故自称“汉日天种”。“波刺斯”是萨桑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国名,其年代相当于中国曹魏至唐初,这时中国的政权已不是汉朝。唐高僧慧苑在其所撰《华严经音义》卷下中说,“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大唐西域记》等对china一词的译法,表明唐代已有以“汉”作为中国代称的倾向。

金朝首先把“汉”作为正式的族名冠于汉族。这是因为金是另一个民族的政权,为了明确区分两个民族,他们把宋政权统治下的人民称为“汉人”。

元朝继承了这种称呼。但是元代“汉人”这一概念与今天“汉人”的概念内涵不同,元代分人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四、南人。当时“汉人”既包括汉族人,也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南人”

则指南宋遗民,实质上也是汉族人。但是“汉人”的主体是汉族人,这一概念逐渐巩固下来了。清朝建国后,又面临金朝、元朝的问题,既不能把汉人称为“明人”,于是就仍称为“汉人”。在元代和清代,“汉文”、“汉语”的名称也有了,因为元代蒙古族、清代满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因此,汉族、汉语、汉字的名称便比较地固定下来了,民国时申明,汉、满、蒙、回、藏是民国的五大民族,以他们为代表的“五族共和”表示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概也早是在“五族共和”之说倡导以后,“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

南北朝时,人们还用“华言”这一名称来称呼汉语。这在当时是一种很自然的事,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又称“中华”、“华夏”。但由此而来又逐渐地滋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似乎“中华”就是“汉”,“汉”就是“中华”,而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这在反动统治时期,推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的情况下,更是变本加厉。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重申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兄弟民族一律平等。以“汉”为“中华”的倾向被克服,于是“汉”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大一个民族的名称,便正式确定下来。

我国民族名称歌

方红将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编成一首很有韵律的诗歌,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十分有趣:

汉满傈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

有趣的族称

一个民族的族称,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族称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本族的自称为族称。如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原是蒙古语族许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自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当时蒙古地区的各个部落,自此各部落就以“蒙古”为共同的称呼。傣族自称“傣”,由于居地不同又有不同的自称,如西双版纳的傣族自称“傣仂”,德宏和盂连、耿马的傣族自称“傣纳”,红河及金沙江沿岸的傣族自称“傣雅”,还有自称为“傣赛”、“傣仲”、“傣绷”的。

以他称为本民族族称。“黎”,是汉称,汉人对居住的黎母山区的居民的称呼。

以地名作为族称。东乡族的族名是由历史上东乡人活动区域“东乡”而来的。保安族原聚居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下庄、尕沙尔三个村庄,俗称保安三庄,因而得名。毛难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县下南、水源两区的十二个乡中,这些地区史称“茆难”、“茅难”、“冒南”或“毛难”,毛难族(现改为毛南)由此得名。珞巴族,“络巴”藏语意为“南方人”,即对居住在西藏南方喜玛拉雅山区的居民的称呼。门巴族,是居住在“门隅达旺”地方的人的族称。柯尔克孜族,以克孜勒河而得名。怒族,因居住在云南怒江流域而得名。独龙族,因聚居于独龙河畔而得名。

与经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而定族称。古代畲族人民搭棚山居,随山种畲,刀耕火种、因而被称为畲族。拉祜族称虎为“拉”,在火边把肉烤到发出香味的程度称“祜”,“拉祜”意即用这种方法烤虎肉。拉祜这一族称,说明拉祜人曾是勇敢的猎虎民族。羌族的“羌”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

《说文解字》释羌字为西戎牧羊人,从人从羊,反映了古代羌人从事畜牧业的经济生产活动。

与族源有关而定族称。布朗、德昂和侗族的族称,不但语音上十分相近,而且都是指“住在山上的人”,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究其源渊与古代的“濮”人部落有关。裕固族自称“尧呼尔”或“西拉玉固尔”。解放后,按照该民族人民的意愿,根据“尧呼尔”的译音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定为裕固族。

满族的姓氏

姓氏,满语叫“哈拉”,是对氏族时期一定血缘集团的称谓,《皇朝通志》载满族姓氏共有679姓。

满族姓氏的来源:一是“以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川河流名字为姓。如董鄂氏因其族原居董鄂河得姓。另一得姓方式是“以部为氏”,如清皇族姓爱新觉罗氏,汉语译为“金族”,据说其先人与金代统治者同族同部而得姓。

满族姓氏现在绝大多数已改为汉姓。其改姓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取满姓字头为姓,如佟佳氏改姓佟,有的取满姓字头谐音为姓,如“关”是瓜尔佳氏“瓜”的谐音,有的取满姓的汉意为姓,如钮祜禄氏译成汉文意思是“狼”,其族部取“郎”为姓。还有一种改姓方式叫“随名姓”,如清皇族有叫伊勒图善的,其子便取其父名头一个字“伊”为姓。满姓改汉姓,有一姓改多姓的,如爱新觉罗氏不仅有姓伊的,还有姓肇、姓金、姓德、姓洪、姓海和姓依的等等。

满族人为何又称旗人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奋、勇敢的民族。原聚居于“白山黑水”的祖国东北。

其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肃慎”,战国以后称“挹娄”,南北朝、隋唐时,相继称“勿吉”,至宋、辽时,又名“女真”。

到明朝末年,女真分成海西、建州、野人三个部分,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始爱新觉罗氏,年轻时经常往来于抚顺的马市,又曾多次到过北京,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遗甲十三副起兵,把分散的女真统一起来了。

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废除“诸申”(即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满洲系满珠转音,梵称曼珠师利,汉语为吉祥,崇德时达赖班禅献丹书,称曼珠师利大皇帝。现在称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这就是满族名称的由来。

万历二十九年时(1601年)努尔哈赤为了扩大军事力量,改牛录制为“固山制”(即旗制),设黄、白、蓝、红四旗,旗皆纯色,各旗仍以牛录额真率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重新建立了八旗组织,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又增设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合为八旗。

努尔哈赤指定其弟子八人分统八个旗。每旗属下均为本旗固定旗民,旗民都有固定的旗籍。

到清世宗时,由于生产的发展和部落的南迁,随着辖属的蒙古人和汉人来归的日益增多,除改进原有八旗外,又增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而构成了清代军事上八旗制度的整体,从而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这就是八旗建制的简略过程。

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权和统一全国,八旗的军事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清朝实行了“国语骑射”、“旗民有别”的政策,对于凡属八旗的人,无论旗籍、住址、挑兵、选官、诉讼都自有体制,与一般人民不同,满族人日常亦不说是满族人,而自称“在旗”。因而人们就把都有旗籍的满族人,以“旗人”相称。

几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是在中国腹心地区进行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是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清代。这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藏族的起源

关于藏族的起源问题,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藏族源于西羌”说,即“藏羌相等”说;二是“藏族源于印度释迦王系”说;三、是“藏族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说,即吐蕃说。四是“藏族源于中国北方人群”说。第一种观点主要依据汉文历史文献两唐书中的《吐蕃传》,第二种观点根据的是几本深受佛教影响的书籍。而藏文史料和现代考古学材料都证实藏族祖先源于西藏本土。第四种观点是最近我国科研工作者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技术调查确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