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16210400000012

第12章 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4)

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当代个性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个性教育是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人的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个性化的原则、活动性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性原则、主体性教育原则等等。所谓个性化原则即以人性化或人道化、个别化和特色化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的原则。不能否定现代科技、现代生产存在着非人性、非人道的因素及其诸多负面后果,现代社会也存在着非人性、非人道的经济关系和人际关系,致使人处于被奴役、被异化并危及生存的境地。这两方面的弊端又折射到教育中,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一起,强化了当代教育中的非人性和非人道现象。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坚持弘扬教育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个别化和特色化,是以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据,以特色化的教育(包括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等)为手段和形式,以培养具有专长和特色的人才为具体教育目标的。所谓活动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活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原则。因材施教即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和个别化的教育。因此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所谓灵活性即根据变化中的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社会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原则。由是观之,个性教育的上述原则实质都从根本上体现着主体性教育的原则,是主体性教育原则的个性化;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它们的根本,无主体性的学校、班级、教师既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更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它们。所以说,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当代个性教育最基本的首要原则。

三、主体性教育是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活动主体性教育不仅是一种富有强烈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和个性教育原则,而且也是一种个性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个性教育活动它既有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所谓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如前所述,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的个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的运动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他教育的统一体。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寓于个性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特殊的、具体的个性教育活动得以落实、体现、发挥和创造。主体性教育活动正是包含着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并以自己的特色性具体地、现实地贯彻个性教育的思想和它的一系列原则的特殊教育活动。主体性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有:

第一,它是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以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为目标的活动。受教育者是一个外延极其广泛的概念。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说,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就此而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状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潜在的、微弱的、不充分的、缺乏的、不平衡的、比较强的、比较弱的等等。但每个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性比较强的人)都需不断发掘、激发、发展、丰富和增强。因为它也是一种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能,不发掘、激发,它就会沉睡、泯灭,甚至会丧失。况且对人的主体性应该引导,使之向有利于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受教育者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生的迅速发展时期,不同阶段其主体性有不同特点,如小学生虽已具有自我意识,但仍缺少自知之明;中学生是独立性显著增强的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闹独立”,而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特点。主体性教育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特点和一定时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状,以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状况。然后,以此为根据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主体性教育目标。如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目标可具体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12个目标体系。

第二,它是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以自由自觉的、多样化的、统一的活动为中介的双向互动过程。如果说其他教育可以不突出教育中的两类主体及其活动的话,而主体性教育则须以突出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主体及其自由自觉的、多样化的、统一的互动活动为特色。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其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但在量上具有相对的充分性和丰富性,而且在质上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是不充分或潜在的。因此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虽然都是教育中的主人,是平等的民主关系,但教育者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以活动为中介展开的交互作用关系。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展开和实现的根本途径。对此皮亚杰不止一次地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儿童最初分不清主体与客体,他只有自发的动作。只有当他在自由地调节自己的活动时,无意识地达到了目标,才肯定了自己的存在,把自己与环境区别开来。从主体性理论来说,主体性教育不是别的,而是以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为目标的现实的主体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首先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活动的性质有自觉与自发、自由与约束、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由于活动是主体性乃至个性形成的中介,所以不同性质的活动即使主体性结构和个性结构中“积淀”的社会文明成果有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又使个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潜能有发掘、发挥和运用程度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完善的程度和性质不同。被约束的、消极的和被动的活动,或自发的、极端自由的活动,意味着个体只有顺从甚至盲从,意味着其活动既无远大的目标又无强大的内在动力,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或者走向无政府主义。所以,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组织、引导、激发受教育者进行的自由自觉、积极主动的正确意义上的活动。其次是多样化的统一活动。人的活动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从形式的多样性来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区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生活交往活动和社会活动、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等等。

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教学活动与非教学活动、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等等。从活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有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教育的……,等等。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学习的、劳动的、游戏的、交往的、智力的、体力的、知识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1)影响着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水平是主体进行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具体活动而形成的系统合力作用的结果。(2)影响着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主体性个性差异与遗传、环境和教育有关,但更与个人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密切相关,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会积淀成不同的主体性素质。所以,主体性教育既要为受教育者创造、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又要选择适合受教育者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发展和发挥的最佳教育活动形式和最优内容。当然,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和协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间断的、冲突的活动会对形成人的良好主体性产生负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自觉、多样化的统一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教学相长”是主体性教育的特色,是受教育者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实现的保证。

综合上述,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个性教育的一般理想和最高境界,它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变化的相对概念。因此将其付诸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首先应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目标。确立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即是将其具体化的一种形式。根据时代精神、社会需要、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现状,以及人的良好个性形成的规律,我们将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确立为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不等于人的主体性:第一,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的个性化特点和要求;第二,它强调个人独特的主体性的积极社会意义。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热衷的主体性教育正是培养受教育者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活动。所以说,主体性教育不是孤立于个性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而是与实现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相对应的教育;是富有强烈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是当代个性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个性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