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新世纪素质教育
16214600000016

第16章 范畴教育:知能合一(2)

克拉夫基总结说:“惟独符合在范畴教育概念中统一标准的那些内容,才允许在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一切凡是对于基本事实情况和问题不具有代表性的,而不能起到范畴开发效果的,只是零碎的知识和个别能力;一切凡是只对储备,只对未来有意义,青年人不能在现在就能体会到这种作为未来的意义的内容;一切凡是在教育过程中本身不对学生说明其过去的传统的过去内容;一切凡是对学生来说与其实在无关的,即不触及学生的活的问题和任务方面,故不能成为其本身的智力活动的范畴的内容;最后,一切凡至少不能允许学生获得基本知识,获得在我们智力的基本范畴中的主要能力的内容——这一切在我们的教育中不应当再有位置,无论如何不应当再占有地位。”

二、教学论分析

克拉夫基充分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因此,他在清楚地阐述教育过程的理论问题的同时,努力进一步使自己的理论具体化,以便推动教学实践、改进教学实践。他结合自己多年指导师范生教学实习的经验。从范畴教育理论中引导出帮助教师备课的具体措施,提出了“教学论分析作为备课核心”的思想,并对教学论分析的具体办法和步骤.对教学论分析与教学方法准备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实施教学论分析等作了详尽的论述。

1.教学论分析的5个基本问题

克拉夫基认为,一个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就得备好课。怎样才能备好课?克拉夫基认为不能把备课仅仅看做是方法的准备。事实上,备课的关键是要进行教学论的分析。教学论分析的任务首先应当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克拉夫基认为,对教学内容可从以下5个基本问题出发加以分析:

(1)分析本教材内容表示和阐明了什么样重要的或者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和实际关系,对它的探讨可以使人“范例性”地掌握那些基本现象或基本原理,那些规律、标准、问题,那些方法、技能或态度。

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一是教师准备教的课题对于什么来说是具有范例性的、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例如,“汽车发动机”这个课题对于所有汽油发动机来说是具有范例性的、典型性的,教师明确了这个课题的范例性,就有利于教学中的举一反三,使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在主观上明确了课题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二是靠这个课题获得的作为整体的知识或者认识、观念、价值观、方法等诸多个别成分与今后的教学有什么联系,对今后的教学有什么作用?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教“货币的元化成角,角化成分”,这种换算为高年级教有关计算打下了基础。教师对所教课题与今后教学内容的关系了如指掌,就会重视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从而努力使学生掌握这些重要内容。

(2)分析有关内容或从这个问题中应当获得的经验、认识、技能或技巧,在这班学生的智力活动方面有什么作用,从教育学观点上看它应当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了解到何种程度,哪些清楚,哪些不清楚。这样可以在教学中使重点、难点突出,而不把许多精力放在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上,同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生疑问,产生重新学习、深入学习、不停留在对一知半解的经验的满足。学生可能对那些觉得重要的内容有兴趣学,而对那些觉得不重要内容就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对这方面进行分析,就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采取必要措施.特别是当学生对他们觉得不重要的内容缺乏兴趣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3)分析这个课题对学生的未来有什么意义。

具体地说,就是:教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生活的意义,对他们今后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当儿童成长为青年与成人时,是否会碰到这方面的问题,是否会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有些课题尽管作为一个儿童在其生活中还未遇到,但却是成人们经常议论和关心的问题。如果学生觉得了解某些课题同他们今后生活,甚至今后前途有关,那么这些课题的教学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学生是会要求学习与掌握它们的,有些内容,学生还看不到它们的未来意义,教师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启发他们认识这些内容对他们未来的意义,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分析“内容的结构”是什么。

①什么是组成整个内容的个别要素?例如“汽油发动机”这个课题的个别要素是:加热时气体的膨胀;汽油的低燃点——点火器;使上下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曲轴;简单的齿轮联结。

②这些个别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一个课题中的诸多个别要素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特别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课题中的个别要素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应遵循逻辑步骤,按一定程序进行。有些课题中的个别要素之间只有相互作用关系而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例如动植物课题中;再如农业方面,土地与农作物的关系、与农业的关系、地理作用的关系等等。对这种课题的教学不必勉强用逻辑程序来讲解,可以按具体情况来定。

③有关内容是否分层次,是否在意义上有层次?例如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的内容层次、事件过程的层次、人物内心活动的层次等等。

④什么是所教课题的真正前提?例如“电流”这个课题的前提是磁力性问题。

⑤所教问题的难点是什么,什么因素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所教课题的困难?例如,在物理“电流”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用“水流”,来想像“电流”,前者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而后者是循环流动的。教师在备课时,应预先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存在,才能有意识地采取必要措施,去排除对学生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干扰,突破难点,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⑥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的知识?即假如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恰当的话,那么教师通过教学,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的知识?

(5)分析有哪些特点、现象、状况、常识、人物、事件和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所教内容结构发生兴趣,并且了解和掌握它们。

教师通过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可以找到进入课题的突破口,以便对如何使教学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做到有所准备。他又把这个基本问题分为3个小问题:

①通过什么样的“直观”,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本质和结构提出问题?克拉夫基引用了H·罗特的思想来进行说明。他指出,只有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到对象、任务与文化财富时,他们才能与内容“结下不解之缘”,对内容产生兴趣,即只有教学内容的难度达到青少年正在接近的发展水平时,使他感知到,但又不完全理解时(即产生“愤”、“诽”的心理状态),他们才有可能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锲而不舍地钻研这些教学内容。在直观形式上,例如,让学生观察装牛奶的塑料纸盒,若纸盒底部只开一个洞,牛奶不会流出来,如若开两个洞,但纸盒不倾斜,牛奶仍然不会流出来。这种实物的直观,可能引出学生对空气压力作用的问题来。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直观形式,它可以是实物的模型的,也可以是语言描述、教师讲述,还可以由学生来讲述,让学生回忆经验和有关事物形象,让学生当场感知、比较。教师做到这些分析,就可以确定针对教学内容,通过怎样的直观才能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就使死的教材采用了活的教学手段,达到了活的教学效果。

②通过什么样的直观,帮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回答针对事实的本质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当教师讲述了帆船时代使学生产生信风问题后,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实验的直观来回答这个问题,如通过加热房间产生空气运动这个模式来对信风问题作出回答。教师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做好准备,确定用什么实物,使学生进行怎样的观察、实验,讲述什么样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范例,从而独立地解答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③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可使学生用其通过范例所取得的原则和结构有效地进行练习和得到应用?例如,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当教师范例性地教完了“让步从句”时,教师不是布置学生依样画葫芦地用“尽管”或“虽然”之类的关联词造10个句子,而是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意境要求使用让步从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教师可以避免使自己布置的作业流于片面地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操练,而会认真地去考虑如何通过布置作业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方法的准备

克拉夫基认为,一定的教学方法从属于一定的教学内容,不首先透彻地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如何进行直观教学,这是个内容问题,而不单纯是方法问题。就拿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与进行直观教学来说,只有先解决内容问题,才能设计出方法,如果选择的教学内容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发展邻近区”,那就可能脱离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实际文化程度,使他们觉得太难而无法理解,即使教学方法再形象,再直观,学生仍可能感到一窍不通,根本不感兴趣,也就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经努力有希望解决的和发奋钻研问题的劲头,如若选择的教学内容太容易,学生就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没有刺激作用,也就无从谈什么方法问题了。克拉夫基指出,鉴于上述道理,只有首先对教学内容作了教学论分析之后,才能进入备课的第二步——方法的分析和方法的准备。他认为,这种准备就是解决如何组织教学的问题。方法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对教学过程划分步骤或划分阶段和层次;(2)选择教学形式、练习形式和复习形式等;(3)采用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工具或其他设备);(4)保证教学的组织前提(教学组织形式),各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选择。

案例简析:教学论分析的实施

为了说明如何全面完整地根据教学论分析对一个符合范畴教育理论的课题进行具体分析,克拉夫基举了一个六年级几何方面的课题——“用量角器来量角”为例。

根据教学论分析,对该课题作如下分析:

1.根据第一个基本问题分析:量角器作为各种角的测量工具被选作教学内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更深一步的几何教学将会用到这种工具。教师可把这个课题作为范例初步向学生揭示空间思维的基本方法,把几何图形理解为可以精确地测定出来的点或线的运动结果。培养学生具有空间思维能力正是学校几何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根据第二个基本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量角器以前的生活中角一般还不具有什么意义,但通过教学,让他们实际地精确地测量各种角,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量角器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出于他们兴趣联想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骑自行车碰到公路转弯与坡度、太阳光线的斜度等。因此,教学这一课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强化他们的空间直观与空间想像力,使他们判断各种角度时目光更加敏锐……总之,这一课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3.根据第三个基本问题分析:掌握角的测量知识和了解度数,以及测量方法是普通教育的必要因素,以及掌握测角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建筑设计、技术制图等,都离不开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根据第四个基本问题分析:角是由两根从同一点出发的射线按不同方向旋转产生的。由于人们视角的表象,感觉角是固定不动的平面:作图或几何符号“角”似乎觉得角各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我们觉得角的顶端就是角度,但几何学上的正确理解是.角的顶端是一个旋转点,角并不是空间的整体,而是两根边(其中一根边固定)中的一根旋转的结果。两根边在平面上运动方向改变的可能性是受限制的,因一根边在一点上转动一圈将最终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了测量这种旋转运动,把它分成360等分,即360度,这就是量角器的结构和各个因素及其关系的简单概括。进而分析,教授量角器的前提是引进“角”的概念。只有有了角的概念,才能进行角的测量。而实际测量可从一些典型角如钝角、锐角等开始,进一步引出这些角的概念和这些角的性质。这一课题对学生掌握概念来说,难点就是要求他们摆脱对于角的视角现象,把量角器作为旋转运动确定的结果来理解。对学生学习这个课题应获得的起码知识和能力不是语言上的表述,也不是360度来源的知识,而是碰到各种实际问题时对量角器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5.根据第五个基本问题分析,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做:为了激发学生的智力,比如可让学生画一个45度的角,这个角是否恰是45度,这就引起学生思考,产生了用什么恰当的方法才能精确地测出这个角的度数,从而造成了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智力活动的效果。为了造成适当的直观,教师可以用模型来演示角的一边绕着旋转点在另一边的不同方向旋转运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可指导学生把学到的量角器知识和获得的有关能力用于平面角度的测量,用于制作技术草图等,这样可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获得的能力得到应用。

克拉夫基认为,在编制课程时要规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他方面,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