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尝试成功
16211000000025

第25章 成功教育的理念与发展(4)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关键在教师。要想使每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行。并且自觉地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同样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要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教好学生的良好愿望;要承认教师也有差异,帮助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所发展。只有善待教师,教师才会在推行素质教育中自我约束、自我进取。

(1)教师自评教学

对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发起继续进取的热情,自觉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光明小学在“我能行”教育中,积极开展了“四自教学活动”(自选内容,自己请人听课,自看录像,自己评课),“教学知心话活动”(和校内最好的朋友互相听课),“自设公开课活动”(每位教师自选一节课,家长、同学、同事、教研员等均可请到,体验“公开课”的感觉)。这些活动引导教师努力钻研,自我检查,自我鉴定,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目的。

(2)学生评说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我能行”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真正实现民主、平等,教师们经常请学生来说说自己,有的设监督员,当老师上课言语、行为出格时,随时用提示牌提示;有的利用“小纸条”,周末请同学将意见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有的利用班会设“自由论坛”,全面“评说”老师的工作。这对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不断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学校评价教师

作为管理者,学校在评价教师中,淡化鉴定功能,强化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承认差异,区别对待,使各类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以家长、学生和知情者的反馈意见为考核教师工作效绩的标准之一,评价结果为本人保密,不和奖励直接挂钩,以淡化评价的功利性。

“以美育人”教育

“以美育人”教育,是广州第109中学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和构建的素质教育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109中学1969年创办于广州市市郊,原是一所高级中学,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至80年代变成了一所颇具代表性的“薄弱”初中。家长以无奈的心情送子女入学,学生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踏入校门。面对无心向学的学生,教师精神难振,人心思走。在这种背景下,该校以广州市改造“薄弱学校工程”为契机,从1990年开始,以营造“艺术教育特色”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艺术活动,组织班级演出队和学校蓓蕾乐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和演出中调整心理状态,融洽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唤醒主体意识,实现“情感迁移”和“动机迁移”,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厌学情绪的淡化,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4年,荣获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随后,他们又从单一性艺术教育向整体性审美教育特色学校提升,着手构建素质教育的学校教育模式——审美教育模式。学校的改革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评价说:“109中学是以美育人的好典型。”1998年秋,广州市教委决定:把109中学从地处偏僻、面积只有3067平方米的旧校区迁往建在颇具文化气息的二沙岛环境优雅、建筑别致、占地1.6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办成广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式学校。这既是对全校师生的莫大的鼓舞,又是有力的鞭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创造了条件。

学校在总结近年来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以美育人教育是以“三个面向”和全面发展为方针,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生做人、学会发展”为导向,按照“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以美育人的“内化”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地求真、立善、创美活动中,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教育。以美育人教育主要依据以下3个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培养人,就是引导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占有的结果,就是“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展示出自己的创造才华”。人的“全面本质”,指的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拥有的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发展和完善主观世界的全部身心力量。人的身心力量的对象化,概括地说是对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智力推动认知活动求真,德力推动意志活动求善,情力推动情感活动求美。当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把握和实现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具体而又美好的形象显现出来,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生发喜悦之情,也就臻于真、善、美的整合和统一。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中,人不但看到了而且发展着自己的体力、智力、德力、情力和创造力,从而逐步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获得和谐的发展。

2.现代素质教育关于人的素质结构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相应地,人的素质是由分属自然的生理素质、精神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的文化素质3个层面的众多因素而构成的动态系统。人的各种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种素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引起其他素质随之发生变化和发展。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闲暇时间增多,丰富精神生活和培育健康情操的迫切需求,强烈呼唤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而用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广泛地蕴含在学校各门课程之中,开发和利用得好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学生在对美感受和追求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我意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其他素质的和谐发展和提高。

3.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和发展心理机制的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其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发展,提高素质的内在机制。人的心理活动决不是单一认识活动,而是知、情、意协同运作的全面心理活动。人以其生理素质为载体,以其心理活动为中介,才能掌握人类认识成果,达到提高社会文化素质的目的。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从心理学角度看,其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态,淡化厌学情绪,培育积极情感,发现自身内在力量,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到改变,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从生理学角度看,审美教育能促进右脑的开发。进行形象思维主管情感的右脑,与进行抽象思维主管语言的左脑的同步开发,有利于学生全脑的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三、课题实施

1.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以美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审美理想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载体。课程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结构。

在全面执行国家的中学课程计划,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将原来每节课45分钟改为40分钟,变每天7节课为8节课,利用每周增多的5节课,适量增设审美教育课程,逐步建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以美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

第一,组织教师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能渗透审美因素与培养“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审美因素,有选择地引入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内容。分册有序地编制出来,使纵有序列,横有联系,融合为一体。

第二,学科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保证,要按照“加强基础,渗透美育,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要求,加大学科课程改革的力度。学校要为各门课程的改革,在教学研究资料、现代教学技术、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和专用室的建设方面提供足够的条件。

第三,加强艺术课程,开发活动课程。在加强音乐、美术学科建设的同时,适当增加艺术类活动课和课外艺术活动。合理配置各类课程比例,增设音乐欣赏课、形体训练课、电子琴课、艺术专项训练课、劳动技艺课等,把其作为选修课或活动课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2.以教学为中心,建立以美育人的教育活动体系学生的素质是在学校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鉴于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因此,建立以美育人教育活动体系,应该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干,整合课外活动、校外活动、闲暇活动,并使之成为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开放型的教育活动体系。

(1)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凭借教材为求真、立善、创美而协同展开的全面育人活动。总结和推广语文、政治教学渗透美育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以激发动机为钥匙,以创设情境为铺垫。以成功反馈为调节”的以美育人教学基本模式及其变式,变传统教学惟智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心理活动。

a.引入审美的、情意的因素,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和情感体验,培养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情意系统对认知活动的启动、激活、维持和监控作用。b.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培植有利于确立全体学生主体地位,弘扬主体意识,开展全面心理活动的教学心理环境。

c.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中猎取知识,锤炼和提高求真、立善、创美的能力。d.讲求教学策略,努力实现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创设追求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及时做出反馈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2)精心组织课外和校外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己管理的教育活动形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全体学生爱好和兴趣的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养成。①以审美活动为主线,合理配置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的比重和组合。②发展和完善以美促德的教育活动系列,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之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③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基础,分提高和普及两种类型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发展和完善每年一届的作文、工艺、美术、书法展览,器乐演奏会和文艺演出及十大歌手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发展创造力的天地。④加强蓓蕾中西乐团建设,组织去校外演出,使其在国内、国际大型比赛中继续获得佳绩,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欲,树立学校美好形象。⑤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所在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开展共建社区精神文明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3)丰富学生闲暇生活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美化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我国实施双休日后给学校教育提出的紧迫课题。学校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喜爱的学科,一项喜爱的活动,一类喜爱的书籍,一种喜爱的乐器为要求,与家长配合,指导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

3.以德育为主导,建设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

按照办学宗旨,建设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弘扬“求真、立善、创美”的学校精神,创设和谐愉悦、催人奋发、进取向上的校园环境和心理氛围。

4.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以美育己的教师队伍“以美育人者,必须以美育己。”本着从教育改革实践中获得的这一科学结论,学校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支热爱学生,师德高尚,具有现代素质教育思想,有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教育、教学和科研基本功扎实,并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以美育己的教师队伍。(1)加强师德教育,塑造教师的美好形象;(2)提高教育素养,锤炼以美育人的教育能力;(3)培育科研意识,使教师逐步具有教育科研的基本能力。

5.实施科学管理,完善以美育人的学校管理机制管理以管人为本,管人以管心为本。创造一种既团结合作又竞争创造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增强学校凝聚力,调动全体教师投身教育改革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在管理活动中要以情感为杠杆,运用现代管理的多种手段,进行科学的综合心里管理、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和明珠管理,简历和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