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质
16210700000013

第13章 教师的心理素养(2)

指教师面对课堂矛盾事件的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容忍程度。较强的容忍度能保证教师在应变中遭遇“压力”时,免于意志动摇、言行失常。

教师具备上述心理素养,才能在课堂上突破固定程序,抓住时机。迅速透视课堂矛盾问题的实质,采取正确而有效的应变良策。

教师性格的修养与自塑

一、教师的性格及其作用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热情和富有同情心是教师个性特征中对教学具有显著影响的重要特征。热情和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满足学生附属内驱力动机。这一点对小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看待教师同父母一样,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从而获得优越的地位。当儿童的年级和年龄升高,而以自我提高和赢得地位为主要特征时,教师的这种特征的作用则下降。热情的教师易于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合作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用美国明尼苏达教师态度调查表测试这类教师时,他们一般得分较高。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的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于建设性。

教师的性格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对处在性格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影响极大。我们培养人不仅是要使他们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性格,而性格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的性格为转移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把教师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中、高年级学生相对地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化地位有所降低,但教师的影响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3种不同性格类型的教师各带3组学生,结果学生的性格也出现明显的差异。

教师优良的性格品质能促使优秀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有助于增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前苏联乌克兰心理科学院教学心理实验室、美国保罗·韦地、日本心理学家大竹成等都曾调查过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品质,这几个著名的调查结果虽略有差别。但现代学生所期待的现代教师素养基本的趋向和结论都十分一致。其中对教师性格的要求有着类似的内容,如热情、开朗、温和、乐观、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友善以及感情真挚等。瑞安斯在美国进行了一项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师作用之关系的广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成功的教师趋于温和、理解人、友好、负责、有条不紊、富于想象力和亲切热忱”。并指出:“教师人格品质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受教育的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即越是低年级的儿童,越要求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

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小学教师做过各种“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性格”的调查。内容大同小异。其中都有:如诙谐、幽默、没有架子,能平等对待别人,但也能坚持原则;善于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富于同情心,能体察别人的感情。韩向前测试教师的人格特征分数表明:与中国普通成人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较为外倾,倔强性较弱,中小学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外倾性更强,幼儿园女教师比小学女教师外倾性更强。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学生品德培养

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以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为依据的。要想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什么是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呢?

1.无私性

教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具备全心全意为教育献身的精神,不要计较名誉、地位、金钱和待遇,要在教育过程中去掉羁绊,充满信心和力量。要热爱学生,将学生视为挚友知己,要相信所有正常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心坎上燃起生命的火炬并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在许多青少年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全面模仿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能仅仅把教师“无私”的个性心理特征看成是个人的事,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的因素来认识,这样学生才能逐步领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2.豁达性

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有时被学生误解,有时受学生的伤害。对此教师应该以愉快而安详的态度、沉稳而不暴躁地对待学生,以豁达而诚恳的风度接近学生,用亲切动人的语言解决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使用好“语言”这一重要的教育工具,防止语言的哗众取宠、简单生硬或粗鲁下流,因为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只有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才能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活动取得更高的成效,否则,即使教师的言行是正确的、发自内心的,也必然使学生敬而远之。因此“豁达性”应作为教师基本素养,这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的渗透与培养。

3.文明性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等。”这用于教师,可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这就是说,言谈举止的文明既是个性心理特征,又应当成为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抛弃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先行者,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特殊责任,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以教师为榜样。否则,轻佻、随便的行为会使学生失去对文明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言谈举止要适度,要把对学生的期望都通过端庄大方、自然亲切、文明的举止充分体现出来。总之,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师要按照新的时代精神登上人格发展的新高度,高标准地全面塑造自己的人格,使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辉煌。

三、教师的情绪及其控制

情绪是指人对事物或他人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情绪能转化为动机,转化为人的行为。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行为自发地形成的动力,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1.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教师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英国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方塔纳认为,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他情感上是成熟的,即他在情感上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教师每天要和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接触,在授课和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与活动进程要求不符的偶发事件,甚至是讽刺和挑衅。不成熟的教师往往因此引起情绪苦闷、焦虑、急躁,因此采取讽刺、挖苦、训斥、惩罚等手段来对待学生。盛怒而不能自制,成事者少,败事者多。盛怒往往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因而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信心。

教育人的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它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各具不同思想感情的活的个体。教师自身的情感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智力,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生心境愉快的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协调发展,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都要沉着镇静,能控制错误的和不健康的情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教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