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16210400000019

第19章 个性化学习(2)

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之前,教师提供或与学生一起商定弹性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产生求知欲望。②学生根据弹性目标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时展开的过程。这里教师的任务是搜集信息、了解学情,看学生是不是在有效地、专心地学习,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点。③学生的选择性学习会有分化现象。有的很顺利、很成功,教师只需加以肯定就行,他们自会进行继续学习;有的会发生困难,教师需要认真对待。④学生遇到困难,分化现象更趋复杂。有的凭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他们会获得比一帆风顺取得成功的喜悦更大的激励;有的需要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克服困难。特别要重视那些可能要失败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帮助,很有可能丧失信心,终止学习。对这些学生,教师尤其需要给予具体有效的帮助,使他们的误差积累和消极情绪化解在过程之中。

以上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班集体授课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它是本课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根据这个基本模式,还有两个变式:变式之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它在组织形式上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一般是4人一组),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差异互补,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能改善课堂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但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钻研,对某些学生来说,在得益的同时也会受到干扰。所以,这一变式实际上并未形成独立的模式,它往往和基本模式结合在一起,作为基本模式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变式之二是“异步教学”。对于基本模式来说,异步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目前而言,一般来说班级人数较多,基本模式的实施有一定困难,而且它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异步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所谓“异步教学”,也就是“分合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进程的一定阶段,将学生按层次分成“两股轨道”:一部分学生可以适当放低些要求或在教师直接帮助下进行学习活动(扶中有放);一部分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以放为主)。其基本程序是“合分一合”或“分合分”。异步教学,一方面应基于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的认识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活动形式,在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不同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另一方面基于对学习材料适用性的分析,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采取“分”与“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因而,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宜用分合式进行教学的。

“分”与“合”的具体操作内涵是:

合:教学活动起始阶段的集体同授,主要目的是营造群体心理氛围,为后续“分组学习”做准备。这一阶段教学活动一般有:①引入性教学。通过旧知铺垫,背景介绍,游戏设疑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具体学习准备情况,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主体内容的教学。②示范性教学。通过对课文的一个段落或一道例题的展示,让学生经历一段学习过程,为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活动提供方法上的示范或思路上的启发。③总起性教学。教师陈述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明确教学目标,拎出主线,使学生有可能按主线循序展开学习活动。

分: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学生根据教师编制的学习要求、活动提纲,分成两个大组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的学习。一组学生按活动提纲独立展开学习活动(自学组,以放为主),另一组由教师按照提纲中的一般程序直接指导学生学习(领学组,扶中有放)。“自学组和领学组”每一环节的活动时间要保持同步:一个环节的活动结束后,“自学组”和“领学组”交叉反馈,分别发表学习的成果及问题,或评价学习的结果。通过这种组间互动,不仅达到反馈的目的,而且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学习活动引向高潮,进一步调动各组的学习积极性。

“分合式”的操作具有若干种变式,可以是一轮分合式,即合—分—合,也可以是两轮分合式,即合分合—分—合,或轮换分合式。变式的确定,取决于教材的特点。

个性化学习风格的表现

一、学习能力的个性化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总是和学习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及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其能力表现有着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其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的表现差异很大。具体地说:

在观察能力方面,有的学生属于概括型的,有的学生属于分析型的,有的学生则属于综合型的,有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注重感知对象本身,属于客观型的,有的学生则注重现象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属于主观型的。概括型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对象的整体、概括性的东西和事物的意义;分析型学生,观察事物时则注意细节和局部;而综合型学生,观察事物时则既注意事物的整体,也不忽视细节和局部。

在记忆能力方面,有的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兼而有之,有的学生对视觉形象比较敏感,有的学生对听觉形象较为清晰,有的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强,有的学生长于短时记忆,有的学生记忆准确而持久。

在思维能力方面,有的学生长于直观的形象思维,有的学生长于抽象的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懒于思考,有的学生爱钻牛角尖,有的学生则能深入思考、全面分析。

在想像能力方面,有的学生想像力强,善于把经验过的东西加以合理的想像,使想像的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的学生则想像贫乏,缺少新意。

另一方面,在对具体学科的学习上,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喜爱文学的学生,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喜爱理科的学生,则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喜爱音乐的学生,其听觉敏感较高;具有绘画能力的学生,则视觉敏感性较强,等等。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据研究,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能力超常和低常的比例很小,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发展正常。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显现有早有晚,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力显露得较早,少年聪颖;有的人能力显露较晚,大器晚成。

由于学生的能力类型、能力发展水平及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类型,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及措施,即所谓“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扩充其课业内容,提高练习难度,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对于学习成绩好但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对于能力发展水平较好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能力发展和学习都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行具体的学习指导,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学习兴趣的个性化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兴趣的指向性、广阔性、稳定性和效能上。所谓指向性差异,是指人们所感兴趣的对象不同。如有的人对文学感兴趣,有的人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有的人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等等。所谓广阔性差异,是指兴趣范围大小的差异。有的人兴趣广泛,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有的人兴趣狭窄,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稳定性差异,是指兴趣维持时间长短的差异。有的人兴趣持久而稳定,有的人兴趣短暂且多变。稳定的兴趣能使人产生高度的积极性,能推动学习者深入地钻研问题。效能性差异,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对活动产生效果大小的差异。兴趣的效能性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自觉需要。当对某事发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钻研,遇到问题也会积极想办法解决,力争将兴趣变为现实。

中学生的兴趣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从学习的对象看,有的学生对文科的东西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理科知识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操作性的知识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文艺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体育感兴趣。从兴趣的广度和稳定性看,有的学生兴趣广,爱好多;有的学生兴趣少,几乎没有什么爱好;有的学生兴趣集中专一,有的学生兴趣分散多样;有的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发生得快但易转移,有的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则稳定而持久。从兴趣的效能上看,稳定而专一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深入地钻研,从而形成对某一知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三、学习情感的个性化

情感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波动性与感染性。波动性是区别情感与理智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在受到外在事物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平静的状态,这就是理智;一是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情感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波动状态。而情感的感染性,作用于人可以引起他人情感的共鸣;作用于物,则寄情于物,使事物也染上人的情感。这种情况通常称为移情。

波动性与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的波动性,它才具有感染性;也正因为情感的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出它应有的价值。反过来说,如果情感没有波动性,它就不能感染他人,移情他物,也就没有了感染性;如果情感没有感染性,波动性也就失去了感染力量。

情感在学习中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其间接作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记忆和思维方面。

在记忆方面,情感虽不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却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伴随识记过程的情感,对于识记过程的进行和效果并不是完全无关的。如果学生萎靡不振地、毫无兴趣地学习教材,那么,识记的效果就要小得多。当任务的完成触动学生内心的时候,识记就好得多。表现自己的力量和克服各种困难所引起的愉快,对于识记教材也有良好的效果。”这就是说,学生容易记忆的且能保持在记忆之中的东西,大多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好感甚至迷恋不已的事物,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

在思维方面,情感对思维进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都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鼓舞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大胆地探索,可以提高思维的效果;而消极的情感,都妨碍思维的顺利开展,降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削弱思维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

由于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需要又是各种各样的,有积极的,肯定的,也有消极的,否定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的正当的需要。所谓合理的正当的,指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培养学生对学习、求知的需要,使他们热爱学习、追求真理,就是合理正当的需要。反之,沉迷于物质享受,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则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培养切实恰当的期望

恰当的学习情感是保证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时,结果往往会因期望未能达到而感到失望,产生不满。而如果期望值过低,则不利于情感的调动,因为当他的期望得到满足后,也不会引起多大波动,情感只是处于一般状态。只有期望值恰当,最终又能如愿以偿,才会引起愉悦和满足感。适当调整学生的期望值,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促进积极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学习成绩优秀又对学习期望过高的学生,要适当降低期望值,以免因达不到目的而导致情绪低落,失去信心;对于学习不理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则要适当提高期望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便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地学习。

3.培养学生学习情感要注意做好情感的转化工作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复杂的、细腻的、微妙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学习中情感的变化,按照学生的情感发展脉络,伺机而行,对症下药。做好情感的转化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情感由自发而变成自觉,使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几种办法:

(1)以情育情

首先是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力求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健康的行为熏陶人。用爱心、真心、诚心、公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其次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增强对外来不健康情感的抵抗力,提高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2)以知育情就是通过提高认知水平,来端正学生的情感,提高鉴别能力。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支配情感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不做情感的奴隶。

(3)以境育情

优美、文明、秩序井然、气氛融洽的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文明守纪的高尚情感起着重要作用,而严肃活泼、和谐协作的班集体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集体中,那他一定会精神振奋、积极进取、不断前进的;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一个死气沉沉、勾心斗角、互不关心、互不尊重的集体中,那他就很可能陷入其中,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不思进取、不求进步。

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类型

什么是学习风格?中外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着眼点入手,进行了各自的解释,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学习风格是学生学习新材料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与学习过程的独特结合。

学习风格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

学习风格是个体与教学刺激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特征,这一方式导致作为刺激函数的各不相同的学习成就。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刺激作出反应并运用刺激的一贯方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定向或偏爱,它表明某特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上通常喜欢采纳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