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16210400000021

第21章 个性化学习(4)

在感知事物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善于分析,有的学生则善于综合;有的学生擅长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有的学生则注意对信息的细节性加工。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比较简单的问题,整体把握效果更好;比较复杂的问题,对细节进行分析整理,可能处理起来会更快,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性。这只是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认知风格,并不是能力上的优劣。在教学中,就要恰当地设置问题,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对不需要过多思考的问题,可以让场依存型学生回答,以发挥其整体直觉把握的特长,从而引导场独立型学生学习整体把握的方法,锻炼直觉感受的能力。遇到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可以让场独立型学生表现一下,让他们具体详尽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帮助场依存型学生了解解题思路、过程、策略,逐渐发展其逻辑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还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场独立型学生通过对场依存型学生的整体直觉能力的评价,学会了积极地简化思维过程;场依存型学生通过对场独立型学生清晰的分析推理过程的评价,则学会了适时运用逻辑分析的策略。这样,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可以不断调节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

3.学习兴趣的协同匹配

学习兴趣的形成发展依赖于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新颖的刺激;(2)成功的体验;(3)适合个性的活动;(4)个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活学习状态,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而以下几点更要努力做到:(1)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明确作为一个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促使其自觉地学习。学习目的教育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义务责任教育等,还应包括各门具体学科、各种学习活动的地位、作用教育,以及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联系的意识教育。也就是说,每门学科、每个章节、每个课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具体的知识落实,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对新鲜刺激的不断探索。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则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3)适度的学习目标,时常的成功体验,可以激励学习动机。适度的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适度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让学生得到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后的成功愉悦,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过易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满足,而难以形成动机;而太难的学习目标,会因难以达到而使学生望而却步。(4)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使之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学生独立进取个性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生个性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上进心,远大的理想抱负,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之能持续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率运行;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集体之中,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良性竞争,用集体氛围来促进个体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正确、强烈的学习兴趣。

4.认知方式的匹配策略

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根据认知方式制定教学策略可分为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两类。所谓匹配策略,是指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兴趣或学习偏爱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这种策略下学生的学习速度快,学得多,有利于直接获得知识。有关实验证明,在课型结构和知识结构方面,启发程序和算法程序适合于场独立型学生,而分支程序则适合于场依存型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选取有利于发挥其长处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合理组织和安排学习内容和课型结构,力求使教师的授课内容、问题设计及启发、课堂安排、授课方式等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匹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补短策略

1.学习风格方面的补短策略

场独立型学生由于不轻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而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场依存型学生则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熟悉、喜爱的人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笼统地问“是不是”、“对不对”,很容易使场依存型学生失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和掌握方法的机会。因此,对场依存型学生就要适时适当地改变教学策略:(1)在场独立型学生陈述个人见解时,要求场依存型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他们能够较为具体地了解那些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有意创设多种认知情景,如在处理选择题、阅读理解题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理解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差异,通过比较,了解内部标准与外部指标的不一致性,逐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3)通过组织场依存型学生的小组讨论,逐步培养其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和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小组讨论要注意两点:(1)注意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搭配,避免同种类型的学生过于集中;(2)充分考虑场依存型学生易受外界影响的特性,强化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辩难。

2.学习能力方面的补短策略

(1)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关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常常消极地对待学习,注意力容易转移,不够集中。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加强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评价,积极帮助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获得奖励和肯定的机会。

(2)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是不同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需要有耐心、同情心的教师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帮助时,要采取个别化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行为的诊断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采取“发展积极归因倾向”策略。归因倾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归因有两种倾向,一种为内部归因,一种为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把自己从事的活动及活动的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外部归因正好相反,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左右,外部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研究表明,学习能力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常常有外部归因倾向,他们把失败的责任归因于家庭、教师和学校。因而对家庭、教师和学校产生强烈的不满,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发展积极归因倾向”策略,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进行客观而积极的评价和归因。教师要经常性地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为每个学生确立适合其发展的成功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为其确立一个能够促使他积极学习、不断进步的学习标准,通过使其体验成功,逐步训练积极归因倾向。

3.认知方式的失配策略

所谓失配策略,指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力图克服某种认知方式或机能上的欠缺或不足,使学生学习心理机能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有意识的失配策略一开始实施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表现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但由于它是针对学生的欠缺进行设计的,有助于弥补学生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欠缺,有利于心理机能和学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教学过程的有意识失配与无意识失配是有根本区别的。有意识失配是明知其短而补之,有明确的弥补目标,有具体的弥补措施:无意识失配则缺乏对学生认知方式的辨识,不知道何为长处何为短处,更谈不上弥补的目标和方法。

三、发展个性策略

1.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采取教学策略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年龄小的学生喜欢富有同情心、支持自己的教师,他们希望老师处理问题公平、公正,教学内容新颖有趣;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学科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在根据自己对教学的理解,而不是情感因素。因此,对年龄小的学生应偏重于选择能引起师生认同和情感共鸣的教学策略,而对中学生的教学则应重视开发学生智力方面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归纳、总结、推理的方法。学生对地位和需要的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好评,但这种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中学生就很明显地意识到对地位和威信的需要,表现为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尤其是别人对自己智力活动成果的赞扬。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中学阶段,主要使用有利于满足学生对地位和威信需要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任何有益的举动都给予及时的恰当的鼓励等。

2.针对学生注意力保持特点采取教学策略

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通常年龄较小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年龄较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中学生则可达到30分钟左右。因此,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等等,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因教得不当而产生厌学情绪。

3.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采取教学策略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所处环境以及认知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知结构是学生在一个时期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的总和。因此,调整认知结构,学习新的经验和方法,有组织、有指导地进行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恰当运用认知策略,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如小学生的认知重在具体形象思维,中学生则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作为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采取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办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认知能力。

4.综合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教学策略

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方法的多样与灵活。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学体制、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考试制度等方方面面,都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进行设置和安排。在课程门类中,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程组合。在学科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内容组合,课程和课程内容组合多元化。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课程结构应采用以必修课程为主,必选课程、任选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多项并举的形式;必修课程完成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解决学生发展的共性问题,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其他课程则以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为主,依托教学内容进行加深拓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授课风格的差异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和复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对一部分学生有效,不可能对全体学生都有效。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应一切教学活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改革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法,并注意加强学法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除了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外,还可以采用特长生导师制、教学合同制、教学包、小组互补、程序教学等办法。特长生导师制,是依据特长生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发展需求,为其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的制度。由于针对性强,因材施教,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学合同制,是师生双方基于学生特征共同签订教学协议,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以及教师应给予的帮助和指等。合同中还可对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作时间和质量上的要求及限制,以便双方共同遵守。教学包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所以也叫“学习包”。教学包中不仅有学习计划、学习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参考资料,还应包括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阶段性强化和矫正活动,阶段性自我测验和评价表,总结性测验及评价方法,以及相关参考文献目录材料和查找方法、手段等。小组互补形式,指根据学生个人偏爱或特长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围绕某些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