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信息素养
16214800000014

第14章 实施信息素养培育的条件(5)

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分子,学校人员应该具有公民信息素养,但是由于他们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而学生心目中,教师有着比家长以及其他许多人更高一些的权威性,教师(包括学校中的所有教职员工)对待事物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更大一些的影响。许多事例说明,如果学校教师重视信息素养的培育,那么学生的信息能力就比较强;相反,如果教师自己不太了解、也不太重视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学生也就普遍不关心信息素养的培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大卫·泰克与拉里·库班在讨论技术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时指出:“许多技术发明(如无线电、电影、电话)都被宣传得无所不能,然而事实上也不过如此而已。尽管专家们一再强调要将技术引入教室,老师们的反应却是淡漠的甚至持反对态度。”他们还认为,尽管这场计算机革命许下了很高的诺言,在与教室相结合方面却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在公共教育中担当的角色作了评估,得出如下结论:计算机在常规教育中只不过充当了一个小小的配角。他们甚至为计算机拟了墓志铭:“计算机遭遇教室,教室大获全胜。”当然,他们的讨论说明了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那么设备再好,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很好应用的。

同样,如果一位教师在应用信息系统上语文课或者数学课的时候,还要一位学校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在旁边“保驾”,帮助他操作信息系统设备,那么教师本人与班级里的学生会怎么想呢?我感到,首先教师本人会感到很累,由于不协调,由于还要考虑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因此他比平常上课要累得多,而且还会感到学生知道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而没有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有点沮丧。如果是公开课或者研究课,那么他想想也值得,不过很可能他会说:“以后再也不做了。”或者说:“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信息系统的操作了”。这是必然的想法,如果是前一种,那么他可能放弃信息系统的应用;如果是后一种,那么以后他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手。其次,学生看到两位(或者更多一些)教师在那里忙碌地操作信息系统,一方面会感到很有兴趣,觉得这节课十分重要,会尽力表现好一些;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也许会觉得这样上课事情很多,兴趣会不再集中在听课上,而是转移到看另一个老师操作信息系统上,同时他们还会感到连老师也不会操作信息系统,因此我们会不会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会明显地影响了学校培育信息素养的氛围。

当然,学校中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一般可以有几个层次的不同目标,不过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他们的共同需要。

1.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教职员工最重要的条件在一个学校建立信息素养培育环境的时候,对于学校教职员工来说,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其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他们需要比社会其他成员对于信息技术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关心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人类知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能够积极考虑它,努力应用它。对于学校教职员工来说,本身的各种事务比较多,所以要积极投入时间精力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如果能够使他们认识到,在自己工作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是改进自己工作、提高工作效益的一个机遇,那么他们就能够挤出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并且积极地在自己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

2.一般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

对于一般学校教职员工来说,他们除了具有我们前面讨论的公民信息素养以外,还应该具有能够在自己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校职工来说,需要能够熟练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自己业务,而且能够进行一些信息传送与接收工作。

对于从事非信息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则需要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这里有几个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①应用软件工具组织教学活动与管理教学的能力。例如,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或者电子报表软件,并且能够设计学生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教师还能够自己处理各种教学管理事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与自己的教学活动;了解国内外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等。②应用课件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这里包括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软件、安装与运行软件、在适当时候中止与退出软件的运行等的能力。③调整课件以改善教学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对于已经使用的软件的运行顺序与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整,进行某些补充与更换的能力。④为开发课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当需要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自己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工作,这里主要是指教师比较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特点,能够把自己对于什么是好的课件的设想用书面方式表达出来,使得计算机软件工作者能够理解而且实现他的设计。⑤利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课件开发的能力。更进一步,教师能够使用某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工具,自己动手开发一部分自己设计的软件。包括软件的媒体信息准备与组合、信息存储管理的设计、信息传播流程控制、人机界面设计等。对于学校中一般非信息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其各方面条件,确定一定的能力层次作为个别人的具体要求。

3.信息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

对于信息学科教师来说,在我国中小学目前情况下,他们通常不仅承担着信息学科教学的任务,还要在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管理与辅助教学中起着工作的协调人、信息系统配置方案的计划制定者、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学校组织开发软件的参与者、学校内教职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者等的作用。因此,信息学科教师一般要求达到前面所讨论过的比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而且需要能够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且能够把这些教学设计实现为具体的软件。

此外,他们还需要持续地在信息科学技术方面钻研与学习,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以适应对于学生进行信息学科教学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中小学中大部分计算机教师不是毕业于信息学科专业,原来对于信息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了解就不够扎实,信息技术能力不够强,因此更加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包括了解各种信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信息科学技术的学科知识体系,从根本上了解信息学科教材内容与问题的内涵,从而很好把握教材与教学方法,很好地完成信息学科的教学工作,并且能够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科的问题予以很好的回答。

二、教职员工信息素养培育中的一些问题

如何来培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有哪些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是学校管理人员所应该关心的问题。

1.教职员工的全员培训

了解信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因此,在学校里开展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已经成为学校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学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是硬件、软件与人的信息素养的共同协调发展,而人的能力与积极性是信息系统发挥其潜力与取得效益的前提。只有学校中大部分教职员工能够使用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才能发挥效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根据目前的趋势,同样的投入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就可能建立软硬件水平更加高一些的信息系统。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学校中的教职员工能够用、会用并且想用。因此,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在计划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时候,就首先派出教师去培训信息技术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许多学校以各种方式鼓励与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都经过信息技术的基本培训,达到一定水平的做法也是值得提倡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全员培训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是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安排时间、组织学习任务与考核的方式,使教职员工有可能通过使用信息系统来学习信息技术。这样做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们不仅学会了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而且了解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些方法,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从而可以在自己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经验。

2.抓骨干,带动一般

提出全员培训的看法,并不是说所有教职员工都达到一样的能力水平,都具有一样的积极性。由于学校教职员工人数比较多。采取通过骨干来带动一般的方式,可以比较快地推动教职员工的学习与进步,而且可以相互帮助,提高使用水平。通常学校中这方面的骨干要在本身学科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而且有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并且有着比较好的合作精神与助人为乐的态度。

对于骨干的培育方法实际上是提出更高一些的任务要求。例如,不是简单地开出几次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而是一段时间内有一些带探索与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安排更多一些的研究时间与更多一些的进修交流机会;给予更多一些的信息系统使用时间与条件;关心指导更加多一些。

3.抓研究,推动普及

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是教育中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而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教育中的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从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与效果这个问题入手。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学校,必须更细致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当前我们是怎么教的?有了现代信息系统以后,我们还能够怎么教?

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等等已被看作教室的附属设施,教师们也愿意使用它们来进行教学活动。它们之所以如此深入教学,是因为它们使现存的授课方式(教师陈述与提问——学生听讲与回答)更为方便、高效。显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也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使用要比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等麻烦一些、困难一些。因此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问“究竟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扬长避短,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在45分钟之内要完成如此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活动?”

寻找真正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的有意义的、实际的、有趣味的方法是很困难的,然而这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不仅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学习新的知识,而且需要实际地探索与研究教材教法,当教师们确实有了精彩的想法之时,还得为了必要的软件而奔波。而经过这样的课题研究,教师无论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上,还是在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信息时代的教育大师就可能出自他们之中。学校也需要这样的课题来提高教职员工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迎接21世纪教育的挑战。

更加深入一些的研究问题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永远正确。计算机应用只能在一个强调深度重于宽度、时间自由、安排灵活的教育环境之中才能获得成功。虚拟学校、虚拟教室的实现与教学活动是否会影响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的模式?退一步说,每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否可以变化?

4.同化与散发

英国NDCALP计划负责人理查·霍柏(RichardHooper)提出,新技术推广方式有同化(assimilation)与散发(dissemination)两种。

同化是使个人与单位接受革新的概念与方法的过程。包括组织共同合作的实验研究,使参与者与评价者都能够了解它的特点,从而愿意应用并且能够应用它;组织对于它的讨论与批评,通过展示会、公开课、学术交流会等使大家关心它了解它。

散发是将这些概念与方法介绍给那些可能被同化的人们的过程。包括通过各种媒体、公报或者展示,发布有关新概念与方法的消息;通过个人交往,向周围人介绍它,不但说它的特点,而且强调它的易于接受和使用的特点,这样人们就可能愿意去尝试应用。

同化是以比较正规的方式让人们参与,通过参与来认识与发展积极性,这样做所调动的积极性能够比较长久;散发则是动员人们关心与投入,影响面比较广。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来鼓励学校教职员工参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