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清代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道光进士,湘军首领,曾以大学士任两江总督,官至礼部侍郎。为人以公忠、诚朴著称。对国人之事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善决断,居官治军都颇有建树,为晚清的“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学者评价曾国藩“学重义理、文词考究、卓绝一代、为世所宗”,他著有《曾文正公全集》。章太炎认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位封建官吏,位高权重,集文治武功于一身,但真正令人称道的却是其节俭自守、崇尚寒素的家风。他的曾祖父制定过八字治家信条,其中“蔬、猪、鱼”三字,就是要求曾家子孙治家要勤俭、自立,曾国藩对此信守不渝。
相传,曾国藩做官30年,日常衣着始终布衣布袜。30岁时置买的一件青绒马褂,只有遇到过节和庆典时才穿,60岁时“衣犹如新”。每日吃饭也很简单,以一荤为主,有客略有增加,被时人称为“一品宰相”。
曾国藩治家极严。他亲自为妻子、儿女、儿媳制定了尚俭科目,男耕女织,生活俭朴,几十年不因为自己的升迁而有所改变。曾国藩任总督、三弟任巡抚后,门第更加荣耀。加上子孙增多,故居旧宅简陋窄小,不够用。曾国藩的九弟擅自花3000串钱建了一处新房舍。曾国藩听后大怒,驰书斥责道:“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事后果真信言,病故时仍然住在两江总督旧宅。
曾国藩在给长子的一封信中曾写道:“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余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不论大家小家,仕农工商,俭苦守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勤劳节俭就会昌盛,贪婪懒惰就会败亡。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曾国藩严格履行祖父的家训,并严格管教自己的子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翻开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以勤俭治国、勤俭持家的典范不胜枚举。新时代的勤俭节约并不是要简单地模仿作秀,而是应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能够以史为镜,在继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超越古人,并在新的时代里将中华民族之文明精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