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16214900000019

第19章 公开课成功的秘诀(7)

像这样的对话,就纯属废话。因为老师的提问没有任何技术性也没有意义,而学生的回答则完全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完全是应声虫的感觉。老师的语言不能太烦琐,因为容易把学生弄糊涂,不知道老师到底想干什么。老师的语言更不能太深奥,聪明的老师不会跟孩子讲抽象的定义,他会用孩子能理解的话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你看,于永正老师在教孩子理解“流利”一词时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在哪句话里,读一读,看说的是什么?

生:“那个孩子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的点头。”

师:这里“流利”是指书读得很熟练,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背)

师:谁来说说他背得怎么样?要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同学背诵《锄禾》这首诗,背得很不“流利”。

师:学过一年了,一时紧张没背好,是正常的,现在他想起来了,再请他背一次吧!(生再背,背得很好)师:谁再说说这次他背得怎么样?

生:这次××同学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谁用赞扬的语气说一说?

生:××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啊?

师:请同学们看我在做什么,用“流利”说一句话!(拿出钢笔,做出写字的样子,笔不下水了,甩甩再写)生:于老师写字,钢笔不下水了,写字很不流利。师:我换一支。(换一支,流利地写出“高山流水”四个草书)生:老师换了一支笔,写字很流利。

“流利”一词比较抽象,但是老师创设了些情景,用孩子生活里常说的话,就把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顺利地解决了。

(3)幽默生动,启发思维,富有哲理。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喜欢会心的一笑。那些有幽默感的老师能够让学生们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所以,幽默是一种魅力,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一位头发谢顶的老师到别的学校去上公开课,他一出现在教室,下面就产生了一阵骚动。几个学生夸张地用手遮住了眼睛,还有人轻轻地说:“真亮啊。”

教师走上讲台,先朝着大家宽容地笑了一笑,然后以轻松的口吻说:“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我想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真的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老师!这一点大家上课时一定会体会到。”

聪明的学生马上理解了老师这番话的含义,大家用会心、和善的微笑接纳了这位老师,并产生了对这位老师的一份好感。

幽默虽然有效,但是,要把握好分寸,要避免庸俗和讽刺。

老师的语言还应富有哲理,能启发思维。一节体育课上,一个学生把老师设计的游戏进行了改编,变得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这时老师表扬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请大家判断对错,结果正确的同学并不多,于是老师说“看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能让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4)语调抑扬顿挫,富于变换,善用沉默。没有表情的语言是干瘪的,让人听了味同嚼蜡。在很多成功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不难发现老师总是很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紧紧抓住学生。根据情景和内容的需要,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期望、赞扬、感动、快乐、悲伤、严肃、活泼等等。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沉默的力量(这是很多老师都容易忽视的),正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特别有趣的是,很多时候公开课上由于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很吸引学生,有时会让学生有点“情不自禁”,这时教师的沉默能起到一种提醒、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三)合理使用体态的交流

体态主要指老师的身体语言和表情。有时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举手,一抬足,都是和学生的交流。学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许多语言以外的讯息。老师的表情应该是轻松自然真实的,有时甚至可以是夸张的。

著名音乐教师刘德昌在教《小鸡的歌》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很有趣。

师:一只小鸡玩着玩着跑远了,离开了群体。突然,谁来了?(教师用钢琴演奏一连串低音)。

生:狼、狮子、老虎……

教师跳上琴凳,张开双臂,模仿老鹰凶恶的样子。“远处飞来了谁?”生顿悟。

老师在孩子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的时候,没有一言堂的给一个答案,而是用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心领神会。

同样是这节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小鸡们醒来的各种动作,还和学生们一起饶有兴致地表演小鸡在草地上觅虫的情景。当一位学生表演打滚的动作没有着地时,老师亲自教学生打滚,身上还沾了许多灰尘。当时,台上台下的人都看呆了,要知道这是何等举动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动作,孩子完全被老师吸引了,愉快地跟着老师学习音乐。

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不代表过分的做作。老师应该把握好这个尺度。

(四)掌握应变的艺术

这一点最能体现老师是否具有智慧。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内容不同,课堂中有时出现的意外状况是很叫人尴尬的。比如学生走神不发言,或者发言离题千里,又或者有的孩子故意调皮,有时也可能是老师自己出了错。这样的情况下都需要老师具有应变的艺术。

这时有经验、富有智慧的老师会这样做:(1)及时发现;(2)从容不迫,冷静镇定;(3)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及时发现能够让你把事态控制在最小的损害范围内,也能最快最容易的解决。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等到情况变严重了,再来挽救,难度就增加了。从容不迫,冷静镇定能帮你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合适的办法,避免尴尬。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则有可能让坏事变好事。

有一个数学老师在板书时把34写成了3.4,自己没发现,结果下面的孩子就开始窃窃私语,老师在学生的指指点点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不慌不忙地拿起黑板擦把错误擦掉,一边改一边说,“这个小数点怎么跑这里来了,好好一个34被它弄成了个不三(3)不四(4)的数了。”学生全给逗乐了。

有一次音乐课上,一个很调皮的学生,故意把声音唱得很奇怪,同学们全忍不住偷偷的笑,现场有那么人听课,这个老师尝试着去提醒和纠正,但是没有用。那个孩子反而更起劲了。这时老师对大家说“我们要感谢这个同学,他正在很努力地给大家示范,提醒大家怎样唱是错的。下面我们请他和我们一起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而这个孩子也很不好意思地改正了。

在成功的处理完“偶发事件”后,老师要及时地调整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保证彼此的沟通渠道的畅通。

(五)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的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往往在课堂时候,老师评价性语言相当贫乏,诸如“你真行”、“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对”、“嗯”此类,这样空洞的语言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感染力。各种不同内容的表扬短句会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找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闪光点,树立起自信心。

吴正宪老师教学《求平均数》一课片段如下。

课堂上,学生自主组队、为自己的球队自主命名(胜利队、PAAM队),举行现场拍篮球比赛。比赛结果,胜利队4人27个,PAAM队3人22个。

师:看来,是胜利队胜利了?

PAAM队学生:这不公平呀?

师:为什么?

生: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只看拍的个数不能反映出每个球队的整体水平?

师:那有没有办法测出每个队的整体水平呢?

生:可以算一算各个队平均每个人能拍几个球?

师:用计算器算算。

生报结果:27÷4=6.75(个),22÷3=7.3(个)师:现在能准确地看出哪个队胜利吗?

生:当然了。

师:很好,再请刚才这位同学说说你怎么想的?求出的这个数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先用除法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个人拍球的个数,这个数我觉得可以叫“平均数”。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史媛媛。

师:很不错,你发现的这个办法,就叫“史媛媛法”好吗?老师现在真的很高兴,因为“史媛媛法诞生了”!

吴老师高度赞赏的评价极大地增强了史媛媛同学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自信心进行评价:“你敢在大人的‘经验’上打个问号,了不起!”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他的能力、内容进行评价:“你的想法不错,别着急,慢慢说,你一定能说好的。”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评价:“瞧,他多会听讲,多会思考呀”……(六)教学沟通三忌

1.忌牵着学生跟着教案走

为准备一节公开课,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精心设计教案,可学生在课堂有时不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呢?是让学生坐下,继续照教学设计进行,还是灵机一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如照设计进行,教师虽然会教学顺利,但课堂没有灵气。对学生来说,不光束缚他们的思维,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来说,有经验的老师不会回避学生,也不会不理会学生,而是马上纠正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你吃透了教材,能站在教材之上统领全局。

2.忌不尊重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尊重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善意捕捉学生的想法,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正面评价学生的决定。不仅如此,生生之间也应互相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教师上公开课《陶罐和铁罐》,课上让学生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语言,读后让生评,有位学生说:“陶罐读得一点不好……”另一位学生站起来也说:“陶罐读得太不好了……”听完,这位教师说:“大家能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只‘陶罐’?然后给他点建议。”接下来发言的学生说:“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也有一定的感情,就是……”后来发言的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时,特别注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言谈间既中肯又平和,这无疑增进了师生情和生生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中学习。

3.忌面无表情

俗话说:“诚于衷而形于外”,“喜怒形于色”。不同的表情会给学生以不同的影响。如果板着一副面孔,用冷冰冰的表情上课,换来的只是学生的恐惧、学生的疏远。而微笑可以消除紧张感,老师把微笑带给学生,学生就会变得有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就会活跃。

有两位老师上综合实践比赛课,一位教师一进课堂一脸甜甜的笑容,连眼睛都会说话,她让学生摸一摸她手中袋子里的东西是什么,课堂上学生很是活跃,愿意听,愿意看。这样的老师既亲切又开朗,很富于感染力。而另一位老师所选内容虽让学生有话可说,设计也不错,可是语言缺乏感染力,脸上的笑容很勉强(可能与个性有关),所以课堂上感到学习气氛很呆板,学生面对听课老师很紧张,推一下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