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有礼行天下——懂得礼仪
16202000000062

第62章 秋瑾劝父帮助族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

秋瑾是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者、革命家。她的性格不像一般女孩子,不喜欢做女红,却喜欢读书吟诗。凡读过的书,过目成诵,颇受父亲钟爱。她对古代武侠小说喜欢得如痴如迷,从小就向往当一名女中豪杰。她有一副侠义心肠,同情穷人,愿意帮助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秋瑾15岁时,有一次,她正在祠堂前的草坪上玩耍。忽然传来了嘈杂的欢叫声,一群小孩跟在一个50多岁的男子后面起哄,嘴里喊着:

咚!咚!咚!一心想当翰林公。

白天不干活,夜里做官梦。

年年去应考,名落孙山一场空。

秋瑾一看,那个男子不是别人,是同族的人,是爸爸的族兄,自己应叫他伯伯。她立刻走到小孩面前,说:“你们别闹了,这样对长辈尊重吗?如果下次再闹,我就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

孩子们一看是秋瑾,知道她会武术,谁也不敢惹她,就乖乖地走了。秋瑾的妹妹不高兴地说:“姐,你怎么管起闲事了呢?”

“我管闲事?妹妹,你怎么这样糊涂呀!”秋瑾说着,就拉着她的妹妹到祠堂后面,启发地说:“你知道不知道咱们这个族伯的情况?”

“我怎么不知道?”妹妹嘟囔地说,“他不干活,好吃懒做,大家都讨厌他……”

秋瑾听了妹妹的话,心情沉重地说:“你说的也有一些道理,他本来是一个挺好的人,就是相信了算命先生的话,说他命里注定是要当翰林公的,于是,他田也不种了,每天光念书,学习八股文,年年去考试,年年考不上。孩子们取笑他,他执迷不悟,还是要考,弄得如今到了讨饭的地步……别人取笑他,咱们不管,可是,咱们知道了他的情况,再取笑他,就是侮辱他,这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呀!”

妹妹仿佛有些明白,对秋瑾说:“姐,我以后不那样做了。”

“这才是我的好妹妹呀!”秋瑾拉着妹妹的手往家跑。

晚上,爸爸回来了,秋瑾对爸爸说:“爸爸,如果有人有困难,咱们应该怎么办呢?是拉他一把,还是落井下石?”

善良的爸爸听到女儿问这句话,觉得她有所指,就说:“你今天问这个问题,是否又要帮助人呀?”爸爸回想起从前有一件事,那就是,有一位姓曹的农民租种了秋家的地,因遇天旱,收成不好,再加上这一年,这位农民的家累遭不幸,妻子、儿女相继病故。深秋他穿着破袄抖抖瑟瑟地站在秋家的廊下,诉说无力交租的原因。秋瑾看见了,她求父母免去农民的租米,太夫人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叫他卖钱去埋葬妻儿以度荒年。这次,秋瑾又要帮助谁呢?爸爸说:“你有事就讲出来,别拐弯抹角了!”

“爸爸,”秋瑾闪着两只聪慧的眼睛说,“族伯相信算命先生的话,弄到如此地步,怪可气的。可是,族里没有人去劝他,那些势利眼的人,看他家产败落,不但不去接济他,帮助他,反而笑骂他,挖苦他……我想,咱们家不能这样做。”

爸爸听后,心里十分高兴,觉得孩子讲得对,便说:“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不要歧视他,相反要同情他,教育他,让他改过才是,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呢?”

秋瑾说:“我想,咱们一方面找族伯谈谈,劝他别信算命先生的话了,安心从事生产,养家活口;另一方面,每月接济他一些米粮,以度困难。”

爸爸听秋瑾说得很明白,挺符合自己的想法,说:“行,咱们好好帮助他!”

第二天,秋瑾和爸爸到了族伯的家,跟族伯反复谈了几次。族伯终于醒悟过来,从此立下了改正的决心,渐渐摆脱了困境。

检验一个人的品德水平和礼仪情况,可以观察他怎样去对待那些比自己低微、一无所有的人。正如秋瑾父亲所说:“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不要歧视他,相反要同情他,教育他。”

鲁迅理发的故事

诚信为人之本。

——鲁迅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礼貌待人的要求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对任何身份、任何境况的人都做到热情周到。如果在其中掺杂了势利的因素,终有一天你会吃到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