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16214900000011

第11章 上公开课的基本程序(5)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的优劣,不仅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还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现代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民主与艺术化;现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谋求的是教学相长;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以,针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应从教师教学思想方面做出评析。

评教学思想,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目前教育的“时弊”来评。要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了哪些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以体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2.评教材处理

这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3.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评教法运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评学法指导。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潜能。

(3)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4.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所谓教学基本功,笼统地讲,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只要是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基本阶段和格局的顺序,存在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体现启发性原则。因为它主张的是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这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个起码标准。二是体现目标性原则,即模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要求相符。

(2)教学组织能力。模式的选择只决定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框架,而要使教学过程“活”起来,关键要看有效的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分为教与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组织。对于课堂教学组织,目前尤其要注重学生学的组织。因为学生的“学”未组织起来,教学活动就不可能按照既定的目标进人“状态”,教学目标就不可能较好地达成。

(3)教学行为策略。教学行为策略主要是指课堂提问的策略、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策略、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提示信息的策略(包括板书、演示、视听方法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策略、引出见解的策略、作出结论的策略等等。教师的教学行为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组织的效果。并且,教师只有讲究教学行为策略,教学工作才可能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享受。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有些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一问一答,热热闹闹,问题频繁而肤浅,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种看似“启发式”教学的“有序”开展,其实不仅不能真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将导致学生日后更大、更深刻的思维混乱。

(4)教学机智与表现力。教学机智即教学活动中的应变力和即时组织力,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能否因势利导而又使教学活动不越轨。教学表现力即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工具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力、情感表达力及运用教学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等。教师只有做到身心一体化的表达,教学要求和教学影响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5)理论功底与知识面。教师的理论功底,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实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课后自己说课的理性分析,能否据理“自圆其说”。教师的知识面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根据当时的教学需要,信手拈来相关知识充实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6)教师的气质表现。教师的精神状态、仪表体态、举手投足的风格等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决定教学工作。

5.评教学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评课堂教学效果,从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反馈、课堂氛围是否良好、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四)评课注意事项

1.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

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理,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并结合一些理论加以阐述。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评课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从听好课人手,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第二,从记录的材料中,思考评课时应点评的内容。第三,倾听授课教师的自评,做出对点评内容的取舍。

2.评课要突出重点,讲究针对性

一节公开课,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尽量避免。

3.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

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例如粉笔字写的很漂亮,或者板图画的非常漂亮等等。这些突出的优点往往会使听课的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执教者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一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盖全。如可以评一评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有序,体现这一完整性的各个要素的排列是否有序,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型特点等。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

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执教者的实际情况来定。

下面呈现一个评课案例,供读者参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

解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习内容

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1/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解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1/2,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l/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进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

“做数学”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结与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一、教学总结与反思的基本特征

教学反思,从其定义上来看有三个基本特征。

1.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