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16210400000010

第10章 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2)

所谓个人独特的主体性具有以下两种含义:其一,主体性的培养应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前提,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无视人的个性,将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受教育者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主体,是与个性教育相悖的。其实,主体性从来都是具体人的主体性,具体的个人是主体性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培养人的主体性只有将其内化为具体人的个性品质,才能使教育理想变为现实。其二,培养人的主体性是以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养个人独特的创造性为宗旨的。人虽然皆具有潜能,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潜能。有的人长于操作,有的人则长于思维;有的人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形象思维……。因此,培养人的主体性应以受教育者具有的不同个性潜能为参照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在某一领域、某一职业中能够最大地发挥其潜能优势的创造性人才,即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人才。其实,创造性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尽管人类的创造性已被科学证明有许多共同品质,但不同人的创造性表现在具体的内容上是丰富多彩的:数学家的创造性可能表现在他发现了新的公式或定理上,家庭主妇的创造性可能显示在她日常的烹调中;园林工人的创造性也许反映在他独特的绿化方式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得好:“第一流的菜汤比第二流的绘画更具有创造性”;“驼负千斤,蚁驮一粒”;“英雄就是做他自己能做的事”。这正是个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是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内容之四。

四、从社会的主体性的含义看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换言之,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从自己的社会存在出发,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兴趣的尺度去理解和改造客体与主体自身的特性。应该看到,这种特性的发展状况有量和质两种规定性。从量上来说,是指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如强弱之分、鲜明与否等。从质上来说,是指主体性的发挥是有利于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这与如前所述的人的个性的性质具有同等意义。一般来说,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因素(积极的社会因素)越多,它在自己的特质和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社会进步趋势就越多,它的进步意义也就愈大。人的主体性的进步意义大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它的社会特质和特点鲜明而又独特地表现到什么程度,如他的主体性是在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利他性和爱国之心的引导和推动下发挥作用的,那他的主体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所谓社会的主体性即是指这一积极意义上的主体性。当代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体性,这是当代个性教育主题内容之五。

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上述内容是有机的系统。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培植人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弘扬个人独特的主体性是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具体化,而引导个人独特的主体性向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是培养个人独特的主体性的最高要求。

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意义

将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确立为当代个性教育主题,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主观适应于客观的必然结论。

一、培养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是弘扬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需要时代精神是时代特性的表征,是时代思想的提炼和凝聚,它所反映的是历史的潮流和人群的需要,它所体现与把握的是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向。一定时代、一个民族和社会一旦形成某种时代精神,就会以强有力的内聚力和外张力,激励、推动着人们的行动,并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弥漫,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选择起左右、引导作用。

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就是弘扬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对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关注虽然在西方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未显示出像现在这样迷人而耀眼的理论光辉。例如,在当代西方围绕着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问题的论争,衍生出这样几股主体性思潮:一是以非理性为内容的主体性思潮;二是以“理解”为基本特征的主体性思潮:三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主体性思潮。当代中国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术界有不少热点问题,而被称为“热点中的热点”的则是人的主体性问题。围绕着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但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而且使中国哲学真正步入了“人学”天地,“主体性人学”、“主体性哲学”和“人的个性主体说”正在形成。

中国当代哲学的主体热对中国当代文学、美学、教育学、历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如文学界展开了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有力地加强了人在作品中的主体性地位,经济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建设作为核心,正在创建主体性经济学,伦理学则把主体性道德论的研究作为走向2l世纪伦理学的重要使命,教育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主体性等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形成了“教育中的主体热”。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热不仅是理论探讨和观念转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付诸于实践的问题。正如杜威所说“哲学乃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从此意义上说,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最现实领域,只有通过教育,时代精神才能真正变为行动。当代个性教育将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确立为主题,正是弘扬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需要。

二、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革命。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时代。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是其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对劳动主体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劳动主体终身主动学习,丰富、更新高度自动化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更需要劳动主体彼此竞争、互相塑造,主动参与管理和决策,成为具有主体性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从最深层的意义来说,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就要弘扬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弘扬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有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人不仅支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并能自觉探索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市场经济是个人自主活动的经济形式,它更需要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培育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内容,如爱国、民主、合作、谦虚、尊老爱幼、礼貌、热情、公正、纪律、关心、利他……等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对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一个无主体性的人很难形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品质。一句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具有个体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人。

三、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是改变现代人主体性失落与缺失状态的需要

前述主体性是主体人的现代特征,是就现代人的主体性状态相对于古代人的主体性状态而言的,而且主要是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参照系而得出的社会客观需要意义上的结论。但从另一参照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金钱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精神状况来看,当代人又表现为主体性的失落和缺失。

当代人主体性的失落和缺失明显地表现为人异化为物和金钱的奴隶。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弗洛姆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原则占据一切,“人不是以自己是自己力量和自身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来体验自己,而觉得自己是依赖于自己之外的力量的这样一种无力的物,他把他生活的实质投射到这个‘物’上”,而且是专事生产和消费的物。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利益原则占据首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极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利润。机器化大生产,使工人成了一个经济性的原子,剥夺了他们的思想及自由活动的权利,生命遭到了否定,人类创造、奋进、独立思考的需要被遏止了,造成了冷漠和心理退化。资本家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以便扩大自己的产业和致富;工人成了毫无主动性、创造性的机器的附属物,工作一天也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维持生存。这种生产的“占有”化,使现代社会的所有人都为物质财富而奔波,雇佣者和被雇佣者都完全被物所笼罩了。

第二,消费过程也是如此。现代社会的消费目的不是为了给人以快乐,满足人的多方面生活,丰富人的情感,而是单纯地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人们买了许多东西,“只不过是为了拥有,我们对无用的拥有感到满意”。如大厦里空着的房间,车库里存放的不必要的汽车等,都是志在于“有”,而不在于“用”。空调、彩电、冰箱等确有真实的用途,也因为它们具有炫耀作用,代表着富有,而成为一种象征,这种消费行为,违背了人类实在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消费,而变得意义不大。“有”是主要的,“用”是次要的,使消费方式与人发生了异化。

第三,在人际关系方面,由于生产和消费都已物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完全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只是相互利用。雇主利用他雇来的工人为他创造财富;商人利用他的顾客,从他们那里获得钱财,每个人既可以利用别人也可以为别人所用,这种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友情等关系,“爱——兄弟爱、母爱,情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它的地位被各式各样的假爱所取代。”人不仅与别人相互缺乏爱、理解、亲情,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他体验到的自己只是一件在市场上销售的东西,为了高价地卖出去。这样的人把自己作为物来出卖,必定丧失他的自我意识,完全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人的价值,他自己不能决定自己,而要由外物来裁决。自我意识的丧失,人也就变成了物。因为“物无所谓自己,而人一旦成了物,也就可以没有了自己。”这种“无我”的状况,于是引起了人的极度空虚、无力、恐惧、不安的情感,对于死亡的、正趋衰亡的、非生命的、纯粹机械的事物的迷恋与日俱增。总之,人们被物质利益所支配,失去了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是当代社会的最大病态。

笔者认为,现代人主体性的失落与缺失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问题。在中国,由于过去众多的传统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迅速崩溃,而新的生活准则尚未完全确立起来,所以,本来就缺乏主体性的某些中国人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世界,便不知所措,表现出混乱、盲目和盲从,本能的需要像决了堤的水似的被无限制的张扬和释放:由重道德转向重金钱,拜金主义盛行。于是,“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成了许多人的价值追求;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金钱成为决定亲疏的最高尺度,能否赚钱是一个人能力地位的标志;为了赚钱不择手段,钱财到手又极度挥霍浪费;钱财不是与知识、理性相结合,而是用来对抗知识和理性,不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而是用于助长人们的愚昧和无知。人,真正成了金钱的奴隶和役使者。尽管这样的人不愁吃穿住行,但由于受到钱财的支配,缺乏精神支柱,成了钱财目的的一个工具,放弃了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真正价值。这种人的感觉、思维、判断、意志和情感等方面都隶属于物和金钱,热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丧失了自我意识、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破坏了创造性和生命力,人性异化了,扭曲了,变态了。

现代中国人主体性的失落和缺乏还表现为明显的潮流意识: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许多人心目中没有“标准”。于是,只好“跟着感觉走”,跟着潮流走。无论干什么都像一窝蜂,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实际上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无主体性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的中心,自己行动的主宰,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只觉得自己是一个依赖于外力的东西。结果,良好个性淹没于共性之中,甚至淹没于国民的劣根性之中,假、丑、恶取代了真、美、善。

现代人主体性的失落与缺失是现代化,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最大障碍。这就又从现实性的角度说明了弘扬和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迫切性。

四、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是使当代中国教育走出误区的需要

不能否认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误区,如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成人教育中的“学历至上”,学前教育的“知识化”等等。上述教育误区都有否定、剥夺和扼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根本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