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
16142700000021

第21章 纸张从何而来

前面我们已经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一起了解了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那么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植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纸张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日用品了,咱们的书本、试卷、报纸、文件等等,几乎没有什么能离得开纸张。你想过纸张是怎么来的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我国古代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进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纸术的产生,和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有关。秦汉之际,用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就是反复捶打,直到把蚕衣捣碎。而这一技术恰恰为造纸中的打浆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了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很大的启示。而我们常用的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那么,造纸术在中国到底又是什么时候,又由谁发明的呢?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大争论。

在很多历史文献中,大家都认为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并且将蔡伦向当时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当成纸张正式问世的年份。当然,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文献的缺失,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认为,造纸术并非是蔡伦的“专利”,而是西汉初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客观地说,蔡伦也许并非是纸的发明者,但他肯定是一位在造纸技术升级上的革新者,他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将造纸的原料做了改进,普通廉价的树皮等被用在了造纸上。这样的重大革新,不但大大提升了纸张的品质,还降低了纸张的制作成本,让这种原本只有皇家和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的产品成为了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东西。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自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迅速在中国各地传播开来,并逐渐传到了海外诸国。

造纸术首先传入了我国的邻邦高丽和越南。

高丽这个名字你很陌生吧?它的另一个名字你一定熟悉,它就是现在的朝鲜及韩国。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高丽和越南就有了纸张,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么快就传入了高丽和越南呢?这是因为当时的高丽和越南是中国汉王朝的附属国,所以我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高丽和越南。朝鲜半岛不但学会了造纸的技术,还不断地发展提高了造纸的工艺水平。到了唐宋时候,中国反而向高丽进口纸张。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随着造纸技术在朝鲜半岛的逐渐成熟,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东渡日本,把造纸术带给了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造纸术从此在日本生根发芽,圣德太子后来也被日本人民称为“纸神”。

后来中国的造纸技术又传播到了一些阿拉伯国家,并通过贸易传播到了印度。由于我国在唐朝时期政治比较开明,对外交流也很频繁,加上与西域诸国有过不少战争,造纸术就通过商业交流或战争的方式传入了西亚各国。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学会造纸技术的。最早有了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西班牙,这是因为阿拉伯人当时正统治这个国家,因此,也将从东方引进来的造纸技术带到了欧洲。公元1150年,欧洲第一个造纸场由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

此后,意大利、法国等其他的欧洲国家也都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了造纸厂。到了17世纪,造纸技术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的广泛传播,这时候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学会了造纸技术,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纵观历史,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那么,古代的纸张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造纸和植物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一本中国古代的科学专著《天工开物》中曾经记录了竹纸的制作方法:

在芒种前后,上山砍下竹子,然后把竹子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泡上一百天,捞出来加工捶洗以后,除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的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天八夜,歇火一天后,把竹料取出来,用清水漂洗,用草木灰水浆过,再放进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一遍,这样十多天,让它自然臭烂。取出来放入一个叫臼的容器里,舂成泥面的样子,再制浆造纸。

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制造纸张的程序大致是相同的。

而我们现代的造纸工艺,也基本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步骤,也跟上千年前的制作方法大体类似。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造纸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历史关系。

以上说的只是竹纸的制造方法,还有用木材制的纸,丝絮制的纸等等,这足以看出,这些纤维植物是造纸的重要原材料,是植物深入我们生活每一处的绝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