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调动包括课堂调动与激励。课堂调动包括三类:一是形体调整,是指课堂上学生听课姿势、读书习惯、写字姿态的调整。比如,当进行重点内容的学习或是长时间持续讲授时,教师要调整全班学生的坐姿与注意力,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二是心理调动,是指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主要办法是通过课堂激励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思维调动,是指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也就是本书中提到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化)。根据调动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课前调动、课堂调动与课后调动三种。
1.课前调动的常见办法
通过学生讲故事、讲笑话、新闻报道、时政演讲、学生独唱或集体歌唱、学生才艺表演、学生朗诵、教学情境演示、教师集体鼓动、个体表扬、微笑、期望等多种途径。
2.课堂调动的常见办法
当教师讲到重点内容时,要调整学生的坐姿与注意力,提出学生容易达到的课堂小目标,采用讲练结合、听说结合、全体朗读、分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掌声鼓励、课中操(手指操、头操、脚操)等多种课堂调动办法,以期实现课堂气氛的营造,达到全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程度。
3.课后调动的常见办法
(1)表扬性调动。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情况及上课情况进行表扬。
(2)肯定性调动。针对学生特长与课堂表现,给学生以个体表现、小组表现的机会。
(3)期待性调动。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作业批阅、试卷批语等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有依据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殷切期望,产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四)课堂评价的基本功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旨在注重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对比,注重对学生表现全面的全程的考查。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同时给予学生提示与帮助,促进学生不断进取与发展。课堂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
1.课堂评价谋略
尽量多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激励学生的依据,让被激励的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真实可信的;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多用个别鼓励,慎用当众表扬,要力避滥用表扬;对于个别学生犯规现象,说话要留余地。在批评学生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时,应多加上个“极个别”、“少数”等界定语,避免对其他无辜学生的伤害;需要进行集体批评时,也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最好能够做到先“设身处地”地为犯错学生着想,然后提出批评意见,这样的批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课堂评价形式
课堂评价形式主要有教师口头评价、文字评价、表情评价、动作评价与学生互评等。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一副慈祥的笑脸、一束赞赏的目光、一只肯定的大拇指,都可能在学生身上发挥神奇的作用。教师在主持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巩固学生或许是“偶然”冒出的好表现。在学生进行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具体关注到某位学生,帮助他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或给予一些关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昨天的课堂联系完成的很好”、“你这节课的提出的问题很有质量”、“你今天的回答声音特别大,很好”之类的鼓励,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值得普遍推广。
3.课堂评价内容
课堂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前演讲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练习完成情况、课堂测试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听课注意力情况、课堂上帮助同学情况、板演情况等。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基本功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位的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1.教学演示
这包括: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PowerPoint演示文稿;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网上课程;等等。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的效果。
2.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善于从网络的节点和连接中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的内容。在这一水平上,信息技术不再仅是演示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构课堂学习环境,如构建网上学习社区、网上论坛等新的教学平台等。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授;新的学习环境渗透着一种信息的文化,它将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实现新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整合的目标。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功能,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点和融合域,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要运用多种手段。每个教师都得勤学苦练,练出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使教学上升到新水平。教师每天都应该在上公开课,教师的创造之花要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
丰厚的人文底蕴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除了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的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外,教师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它在教师上好公开课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独有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人文底蕴?教师为何需要具有人文底蕴?教师又该如何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呢?这确实是该值得探究并且理清的几个话题。
一、什么是人文底蕴
(一)人文底蕴的深刻内涵
笔者以为,要弄清人文底蕴的内涵,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文”,其次是“底蕴”。
何谓“人文”?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
“人文”的内涵即尊重人的真实情感,关心人的真实需求,思考人的积极发展。
何谓“底蕴”?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底蕴”是指一个人蕴藏的才智、见识。
人文底蕴是促进一个人的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持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因为是“人文”的,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
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教师的人文底蕴又是指的什么呢?
最近有专家对人文底蕴作了这样的界定,他说:“如果人文底蕴指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甚或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当然赞同。如果仅仅指专业人士的基本素养,就太委屈这个词了”。“如果宽泛一点,人文底蕴是指对文史哲的了解,甚或是深厚的了解,甚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或者,人文底蕴还包括要懂得一点琴棋书画,会吟诗诵词,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度或生活方式”。
(二)人文底蕴的表现形式
“人文底蕴”在不同的领域,会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譬如,提倡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点人文底蕴,这没错。但人文底蕴有那么多内容,必须有所界定或限定。在新的时期下,我们大致可限定为~IT——点。一是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了解一点文史哲。三是了解一点中华传统文化。无大量阅读,没法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无经常性的写作,就没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不读点文学史、通史、哲学史,就没法了解文史哲;3000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至今到底有哪些还可以发扬光大?哪些可以批判继承,哪些干脆可以扬弃,没有一点界定分析也是谈不上有真正了解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说语文教师不同于别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否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去着手培养,至于琴棋书画或吟诗诵词,就不必强求了。
又如,物理老师要实现物理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学生的知识大都来源于老师,老师的人文底蕴也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积淀,在占有丰富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前提下,要研究学习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创造学、美学、哲学以致天文、地理等学科,以广闻博识、德艺双馨来因材施教,为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知识的索取做好充分准备。
有人文底蕴的人必定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正是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1)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指教师在知识的拥有上要“渊博”。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地理。另外,还应广泛猎取,加深文化涵养,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
(2)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包括反思、感悟、启迪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3)积极而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追求。
二、教师为何需要具有人文底蕴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教师具有了较深厚较广阔丰富的人文素养,不仅会提升学术视界,而且也具有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至于方法、技巧、技术、媒体的应用与组合,便触类旁通,巧思妙用。教学就会是“活水潺流随处萧,东风花柳逐时新”的流畅与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先学生获得此种素养,以此厚实自身的人文底蕴。
必须指出的是,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出场方式”,它离不开“存在者”——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也离不开教师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品格。在“方式”的背后,支撑、引领方式的应是教育理念和价值思想。我们不妨把课堂看作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间必然有教师“真理”的置人。我以为,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真理”就是教师的教育主张。如果教学艺术是葱郁的枝叶,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树木深远的根系;如果教学艺术是清澈的溪水和跳动的浪花,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溪流的源头,喷涌不息,汩汩流淌。教育主张提供着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支撑着教学艺术的生长,引领着教学艺术的指向,增厚着教学艺术的底蕴。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教学艺术之花可能会失去光泽和芳香,甚至枯萎衰败。没有教师教育主张“置人”的课,必定会少深刻而显浅薄,少力度而显轻浮。
一位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被推荐为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人”。在其课堂上呈现出的一个又一个简短、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你享受美的艺术:让你享受到简单中的不简单,享受到平凡中的伟大的哲理之美;让你享受到纯朴、真实、珍贵的教师的爱和学生的情;让你享受到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命活力之涌动……而且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华应龙教育教学的“魅力”何在?华应龙教育教学的个性是什么?
他的数学教学有很个性化的亮点,即数学人文素材及东方文化的有意识而又自然的渗透。如教学分数、负数概念时,他善于给学生呈现数学概念的发展历史;又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他不仅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而且在“挑战自我”的环节中还给学生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在尝试中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家感到这题目很难,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时,华老师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能算吗?试试看!,,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此时此刻,华应龙就很自然地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理对学生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受用。他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得益于他自小培养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据他介绍,古代哲理方面的书他读了100余本。直到现在,他临睡前仍然坚持读1小时左右的书。他在试着执教新课程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新课时,他在备课中就此内容参阅了20多本书,对华应龙的读书真可以用“学富五车”和“学以致用”这两句成语来概括。正因为他好读书,所以他有了较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这也为他今天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理”和“文”的和谐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有没有人缘,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学生佩服、仿效,从中得益?教师的一项不易被人看中的但是又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人文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日益呼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