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神奇分界线(中)
16214300000006

第6章 地球上最大的奇迹——埃及金字塔(6)

斜坡之说埃及学者们前前后后大概推出有30种以上的说法,尝试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其中大部分认为,金字塔在建造前,一定先在工地铺设好了某种形式的倾斜路面。前大英博物馆古埃及研究室主任爱德华兹教授,便铁口直断道:“古埃及人只有一种将非常重的东西举起的方法,那便是从平地或想要举起重量的起点,用泥土和砖块建造一条斜坡。”

牛津大学古埃及学教授约翰·白恩斯同意爱德华兹的说法,并进一步演绎道:“金字塔越建越高后,斜坡不论长度或宽度都必须逐渐扩大,以维持一定的斜率(大约为1∶10),否则便会崩溃。当时建造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必定建了好几个斜坡才是。”

然而,铺设一条斜率为1∶10的道路,直通大金字塔的顶点的话,道路长度至少要1464米,而且所需要的砖块和泥土更为大金字塔本身的3倍(斜坡的容积为800万立方米,而金字塔锥体的容积则只有260万立方米)。倾斜度高于1∶10的话,路面会陡到无法搬运重物上坡,但如果倾斜度低于1∶10的话,建造坡道的建材量与金字塔之比将更荒谬无稽。

而且,一条长达1.6千米,从地面直通146.4米高度的斜坡路,根本不可能如爱德华兹等古埃及学家所建议的,用砖块和泥土随便搭建起来。相反的,现代建筑家和营建者已经证实,斜坡道必须用比石灰岩等更坚固、高质的质材建造,否则必垮无疑。

斜坡学说显然不成立(还有一个问题:建造斜坡用的800万立方米石灰岩,在金字塔建造完成以后,都到哪里去了?)后又有学者推出了螺旋斜坡道之说,主张当时的人在金字塔的四侧,用泥砖做成螺旋状斜坡,附着于金字塔。螺旋斜坡所需要的材料虽然比较少,但是却无法伸展至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螺旋斜坡道越到顶端,旋转的角度便越急,使得石工在搬运如此大体积的石块上坡时,将遭遇到越来越狭窄至最后连转弯都难以回旋的地步。

不过,这并非螺旋斜坡道说最不通之处。它最难自圆其说的地方还是:由于螺旋道必须加覆于金字塔之上,使得建筑家无法检查金字塔建筑本身的精密与准确性。然而,金字塔的建造者必须随时检查建筑的准确性,让塔的顶点坐落在离开四个基座角等距的位置,所有的角度和角落都分毫不差,每层石块都放置于事前设计的位置,才能形成这个方位正确、形体也近乎完美的对称建筑物。

对古代建筑家而言,建造一个如此精密的金字塔,似乎只不过在展示数学上的一些雕虫小技。另外,金字塔虽然不是建造在正北纬30度,却也在非常接近的29°58′51″。关于这一点,以前曾经有一位苏格兰的天文学家表示,正30°并不存在,因此金字塔的位置并非为误差的结果:

假设原始设计者希望以肉眼,而非心眼,从大金字塔的底边看到太空的极点的话,将大气中光线的曲折方式也计算在内后,大金字塔所在的位置一定要在29°58′22″,而非30°的位置不可。

58′22″与实际位置所在的58′51″之间的差距还不到1′的一半,如此高的精密度,再度显示出古埃及人无论在一般测量或地理测量上,技术如何的精湛。

石块之谜一般都认为金字塔是用天然石块砌成的。但有些科学家却对此传统说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建筑金字塔的材料,不是石块,而是下列四种:黏土砖、石灰石粉末砖、在现场浇灌的人造石和用木模子浇灌出来的石灰石大梁。

法国工业化学家约瑟夫·大卫杜维斯的另一证据是:他还发现了夹在金字塔石块内的一绺约一英寸长的头发。他认为,头发是古埃及建筑工人在建造金字塔浇灌人造石头时,掉进混凝土内的。他还认为,正因为古埃及人是用现场浇灌人造石的办法来建造金字塔,所以,不需要很多劳动力,既简易,又安全,可节省建造的时间。据他估计,建造胡夫大金字塔只有1500人在工地上劳动,而不是后人所设想的10万人。

有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考古研究已经证明人类早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制作混凝土,因此,约瑟夫·大卫杜维斯的论断是可信的。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约瑟夫·大卫杜维斯的论断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反问道:当时开罗周围有许多天然石头,古代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使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230万块人造石头呢?

约瑟夫·大卫杜维斯的论断,是否真实可靠?目前尚难以定论。究竟建造金字塔的石块是天然生成的还是人工浇灌成的?这是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一个谜。

不倒之谜据一些专家估计,整座胡夫大金字塔的重量达600万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的建筑物。它为什么能经历四千几百年之久而一直很坚固地保存到今天?是什么原因使它巍然屹立而不倒塌?一些学者把这个问题称为“不倒之谜”。历代许多学者曾对此长期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过多种解释和论断。

美国史密森尼亚研究院的地球和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地质学家弗兰克·爱尔伯茨博士认为,胡夫大金字塔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不是因为它有庞大无比的体积,而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状,使它能免受风沙的侵袭。他认为,处在沙漠中的建筑物是很容易风化的,而风化和腐蚀作用主要是风沙引起的。可是,当风沙吹到金字塔时,由于金字塔所具有的独特形状,迫使金字塔底部的风沙流沿着塔的斜面缓缓上升,或者在塔的棱角周围盘旋回转,这样,风沙就环绕着金字塔形成了旋风,这种旋风围绕着金字塔周围加速盘绕而上,当旋风到达了金字塔的顶端时,由于塔是锥形的,因而在塔顶的旋风的破坏力却已减少到微乎其微了,同时向空中不断地发出嘶嘶的声音,这时风沙的能量和侵蚀能力已在空中逐渐消失了,从而使金字塔免遭了风沙的侵蚀。这就是高大的金字塔几千年来能经历狂风猛击而不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奇特现象只是在最近才被科学家注意到。爱尔伯茨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埃及沙漠中进行考察时,仔细观察到金字塔周围的风沙漩涡特点后,才发现了上述奇特现象。他认为,古埃及人可能没有认识到金字塔能在沙漠中幸存的原因是它的独特形状,但是因为埃及沙漠中有很多天然的锥形金字塔形小山丘,古埃及人也可能从这些天然的锥形金字塔形小山丘受到很大的启发,从而敏锐地注意到了金字塔这种外形在沙漠中幸存的能力。

关于大金字塔数据之谜的争论震古烁今的胡夫大金字塔,虽然巍然屹立已4000多年之久,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充满着各种神奇的传说和臆测,至今仍然有许多未能解开的谜。不但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正在努力探索,而且许多自然科学家也正在辛勤钻研,它成为现代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个场所。围绕着它而争论不休的课题较多,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西方很多学者认为,胡夫大金字塔的高度扩大10亿倍,或者塔的高度乘上109,恰好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若将两倍塔高除以塔的底面积,其值为3.1416,正好是圆周率的值;延伸胡夫大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无穷则为地球的子午线,穿过胡夫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均匀的两半,而且塔的重心正好坐落在各大陆引力的中心;胡夫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平方和每面的三角形面积正好相等;据说,把胡夫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对角线引长,恰能将尼罗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内,而延伸正方形的纵平分线,则正好把尼罗河口三角洲平分了;胡夫大金字塔的底面四边方向,正对着东、南、西、北,塔的进口隧道,正好对着北极星,在隧道内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北极星的变象……

围绕着胡夫大金字塔之谜,长期存在着激烈而尖锐的争论。1859年,英国人约翰·泰勒在《大金字塔:为何而建与谁建的》一书中,提出胡夫大金字塔包含了许多数学上的谜,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塔高来除底边的二倍得π值,他认为胡夫大金字塔是圣经中建造“方舟”的诺亚在圣谕之下设计创造的;1864年,苏格兰皇家天文学家查尔斯·皮奇·史密斯在《我们从大金字塔获得的遗产》一书中,称他发现了更多的数学上的谜,例如塔高乘109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他还把一“圣寸”的长短当作一年,称他在金字塔内的墓道和墓室中量出了地球历史上过去和未来的“重大日期”。1968年,瑞士的厄里希·丰·丹尼肯在《众神之车》一书中力图证明它的建造超出了4000多年前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建筑能力,不是当时的人力所能完成的……

而另一些科学家指出,对待胡夫大金字塔之谜,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来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绝不可以片面地过分夸大,更不可以按照主观臆想来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地瞎说一顿,应剥掉笼罩在它头上的种种面纱,弄清它的真相。在数学之谜中,有一些数据是偶然的巧合,有些数据正真实地反映了古埃及人民在数学上的杰出才华和伟大成就,有些数据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真相。例如,实际上胡夫金字塔高的109与太阳地球之间距离的数值并非一致,太阳、地球之间的距离因椭圆轨道只能取其平均数,即149.6×109米,而胡夫大金字塔的原高度却是146.5米,实际上要相差3.1×109米;又例如,对π之谜的戳穿并不费力,凡是以52°左右的倾斜面建造的四方角锥,用其高h去除其底边s的二倍,即(2s)/h,都得到接近π的值。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述,埃及人建造胡夫大金字塔时是使角锥的每一面的面积等于锥高的平方,按这个设计可以算出(2s)/h值约为3.145,因此,胡夫大金塔的高来除底边的二倍,确实得到接近π的值。由此可见,π之谜的谜底原是早已有了的,并不神秘。

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说明古代埃及人在数学方面取得了相当重大的成就。由于建造金字塔、测量土地、兴修水利以及计算仓廪容积等方面的需要,古代埃及人的几何学知识比较发达。他们已能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以及圆的面积,能算出圆周率π为3.16,这就使他们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出球体的面积。在《莫斯科数学纸草》中,保存有古代埃及人求截头角锥体和半球体积的难题答案,他们能计算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把未知数叫做“阿哈”,掌握了代数的某些知识。胡夫大金字塔底面的东南角仅比西北角高出1厘米,从塔的地面水平程度、地基的平准,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已经掌握了测量水平的技能,懂得了按水平面定位的方法,他们先在准备建造金字塔的地点四周筑起低堤,然后里面灌满水,依赖水平就不难平整地基,获得精确的地平面。

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还反映出古代埃及在天文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埃及人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观察天象,积累了一些天体运行的知识,他们已经能够区分行星和恒星,已知道黄道12宫,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一些星座的位置,如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天狼星、猎户星、北极星等,在一些国王和官吏的坟墓中,在神庙的天花板上,都绘有星座图。胡夫大金字塔的方位十分精确,塔的四边正对东、南、西、北。古埃及人测定金字塔方位的方法,是在已平整好的地面,首先筑一道直径约几米的围墙,其高以里面站着的观测者望出去能遮住天边为度;在夜幕降临后,观测者从中心(O)竖立的垂直棒朝东观测,当北面的一颗恒星从东升起,刚在围墙顶上露出时,即在墙上作一记号(P),在它向西方降落时,同样作一记号(Q),然后,将POQ角二等分,其分角线方向就是正北。这样,古埃及人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就能很容易确定塔的进口隧道正好对着北极星,并且在隧道内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北极星的变象。据考证,古埃及人是选一颗(或几颗)恒星,借助简单器械仔细观测并记录它(恒星)在地平线上的出没位置,然后平分从观察点到恒星出没点形成的角就测出了子午线。由此可见,所谓子午线之谜,并不是西方唯心主义者所鼓吹的那样神秘莫测,实际上正显示了古埃及人运用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十分精确地测定胡夫大金字塔方位的高度技能,正说明了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勤劳智慧的不朽纪念碑。

三座大金字塔与猎户星座的“巧合”1993年,埃及又出现了惊人的新发现,使世人察觉,关于古埃及,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带领我们找到这最新发现的,并非那些一直坚持己见的考古学者,而是一个外行人:一位名叫罗伯·波法尔(RobertBauval)的比利时土木工程师。波法尔对天文研究很有兴趣。他发现天空和吉萨的金字塔之间很有关系,而这是只注意地面却忽略了天空的古埃及学专家始料未及的。

波法尔发现,从吉萨的南面天空上可以看到猎户星座的三颗明星,不过这三颗星星的排列并非在一直线上。如果我们以下方的两颗,尼他克和尼兰为准拉一条直线的话,第三颗星就势必落在这条直线的左边,也就是在偏东的位置上。

而吉萨高地上三座神秘的金字塔,在地面上的配置关系,则恰好与这三颗星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波法尔发现,如果从空中往下看吉萨古迹群,会发现胡夫的大金字塔正好与尼他克对应,卡夫拉的第二金字塔与尼兰对应,而曼卡拉的第三金字塔则比其他两个金字塔相较稍微偏东,建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猎户星座构图。

吉萨的金字塔果真是依照星座而排列的吗?波法尔后来的一些研究成果,被数学家及天文学家全面肯定,证明了他的直觉是正确的。他证明,三座金字塔与猎户星座的三颗明星之间的对应关系,精确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但位置上完全呼应,连三颗明星不同的光度,都以金字塔的大小表示出来。而且,这天空地图还可向南北延伸,将吉萨高地上的其他建筑结构都非常精确地囊括进来。不过波法尔的天文计算中,真正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尽管从天文学的观点,大金字塔本身和金字塔时代确有一些关联,但是吉萨高地上建筑配置所记录下来的,并非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第四王朝,而是——唯一可能是——公元前10450年左右的天空模样。

同时,在1万多年前遥远的古代,如果已有人类社会的话,那个能够精确探知星座的方位,并彻底以数学的、全盘性的眼光规划吉萨古迹群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