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16214900000008

第8章 上公开课的基本程序(2)

接下来就是对重点句子的反复诵读、体会、带着情感的表演,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自然熟读成诵,提升认识。在教师精心准备,成功设计的情境中,学生读的摇头晃脑,辩得理直气壮,积累得兴趣盎然——这里就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故事”的知识技能目标与“抓住关键词理解等方法理解文意后,在联系用白话文讲述的基础上,将现代文表达观点的朗读方法迁移到古文的朗读之中”的过程方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积累。

最后以“你觉得孔子的这个态度对吗”展开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置疑的精神;认识到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无止境的道理。”

每个教学步骤都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不枝不蔓,简洁清晰。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效的。

《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中,在创设辩斗情境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我来做第一个小孩,谁来做第二个小孩?我们来辩论一番,好吗?大家认为谁的说法比较能说服别人,为什么?怎么说才能有说服力呢?(讨论交流2~3人)带着体会到的方法练读练演。

1.谁还愿意来试试(学生自荐两人辩斗)。

2.一小组试试(选择台下表演时最积极的两个小组之间辩斗)。

3.大组试试(全班参与的大组辩斗)。

4.要求同学们更换观点,然后根据改变的观点重新进行辩斗。请大家先准备一下,注意要说正确,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由两人的少数“张”——示范引路,其他人的“弛”——观摩学习;到部分学生的“张”——小组之间的辩论;再到全班的“张”——大组辩斗,课堂气氛愈来愈热烈活跃,将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的参与越多,他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积极性也就越高,在这个方面多思考、多设计,是值得的。

四、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取舍、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这种预设往往导致在课堂中的生成将是东打一记,西敲一锤,教学活动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向心性,学生无所适从,晕头转向,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繁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挤掉了学生的读、学生的思、学生的议、学生的练,失落了课堂的主体。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运行轨迹就具有不确定性。在预设教学主线时应提供能顺学而导的可能,唱好“三步曲”。

第一步是“提炼”,教师须从教材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

第二步是“串联”,如何将若干个最本质的教学信息串联起来,应有一条银线。这根银线是什么?可以是教材的内在肌理,也可以是教者的教学创意,更可以是师生课堂互动的理想预设。

第三步是“重组”,越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信息,就越具有灵动可变性。每一条预设的教学主线打上的始终应是一个“活结”,在课堂生成时,能视学生的思维及时地进行分解,重组主线。

我们能借用其他老师们设计的环节,但是万万不可不问班级实际,不管自己教学目标而盲目“借用”。例如网上有王崧舟老师精彩的《一夜的工作》的教学设计与实录,于是,许多节《一夜的工作》教学公开课的环节都是大同小异,索然无味。但是有一位老师就不一样,她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人手,抓住“一句一句地审阅”与“一句句审阅”进行比较,感受出了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通过资料的补充,使同学们看到长达十几页的那份报告的投影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法、描绘意境法、变换角色法;讲授法、讲演法、谈话法;图像直观法、语言直观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再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不仅每个教学环节的使用方法需要设计,而且用到什么程度,都是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来决定。常常有老师们因为舍不得某个环节“精彩”的设计而偏离“主旋律”,导致教学失误。

《晏子使楚》中晏子与楚王第一次交锋的故事,某老师课前进行了两种设计。

A设计:

(1)自由读读晏子的话。

(2)晏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渲染当时情况之“难”:按照楚王的逻辑,他如果钻了,会如何?不钻,又会如何?齐王让晏子出使楚国,是因为受到相邻晋国的威胁,要求得楚国的帮助,晏子此行既要取得楚国支持,又不能让他们看不起啊!这可如何是好?再读读晏子的应答。

(3)读读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这样回答妙在何处?

老师用“太极动作”提示——晏子按照楚王的逻辑先暂时承认、转化问题、将问题抛还。理解晏子语言的艺术。

晏子说话时是什么神态动作?你看出什么?

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晏子不这样说,而是“生气的说”“大吼道”……会是怎样的结果(丧失国家颜面、个人风度、得罪楚王)?再读晏子的话,从中体会到什么?

(4)晏子的这番话给楚王听到,他会怎样想?齐读“只好大开城门”。用晏子的语气读这句话,再用楚王的语气读这句话。体会到晏子的胜利与楚王的失败。

B设计:

请你把这件事中楚王和晏子的对话读一读,同学们认真听听,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怎样应对的?

楚王怎么侮辱晏子的?——为什么说这是侮辱呢?——楚王在侮辱晏子什么?说一说读一读。

楚王后来为什么只好大开城门呢?(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抓住人物的神态与语言交流感受,读出感情。)晏子这样说、这样做既不得罪楚王,又化解了难堪。让我们一起再去品味这精妙的语言吧!

很明显,在A的设计中,是独立地将这个故事当做了训练的重点,太极的动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晏子思维的方式,的确很新颖。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着重为了体会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与爱国情怀,如果仅仅突出了他的言语机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就无法完成教学内容与目标。B设计貌似简洁,也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突出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其他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抓住神态动作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相对简单的故事则给了他们自己学习的机会,同时紧紧抓住了全文的重点问题“楚王怎么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显得简洁明了,学习效果更好。

可见,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考虑的,绝不是形式的花哨、新颖。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时时注意的问题。

此外,一个勇于探索的教师,不仅要遵循一定教学设计规律进行教学,更应该乐于创造,建立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公开课具有个人独特的魅力。这样,就能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展现自己精湛的教艺。

五、预设生成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初步设想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所谓“生成”,就是“形成”、“达成”。在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中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着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生成资源的情境

如何创设出生成资源的情境呢?以语文课为例。

1.读,在读中想象情境

例如鄂教版四年级语文《槐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打着漩涡……都浸在槐花的香海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村头”“村尾”你会闻到槐花怎样的香气?在那棵大槐树下会怎样?走进农家小院、炕头,又会怎样?……在读书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打开,更细致更丰富,不仅深入地理解了书面语言,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想象语言、逻辑语言、创造语言。

2.抓住教材中的矛盾点激发生成

3.用对比的方法,有意识地歧义,在比较中产生矛盾,进发思维的火花(二)让“生成”变得精彩

1.诗意地面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主观的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探究问题,使得他们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潜能得到了开放,天性得到了尊重,发展就犹如鲜花怒放。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当他讲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竞吹了一声口哨。顿时,全班同学屏息静气,紧盯着老师,准备挨训了。但是这位老师冷静一想,竟坦然一笑,说:“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学起黄鹂叫了,这是因为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诗人写得多美!那么大家想想,听到这悦耳的黄鹂叫声,诗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像呢?”于是,全班同学又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认真思考起来。

教师巧妙地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节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呵护了孩子的灵性。

2.幽默地面对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而教学幽默是指教师运用巧妙的、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唤醒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它能激活课堂气氛,开启学生心智,和谐师生关系,调控课堂纪律,健全学生个性。教学幽默的设计方法也有很多,如:借题发挥、行为归谬、巧移成趣、自我调侃等。于永正老师在教学通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一位小朋友在杂草被喷雾剂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之后,朗读“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借助情境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着化学除草剂是伪劣假冒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说完还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真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了。

3.智慧地面对

面对学生在学习时候的许多片面的理解,教师如果能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明白建构需要整统,生长需要生成,通过引导将生成的新问题、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整统起来,构建起新的文化心理。这样的生成怎么可能不精彩呢?一位教师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突然提到“猿声这么难听,与周围的景色不协调,不该写”,有的学生反驳“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太愉快了,猿声虽然难听但是他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该教师就此生成出了一场讨论“这首诗到底该不该写猿声?”然后统整学生的看法,指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在现实中既可以选择和谐的内容来写,也可以从不和谐中谋求和谐。这样的生成,是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经验的多么宝贵的机会啊!

当然,“方法变化多端,全在曲尽其妙,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动用之妙,存乎一心。若无临变机智之巧,则百法无一用,有法则成累赘,不如无法。如有七窍玲珑之智,则无法也能生法,即所谓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三)如何评价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就注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评价,而是融合教学者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于一身的教学智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学习活动的内容之一,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是通过判断、反诘、推论、延伸等评价特有的方式,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明辨是非,反思经验,深刻认识。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的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这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生命的过程性生长;全体生命的发展;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生命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生命的个性化发展;生命的主体性发展……由此带来的教学评价的根本指向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新理念的确立带来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要注重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对评价对象的状况、特征进行描述与解释,或对发展状态进行展示。

1.语言激励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教师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自内心的赞赏往往伴随着神态、身体语言的展现,学生也能从这样的表扬中获得激励的感受,绝对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

2.评说思维

课堂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们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一个“好’’字了结。因为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过程而非结果,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的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评价得到的是思维的快乐;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收获的只是短暂的虚荣和满足。

3.关注发展

教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的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

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与预设,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而且还能帮助教师考虑比较恰当的教学评价语言。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好的评价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

六、试教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现在有很多老师认为,教学有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某种竞赛,学校由校长、主任组成“导演组”,一节课反复试教,多次修改,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演员。一个演员他的任务只要把“台词”记住,到时候上台表演。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试教主要是帮助完善教学设计。

(一)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与构想教与学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1.教学设计的目标和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