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
16322700000016

第16章 大荒北经(4)

此处犬戎国即上文白犬后裔犬戎,又称狗国。《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流黄、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国在其东。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据此,犬戎国约在今日我国北方的阴山山脉一带。

颛顼驩头苗民章山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郭璞认为此处苗民即《海外南经》的三苗国。袁珂注:“驩头国亦《海外南经》,即丹朱国也。此云‘驩头生苗民’者,盖丹朱与苗民神话异传,明此两族关系密切也。”并认为苗民厘姓亦黄帝之裔也。

此处苗民“食肉”,疑当作“食鱼”,因《海外南经》称其“捕鱼”。

《世本帝系篇》:“尧娶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该部落生活在秦岭以南的丹水一带,与三苗(又称有苗、南蛮)关系密切后来,因丹朱和三苗反对帝尧传位于舜,被流放到南方,其后裔即驩头民但是,此处经文却称“颛顼生驩头”,而且驩头居住在“西北海外,黑水北”,或可表明该部落曾经从北方远距离迁徙到丹水地区,后又再次迁徙更偏远的南方。《竹书纪年》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太平御览》卷63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这是因为丹水乃南北交通要道,历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胜者王侯败者贼,丹朱、三苗也被丑化了。《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

丹朱城相传在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南百三十里的丹水畔,民间故事称丹朱来到丹水后,改邪归正,为当地人做了许多好事,后在与发洪水的恶龙斗争中不幸遇难,民众将其葬在山岗,墓如罗圈椅子,坐北朝南。又说丹朱墓名单珠固堆,在今范县濮城黄河北岸的一个地势高的村子里。丹朱本名叫麻,因瞎了一目,故名单珠。单珠欲害其父尧夺取帝位,就建了一个宫殿,想骗帝尧进去,帝尧识破其阴谋,让单珠先进去,然后立即关上大门,命人运土将宫殿埋住,这里就成了单珠墓。

衡石山九阴山泂野山牛黎国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泂野山或作灰野山,泂意为远。若有顺从、选择之意,又为海神之名《庄子秋水篇》记有河伯至北海与海神若的对话。此处若木,郝懿行认指西方日入之所的神树,《离骚》:“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若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日,其华照下地。”郝懿行并指出,《文选月赋》注引此经若木下有“之所入处”五字,《水经若水注》引此经有“生昆仑山西附西极”八字郭璞注此经有“其华光赤下照地”等字,疑是经文误入注文。

牛黎国即《海外北经》的柔利国,“无骨”即柔术表演。儋耳即《海北经》的聂耳,此经称牛黎国人为儋耳之子,或可表明“儋耳”亦有杂技演的性质。

章尾山烛龙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大荒北经》多处提及西北方的赤水,它在当时应是著名地理景观和标志,可能因发源或流经富含赤铁矿的地区而成赤色,今黄河上游有红山峡,包钢以北有白云鄂博铁矿,祁连山脉有镜铁山,天山亦有铁矿,而中国境外也会有红色的河流。

烛龙即《海外北经》钟山之神烛阴,其形貌或源自北极光,以风雨为食,具有开天辟地之神力。郭璞认为直目即纵目,袁珂认为正乘指烛龙“目合缝处直也”。所谓“是烛九阴”,郭璞注:“照九阴之幽阴(隐)也。”其实,此处“九阴”或可指上文的九阴山。《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高诱注:“委羽,北方山名。”近年我国发现多处5000年前至8000年前的蚌石摆塑龙、虎等艺术图案,其中阜新县查海聚落遗址中心处有一长约20米、宽约2米由红褐色石块摆、堆塑成的巨龙图案,昂首张口,身呈腾飞之势,距今八千年。烛龙或即此也。

附录山海经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描绘出华夏大地历史上最绚丽的场景,嫦娥奔月实际上是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山海经》的生命树、不死树变成了摇钱树、圣诞树,帝禹时期的考察队乘风破浪登上济州岛,有缺口的环状不周山在哪里?屈原、秦始皇为什么爱读《山海经》?大禹治水、考察国土资源的遗迹在哪里?

本书附录文章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开拓眼界,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山海经》和中国神话传说记录的远古人类文明与文化信息。

千古奇书万世宝典

——《山海经》的来龙去脉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九州大地社会激荡、思想迸发、文化沉浮,其壮丽诡秘之场景在华夏文明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饶有趣味而又难解之谜。其中有三大千古文化之谜,它们分别是:无价文化之宝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大思想家《道德经》作者老子辞周退隐之谜,世界奇书《山海经》作者或编辑者之谜。种种迹象表明,这三大文化之谜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让我们从《山海经》谈起吧!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远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自古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洪水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山林环境大臣。近代多数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其成书年代或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谓在秦汉之际,亦有相信其资料源于帝禹时代者。至于《山海经》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或谓楚人,或谓中原人,或谓“海外人士”。其中“中原人士”之说又有两种观点,一说为周人,一说为齐人;而“海外人士”则涉及古印度人和巴比伦人,等等。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和山海经》一文中说:“《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成的一部古书,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一书中称:“《五藏经》大概是东周之书,理由是:综观《五藏山经》记载,是以洛阳为中心其言泾渭诸水流域即雍州东部诸山,及汾水南即冀州南部诸山,较为详密洛阳附近诸山最详,东方南方东南方已甚略,北方最略。”客观地说,《海经中山经》详尽记述了楚地山川及楚民神话、习俗,表明作者对楚地着真切的了解;与此同时,《山海经西山经》则详尽描述了周地山川及里的神话、习俗,表明作者对周地亦有着真实的了解。此外,由于《山经》的篇目名称和结构内容,与齐国学者邹衍的大九州、小九州学术思想其《终始》、《大圣》等著作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因此亦有学者认为《山经》成书与邹衍学派关系密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周时期,周与楚实为并存的王朝。在东周列国中除了周人称王之外,唯有楚王问鼎并自称为王。事实上,楚与周(包括中各诸侯国)长期相互为敌,双方时有征伐,所以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可能有学术大家可以兼通周地、楚地风情的。但是却有一个例外,这就王子朝一行及其后裔。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位问题上发生内战,王子朝(庶长子)占据王城(洛阳)数年,王子丐(次子,被立为周敬王)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王子丐复位(此举得到中原各诸侯国的响应),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应还有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入《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中。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案馆的官吏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子亦非常可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它们应当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这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图书馆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的神圣职责。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如果不是表明他相信楚国将代周而兴,那么就表示他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拥有王室档案乃是拥有王权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在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年之间,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和学者仍然恪守职责,这在客观上等于站到了王子朝一派。因此,当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时,这些官吏和学者无论愿意不愿意都只能同行。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也就是说,王子朝很可能并没有把周室典籍送交给楚国君臣,而是将它们妥善地保留在自己手中。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失踪了,而且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它们的踪影(或许有部分典籍出土或外传,但人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周王室图书馆之典籍)。由于王子朝是有准备地带走周室典籍,而且他始终怀着复位的期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今天有理由相信正是王子朝将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了。

为此,笔者在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假设有如下情节:王子朝在携典籍奔楚的途中,接受老子的劝告,对外伪称不慎失火将典籍烧毁以绝人念,暗地里则化装成商旅将周室典籍秘藏在墨山和丹崖山的山洞中(在今河南西峡县境内)。不过,《皇览》记有王子朝之墓在南阳西鄂,当地晁姓氏人自称乃王子朝的后裔。此外,今日河南镇平县与内乡县之间有地名为晁陂,或者亦因住有王子朝后裔而得名。因此,王子朝秘藏周室典籍的地方也可能在上述地区。

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05年,但未言及事由和地点。笔者推测此事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与此同时,老子可能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辞职隐居直至终老。事实上,周敬王在位长达44年(死于公元前476年),在此期间,老子是不可能再回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任职的。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若是《庄子》所言不虚,似可表明敬王由于未能从王子朝手中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建周王室图书馆。《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故而拒绝了孔的请求。应当承认,老子经历周王室内乱后,其观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老子之所以拒绝充当引荐人乃另有苦衷——其实他已经失去了这种格,而且也不便公开活动(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道德经》,就此隐去)。

笔者这里之所以介绍王子朝一行及老子行踪,一是周室典籍失踪之应当引起我国历史文化界的足够重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千五百来,始终没有一位学者认真提出这个问题),二是《山海经》的成书与上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995年,笔者在与画家孙晓琴女士合著《新绘神异图山海经》(已由昆仑出版社亦即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期间,开始明意识到《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包括编辑翻译改写者),很可能正是追随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学者或其后裔。理由如下:一、从《山海经》的篇章结构来看,具有某种总体框架,当有一个写纲领或编辑方针,并有一个彼此关系密切的写作班子。二、《山海经》中常跳跃出四言韵句,而《道德经》中亦经常使用四言句,此现象已被不少学者注意到。笔者怀疑四言韵句乃上古史官兼巫师的一常用修辞方法,并被周朝史官所承袭,此点《尚书》亦可为证。因此,《山经》的编写者当系追随王子朝奔楚的史官(兼巫师和学者)或其后裔。

三、《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中山经》内容特别详实准确,表编写者同时熟悉周地和楚地的山川民俗典故,此正是王子朝一行或其后裔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