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16214900000016

第16章 公开课成功的秘诀(4)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积淀的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感情丰富,多才多艺。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

“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一句话,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使文化积淀成精神和人格。”在新课改背景下,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适应,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因为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人文校园,对学校、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极大的意义。

三、教师该如何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由以上事例可知,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

笔者认为,教师要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个人,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师超越个人和校园的局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当读书成为生活,我们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有一位教育专家谈到,我们的教师太缺乏底蕴,我们的教师培训注重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提高和教学策略的方法渗透,可再好的教学方法、再新的教育理念一经没有底蕴的教师演绎,就完全变了味。看来培训的领域还得往更宽更广的方向定位。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广大的教师们,要想上好公开课,那就请你记住吧,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智慧;读书,使人自信——只有读书,我们才可以在学生面前“胜似闲庭信步”!

健康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一、健康的心态

常常有人感到精力不足,适应能力下降,疲劳、乏力、头痛、头晕、腰背酸痛等,以为是生病了。可去医院检查,却发现没有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显然,这是人体受到内外因素的超负荷作用,产生心理失调与障碍所致。

心理因素同疾病与健康密不可分。知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认为不良的心态会影响身体的各部分的生理机能,从而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一切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中,危害最大的是恶劣的心理状态。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扩大,一些人一时难以适应,心情浮躁。心理压力愈来愈大,与其相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其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积极地调节心理平衡,经常保持健康心态,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同,心态则不同,也就必然会怀着这种心态对待生活、事业、爱情。

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的:心理态度主要指动能心素和复合心素所包括的诸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换句话说心态就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状态的一项。它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人的这种心理反应趋向不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都是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心理态度。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为什么拿破仑能够顶住压力而叱咤风云?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心中有光明之梦?这个秘密就是“健康心态”在起作用!

公开课的成功当然也需要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能提升自信,消除紧张,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才能和智慧。正所谓“轻装上阵”才能出“重彩”。要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谈话、活动氛围,必须要求教师要有轻松、亲切的教态,那么保持健康的心态也就尤为重要了。

事实上,有很多教师日常教学水平非常出色,业务能力出众,但是却闻公开课色变,一上讲台就束手束脚,缺乏应变能力,把学生主体变成了教案主体,反而发挥不出本身精湛的教学水平。如何消除上公开课的紧张心理,保持健康的心态呢?

(一)保有平常心

现如今,公开课给教师乃至教师所在的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过重的负担,这是因为大家没有充分认识公开课的意义。应怀揣一颗平常心,把公开课的目标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公开课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课力争上得自然平实,决不摆花架子,让所有听课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还应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的重要平台。

一位经常执教公开课的老教师曾经坦言:“公开课其实也就是教室里多了一些听课的人而已。”此言道出了公开课的真谛。上课者不是站在被审判的位置上,而观课者也不是评判这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法官,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围绕着“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而开展民主和谐的教学研究活动。再则,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本不必把公开课一定要定位为“示范性”、“引领性,,的,从而让执教者和评课者都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至忘记学情,一味地追求公开课的尽善尽美。

实际上,西方有一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名言能给我们实施课程改革以很大的启示,只要能有效地实现课改中的“三维目标”,我们不妨鼓励教师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选择,同时,大家对公开课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设定的目标不要过于追求完满。其实,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怎么可能有绝对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示范性”、“引领性”的“公开课”呢?

抱着这样的心态,开设公开课的教师就会放下包袱、心无旁骛,从容地解读教材、预设细节,在备课阶段的集体研讨中平静地接受来自同伴的教学建议,继而在课堂教学中上出自己的风格、上出自己的风采,而观课者、每一位评课的教师也才能以宽容的态度尊重执教者对教学方案选择的权利,才能评得轻松、评得民主、评得和谐——深深植根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土壤上的公开课只要还其应有和本来的面目,就能真正为我们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位参与者所欣然接受,就会由衷地受到执教者、观课者的欢迎,真正地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如此,公开课的真谛也就为我们大家所掌握和应用了。

(二)把困难当机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不一会儿,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

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竞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的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学着积极的面对问题,把困难当机会,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把困难当机会吧。失败者常把机会当困难,成功者常把困难当机会。

(三)正确对待得失

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安徽桐城老家来信,称府上为盖新宅与邻居为地界发生争执,相持不下,欲向老宰相求助。张英便写了一首诗让家人带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子弟读了张英诗后,胸襟豁然开朗,毅然将地退缩了三尺。张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其邻居也将地退后了三尺。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尺巷”。居里夫人曾对女儿说:“你们长大以后,要自己去谋业。我只给你们精神财富,把你们引向正确的生活道路,决不给你们留下金法郎”。古人尚且有宽阔的胸襟看待得失,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放轻姿态,正确对待得失。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看似完美的课也难免会有些小小的遗憾,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教研才更有意义,教学才更有魅力。即使是一堂失败的课,也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闪光点。一位老师在上《我和好书交朋友》一课时,组织学生展开“上网好还是读书好”的辩论,没想到学生辩着辩着就都觉得上网比看书要好,这位老师由于年轻缺乏经验,最后也难以收场,不了了之。教学目标的最终偏失是导致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研讨后我们建议该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个组,一个组到机房上网去看书,绝大多数学生不多久就会出现头昏眼花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搜不到他们想要看的书,个别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的诱惑边聊QQ边看书,根本静不下心来。另一组学生在教室安静地读书。20分钟后再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结果表明读书的比上网的多读了五页,并能更加详细地复述读了的内容。把辩论改成了切身体验,学生会真正地认识到还是读书的学习效果更好。该教师十分感激这次公开课,使她充分认识到了活动的实效性是品德课教学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虽然这节课失败了,但是该教师却得到了极大的收获和提高。相比较而言,得远远大于失。

(四)相信自己的潜力

亨利·大卫·梭罗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充满自信地朝着他的梦想前进,并且尽最大努力去过他想象中的生活,他会在不经意间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销售鞋子的公司派遣了两名员工到非洲某国去开拓市场。第一个人痛恨这项工作,他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去非洲,第二个人则信心百倍地将这项任务看作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会。他们到达那个国家以后,分别进行了鞋业市场调查,然后分别向总部报告了市场调查情况。那个不愿意去非洲的人写道:“这次白跑一趟,这个国家没有市场,因为这里根本没有人穿鞋。”而那个坚信自己能够大有作为的人则写道:“真是太好了!市场潜力无限,因为这里没有人有鞋穿。”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即看上去一无所有。正如一首小诗所说:“两个犯人透过铁窗向外看。一个人看到了泥浆,另一个人看到了星星。”

一个人一旦决定只去想那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能成为一个极端幸运的人。这将调动他的潜意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他不会再做那些影响自己取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导致他对自己的潜力产生怀疑的观念都会立即被拒绝。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查,然后为未来作了三个预言。第一个预言是:接下来的一年会比前一年的变化多;第二个预言是:接下来的一年里会比前一年的竞争激烈;第三个预言是:接下来的一年里会比前一年的机会多。事实证明,在以后的每一年里,这些预言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三个预言的结论包含在注解中,它断言,那些不能适应快节奏变化、不能快速对激烈竞争做出反应、不能有效利用新出现的机会的人两年之内会失去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人的局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存在于人们对自己片面的认识中。这些所谓的局限性会影响人发挥自己的潜力,阻止人们取得本该取得的更大成功。

(五)从容应对压力

压力的来源非常得多,生活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等,处理不当,便会给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工作中有很多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升迁的压力、工作任务完成与否的压力、甚至有的还要担心老板能不能按时发工资等的压力。不管是何种压力,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对待,便不会影响到个体的健康。

工作压力在初时可能并不能感觉到,很少有排山倒海的压力迎面扑来,都是在慢慢的工作过程中一步步积累下来的,偶尔的肩膀酸、头痛、偏头痛、失眠等,其实就是在提醒个体需要舒解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