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教学,主要内容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通过教师演奏、演唱,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本节课的“双基”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板书课题)。
②直观教法:上课时以键盘为教具,启发学生观察、感知、记忆、理解所要学的“双基”内容。
③直接导入法:点明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或以旧知识、技能引出新知识、技能。
(2)新授课
①在导入的基础上,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聆听与“双基”有关的音乐。
②以讲解法,准确地表达乐理、技能的概念内涵,使学生心中明白并记忆(讲解)。
③演示“双基”所涉及的音乐表象,并让学生以听、唱、奏、创等活动参与音乐实践,将“双基”转化为能力(演示)。
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不断通过音乐实践消化(记忆)。
⑤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使“双基”得以巩固(讨论)。
(3)复习应用
①将所认知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艺术实践,即演唱、演奏等,使所学的“双基”得以深化理解。
②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听觉、视觉、动觉的多感官的配合,使“双基”于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第三种:器乐教学课堂结构
器乐教学主要以竖笛、口琴教学为主。课堂器乐教学的两种形式:一是演奏方法的教学;二是为音乐课所用,即为歌曲教学、欣赏教学、“双基”教学所兼顾。
本课型重点以基本演奏方法教学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①踏着歌曲或乐曲进教室,端坐入神,准备好学具(竖笛或口琴)。
②教师检查教具准备情况。提出本节学习任务。
(2)导入新课
①出示器乐挂图,让学生直觉认知器乐形状,介绍其结构等。
②教师有表情的范奏,激发学生兴趣。
(3)新授课
①掌握基本要领,养成正确习惯。
②加强示范和欣赏教学。
③加强技巧性练习,提高学生演奏兴趣。
④抓住骨干,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器乐训练应使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吹奏能为音乐课和音乐活动服务。
(4)复习巩固
①演奏音阶,看乐谱练奏。
②练习各种技巧性吹奏,提高器乐表现力。
③与教师范奏、录音相对比,找差距,自我提高,组织小型演奏会。
④留课外复习作业
4.第四种:视唱练耳教学的方法
(1)培养儿童的音高概念。培养儿童正确的音高概念,不可能通过孤立地练习一个单音获得。而是通过音与音的关系,即通过横的练习(即先后出现的旋律音程)和纵的练习(即同时出现的和声音程)才能在听觉上形成正确的音程概念。
(2)培养儿童正确的时值概念。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反映着音乐的时间性。因此,只有准确地表达每个音符、节奏型等的时值,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正确的音乐时值概念是提高识谱能力的前提。
节奏、节拍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以活力。节奏、节拍在音乐中对于塑造音乐形象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3)通过视唱教学培养乐感。在视唱教学中,除了要求唱准乐音的音高时值外,还应注意旋律进行的方向,音乐的速度、力度等表现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演唱多种不同情绪、体裁和风格的视唱练习,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独立视唱能力,还要促进其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4)在练耳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听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运用各种乐器在它们所具有的高、中、低三个不同音区上演奏同一段音乐,让儿童听辨三个音区的各自音色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游戏等来巩固和检查上述教学要求。例如教师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儿童将双手向上作表演;在中音区演奏时,儿童将双手向前在胸前作表演;在低音区演奏时,儿童则双手下垂作表演。这种游戏也可以结合欣赏教学进行。
(十)综合实践活动课
1.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聘请指导入员、亲身实践、实验、调研等)、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结果表达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成果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将实践探究的结果呈现出来,全班交流,相互介绍经验。
4.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十一)品德与生活
1.图画型课文
(1)导入。图画型课文的课堂导入一般应开宗明义,即要首先阐释课题,因为此类课文以低年级多见,学生很难“望图生义”。还可采用新奇的教具、提问式的谈话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一般是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细细“读”图,使学生知道图上画了些什么,特别要知道图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等。使学生充分感知画面,获得对图画的整体印象。
(3)导图。运用情境,比如放大的课文插图和图画、灯片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自觉地进入画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是非判断和道德行为导向。
(4)析图。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对图画中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挖掘课文的深刻内蕴,使画面充实起来,让学生多弄懂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对课文中人物的道德行为展开。
(5)议图。是对课堂知识的实际运用,一般不要就图论图,而要力求走出画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道德认识。
(6)演图。在图画中,有正面,也有反面,演图一般以正面的为宜,以防学生模仿不良的行为。这种表演能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即使演得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无须课前预演。
(7)总结。总结课文观点,按照课文提出的道德要求,指导学生道德行为。
2.故事型课文
(1)导入新课。一般不要直接接触课题,可用故事导入,辅以渲染气氛,效果更好。
(2)展示形象。可以通过课文展示形象,也可以通过语言展示形象,还可通过表演展示形象。有条件的最好采用电化手段,将形象搬上屏幕,能获得更为直观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3)分析形象。先抓故事的主线,复述基本情节。再思考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初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思考他们有什么思想品质,并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4)传知明理。揭示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接触课题,使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明理。
(5)延伸扩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教育学生,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6)练习巩固。布置几道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教学效果。
(7)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情况,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地方,说明改正的理由。
(8)总结导行。总结强化课文观点,指导道德行为,防止学生“买椟还珠”。
3.事例型课文
(1)导入新课。多以揭题导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使学生对课题了然于心,便于下一步“摆事实,讲道理”。
(2)列举事例。是说明道理的主要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还要从其他地方搜集有关资料。当然列举事例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选择典型,最好有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如附以图片、数据等,则更能收到直观教学之效。有些也可以用故事启发。
(3)揭示道理。把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反复有关句段,牢记这个结论。
(4)延伸扩展。针对实际,列举学生熟知的事例加强说服力。
(5)练习巩固。除常规练习之外,可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以活跃课堂气氛。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或讨论情况,收集反馈信息,纠错补漏。
(7)总结观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指导行为。
4.论说型课文
(1)导入激趣。论说型课文最忌生硬说教。在导入新课时,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的手段有:问题导入式、插图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等。
(2)提出论点(问题)。此类课文多见于高年级,有的开篇提出论点,有的则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教学都应围绕这个核心。
(3)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过程,要求以理服人。应分析、运用其中的材料作论据,通过推理判断等,使论点成立。其中很多课文仍然是以故事或事例为主的,要注意思维过程的前后呼应和连贯,而不能仅仅只对材料作些表面的简单的分析,注意发挥榜样激励、名言启迪、典型示范等作用,使教学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又做到生动活泼,情理交融。
(4)得出结论。通过上述论证,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懂得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深刻而明朗。
(5)练习巩固。对课后的练习题组织讨论或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对道德观点起强化和巩固的作用;或是先要求学生读材料,再提出有关问题,对教学起延伸作用。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情况,纠正错误。考察学生中还有哪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加以疏通引导。
(7)总结导行。总结教学过程(论证过程),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上述结构模式只是一个大致的脉络,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拘泥于此。
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框架都不能代替的创造。
(十二)科学课
1.研讨课
研讨课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所用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这种课型的结构是:组织教学—教师提出研讨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进行总结。
2.发现课
发现课也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所用教学方法是发现法。“中国化”的发现课,其结构是:组织教学—教师提出所要发现的问题—学生独立探索一教师总结。
3.程序课
程序课即“中国化”的综合程序课,也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采用综合程序法。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布置程序作业—讨论程序作业—教师进行串连讲解。
4.引导课
引导课也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采用引导法。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教师提出引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教师验证—教师总结。
(十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1.暖心
暖心活动是指帮助学生进入活动主题和活动情境的各种准备活动(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方式有:游戏暖心、音乐暖心、故事暖心、环境暖心。
2.自我探索
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并挖掘存乎于自身的各种资源,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互动等方式作较为深入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适度的自我开放中,通过自我审视、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进自我成长。其主要方式有:自主答问探索、画图探索、续写故事探索、师生答问探索、讨论式探索。
3.体验领悟
体验领悟是学生从感情层面对自我探索结果的内化过程,是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特点的关键,也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核心要求。其主要方式有:答问式体验领悟、思辩式体验领悟、情境式体验领悟、游戏式体验领悟。
4.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在学生提高认识、产生情感的基础上,运用领悟成果,促成行为改善的过程。其主要方式有:问题解决、角色扮演、动作演练。
5.延伸
引导学生将课内的体验领悟延伸至课外,促成学生行为改善。
公开课的意义
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来看,公开课较好地体现了两者的结合。首先,公开课是教学理论的一个活的案例或标本,它本身就是一种情境性的教学理论,教学理论通过公开课得以体现,而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一般也都会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其次,公开课是教学变革的先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的创举、新的尝试,是一种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总之,公开课推进了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所以它较常态课具有了更高的研究价值,不少新的教学法就是通过公开课得以传播的。正因为如此,公开课具有一定的可学之处,可取之处,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不少一线教师对公开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公开课趋之若鹜,并积极争取上公开课,也是这个道理。同时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所重视。下文是某地一份关于公开课的文件。
关于中小学(幼)县级公开课制度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各中小学(幼):
多年来,我县中小学(幼)的教研工作在广大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和支持下,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积极承担了县级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和专题讲座等任务,为我县各校的课堂教学研究、教研专业成长和新课程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的创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县级公开课的水平,充分发挥县级公开课的研究和示范作用,为学校教师更好地创设教学研究和成果展示的机会,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加快优秀骨干教师的成长,现对县级公开课提出如下的改进意见。
1.发挥公开课的示范作用。公开课是学校教师经过个人或备课组集体研究,并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水平、研究成果和提供研究课题的活动,公开课既是学科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送教下校、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有效方式。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要明确研究目标,精心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充分体现教学示范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和鼓励教研组、备课组和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的研究。
2.实行公开课申报确定制度。从2005年起,县教研室在每学期初制定并下发的教研活动计划的同时,各学科公布本学期教研活动中的各类公开课(专题讲座)的课题目标、开课时间、研究主题等要求,各校教师根据要求先行开展有关研究,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研究,提出承担公开课(专题讲座)的申请,经学校教务处审核同意后,由学校向县教研室相应学科组推荐申报。
县教研室各学科组根据申报教师的开课计划等情况,组织学科大组人员评议确定各次开课教师名单,并通知教师及所在学校。
3公开课组织工作。县级公开课由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组织安排,各学校教务处要安排好有关教师认真参加公开课的观摩研讨活动,承办学校要做好活动的有关准备工作。
4完善公开课的管理。县级公开课活动是由县教科研部门统一计划和下发通知、组织全县各校相应学科教师参加的观摩研讨活动,对优秀公开课要做好点评研讨、课堂实录拍摄、教案整理等工作,公开课证书由教研室统一签发。
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公开课的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