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
16322700000021

第21章 大荒北经(9)

秦始皇酷爱收藏地图,有荆轲刺秦王事件为证。当年荆轲欲刺秦王政,能够接近秦王的唯一机会就是当面献上燕国的地图。笔者赋诗一首描此事:“荆轲刺秦王,匕首图中藏;历险得宝图,成就秦始皇。”意思是秦始皇得到燕国地图(包括其它地图和地理书),有助于其成就统一天下丰功伟业。事实上,秦兵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政非常重视地图的军事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命危险接见荆轲。据此可知,历代地理文献汇编的《山海经》及其《山图》当在秦王收藏之列。进一步说,羊知道到哪儿吃草,老虎知道去哪儿猎,鸟知道迁徙的路线;根据智因进化论,这表明动物的生命智力信息系都掌握着一份生存环境地图,何况人类呢!

白起攻陷楚都,战利品应有《山海经》

根据笔者研究,由于《山海经》乃军事战略秘典,即使大名鼎鼎的孔子也未曾一睹《山海经》之真面目。事实上,先秦诸子只有极少人读过《山海经》,管子读到《山海经》得益于其身世,老子乃周王室图书馆馆长当然能读到《山海经》,墨子家族乃制作图书世家自然也有机会读到《山海经》。

屈原能够看到《山海经》,说来话长。长话短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定居在今日南阳地区,他送给楚王的重礼之一便是《山海经》(可能是副本),其余周室典籍均密藏于山中或地下,老子曾参与此事,详情可参阅长篇小说《老子隐迹》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屈原以巴族精神领袖身份与楚国联合抗秦,进入楚国最高决策层,当然能够阅读到军事秘典《山海经》。

公元前278年,秦昭王派大将军白起攻楚,攻陷楚都郢,楚国被迫迁都至陈(今河南省淮阳);当时的战利品应该就有《山海经》,并被收藏于秦王朝图书馆内。吕不韦和秦王嬴政有吞灭六国之雄心,当然不会错过读《山海经》而知天下形势和地利的机会。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王朝图书馆的大量文献典籍被萧何收取,并成为汉王朝图书馆的重要文献资料来源;至此《山海经》一书才逐渐被汉代学者所知,可惜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由于不能很好地解读《山海经》的内容而未能引用其资料信息。

秦始皇望海寻仙

秦王嬴政读到《山海经》时,或许还有《山海图》;如果《山海图》已失传,他一定也会让画师根据《山海经》的内容复原再现《山海经》记录的画面,秘密陈列在密室之中,一有时间就会沉浸在那波澜壮阔、神奇迷人的场景之内。笔者相信,在秦始皇陵里也有一幅天下景观图至今仍然在熠熠生辉,与地理模型(以沙石为山脉、以水银为江河)的天下地形地貌图交相辉映(以实物为地理模型乃中国古老的传统,称为“九丘”)。

令笔者暗暗叫绝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随即陆续北巡、东巡、南巡,其所至海岸线,与《五藏山经》无不相合。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北巡,当会去考察黄河河套,因这里是河宗氏所在地,古人所知的黄河源头泑泽今日的前套地区(见本书插页《帝禹山河图》)。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在蓬莱命方士徐福入海求仙药。在《五藏山经里,成山头属于东山经第四条山脉,是当时秦版图陆地最靠东的地方,可东望见黄海、东海里的海岛(包括海市蜃楼)。笔者夫人的老家即蓬莱2003年我们来此一游,笔者有诗曰:“蓬莱阁上放眼望,徐福一去归无程若问仙岛何曾有,冰山移似仙人宫。”

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至之罘,刻石。芝罘岛东、西、北三面突入中,其南有一道沙埂与烟台陆路相连,相传系秦始皇考察之罘岛时的辇道此后,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东巡至成山头拜日,返程登芝罘,大海而还。

公元前215年始皇又到渤海东临碣石(秦皇岛即得名于此),命卢生入求仙人。在《五藏山经》里,这里属于北山经第三条山脉的燕山山脉和七图山脉的交汇处。当年渤海没有污染,碧波荡漾,伴随着拉网小调,足令浮想联翩。笔者1967年曾从秦皇岛沿海步行至北戴河,路上听到渔民拉网调,余音绕梁,数年不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回程时再次来到山东半岛琅邪(今山东省南县南)、之罘(烟台)。笔者与夫人2003年亦游至之罘,并作诗曰:风五六日,渔船满港停;芝罘岛渔妇,知否天山风?古来多少帝,刻石了踪;享尽人间乐,神仙梦难成。

事实上,秦始皇之所以相信海中有仙药、仙人,以他如此聪明过人绝非是轻信方士之言,而是因为《山海经》里多处有着明确的相关记载,兴趣的读者可自己去阅读全套《全本绘图山海经》,就知笔者所言不虚。然,秦始皇向往海洋,也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长生不老,他同时想到的还开疆拓土,统一更辽阔的国土;正所谓醉君之意不在仙,在乎天下也。

寻找不周山启事

丢了东西,要写寻物启事;走失了人,要贴寻人启事。现在,丢失了一座山,因此也要写一篇寻山启事,广而问之,广而求之。如有知情者,盼望见告,功莫大焉。

这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山,它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曾经辉煌过,如今却迷失了踪迹。它记录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华夏历史,似乎也随风而逝,远离了我们的视线。

但是,它既然是一座山,就不会蒸发得无影无踪。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今天要把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重新串连起来。亿万中华儿女,藏龙卧虎,隐凤栖鹤,一定有人知道它就静静地在那里。或许,它在今天早已经换了名字,因此人们未能与古老的记忆对上号。或许,你看到过它,只是没有认出它。或许你听说过它,只是没有想到要去寻找它,验证它的存在。它就是不周山,又名不周负子山,一座民族的圣山,一座环形一周而有缺口的山。

如果你住在它的附近,请你告诉我。如果你知道它的存在,请你告诉我。如果你有它的消息,请你告诉我。如果你是旅游者,请你告诉我,你是否见到过这样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

这是一座民族的圣山

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圣山,本书中《大荒北经》记载的不咸山亦即今天的长白山,就是古代肃慎族和满族的圣山;长白山的圆池,又“天女浴躬池”,相传天女在此沐浴而生下清朝始祖爱新觉罗库里雍顺因此这里成为清人祭祖的圣地。类似的圣山、圣地在我国非常多,例如,仑是黄帝族的圣山、圣地,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圣山、圣地。

前文《大荒西经》篇中记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所谓“不周负子”,表明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发祥地;当地的寒暑之(冷泉和温泉),其功能和性质,类似不咸山(长白山)的圆池。在那洪岁月里,“沐浴生子”是一种虔诚的巫术,今日的圣水浴、泼水节、洗礼风俗,都可能源于此种古老的习俗。

显然,不周山是共工族活动范围里的一处极其重要的地方,因此要“两黄兽守之”。所谓“两黄兽”,可能是由人装扮的保护神,或者是竖立的共工部落保护神的塑像,也有可能是共工国战神相柳的造型。凡此种种均表明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圣山。山西省长子县的西山,民间相传就是赫赫名的不周山,而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这里是一处古战场

前文所谓“禹攻共工国山”,记述的是禹族与共工族的战争,战场就共工族的圣地不周山,共工族已经退守在自己的最后领地,结果可想而知。

《海外北经》记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大荒北经》记有:“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土,其所呕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根据上述记载,禹族彻底战胜共工族,并且在共工族的领地建造了中国的金字塔群――众帝之台,这些金字塔的名称被记录在《海内北经》里:“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其形状为四方台型,所谓“各二台”的“台”字,可能是“重”字之误(两个字的繁体字形相近),即众帝之台均为两层结构,属于阶梯型金字塔,与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相似。此外,《大荒北经》还记有共工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大荒西经》则记有轩辕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它们建造的时间,可能早于大禹治水时建造的众帝之台。

它是一座环形山

根据袁珂先生研究(见《中国神话大词典》),共工属于炎帝族,共工与禹的战争,乃炎帝与黄帝长期战争的一部分。《吕氏春秋荡兵》称:“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

共工族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它曾经与黄帝的后裔颛顼争夺天下。《淮南子天文训》记有:“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郭璞注引古本《淮南子》为‘天维绝,地柱折’)。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毛泽东在《渔家傲》一词“不周山下红旗乱”的注释里认为:“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事实上,所谓“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可能是一种远古的战争巫术,即失利的部落,要在本族的圣山、圣地举行巫术仪式,以期获得祖先或民族保护神赐予新的力量。一般来说,巫术主要有祈祷和鞭策两种形式,前者的心理是乞求神的帮助,后者的心理是强迫神来帮助。看来,与颛顼争帝的共工是一位脾气刚烈的首领,他不会轻易认输,而是通过“怒触”不周山,从而获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

关于不周山的名字,郭璞注谓:“此山形有缺不周币处,因名云。北风自此山出。”意即不周山是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也是西北风的风口有趣的是,共工又名康回,见《楚辞天问》“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倾”;“回”字有环形的意思,“康”为广大,因此“康回”之名的含义是大环形山,当得自共工族以环形山为圣山的习俗,以及共工撞倒不周山传说。

前面说过,所谓“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记述的是共工族对不山的崇拜风俗,显然这与不周山的独特地形地貌有关。有趣的是,美洲印安人也有对环形山的崇拜习俗,而种种迹象表明美洲印第安人曾受到中华明的影响。美国学者埃里克乌姆兰德在《古昔追踪》(江苏科技出版社一书第131页记有:“(位于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的沙斯塔峰是一座人迹罕至火山),当地的美洲印第安人对火山口的锥形凹地一直怀有敬畏之情,相这座山是某一个强大的种族的栖身之处。”

它是火山口,还是陨石坑?

众所周知,环形山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地形结构,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常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圆锥状火山口。第二情况是,天外星体撞击地球地壳表面所造成的陨石坑。那么,不周山究竟火山口,还是陨石坑呢?

据《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震和火山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9年),我国北方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一带,及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地区;此外,青藏高原北部,天津市南面,太原和石庄之间,亦有火山。

在我国古代传说里,炎帝族和黄帝族的活动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两族的古战场大体在陕西省、山西省境内,河北省、河南省的部和西部,以及内蒙古南部一带。共工族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今日河南省部、河北省西部,以及山西省境内。由于在此范围内,确实曾经有过火山动并存留有相应的火山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排除不周山是火山口的可能性。由于不周山又被想象成为天柱或地柱,如果此说事出有因,那么它应当是一座平地拔起的高山,山顶有着巨大的凹陷结构,形成环状地貌。

天文地质学是近年国际上新兴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天文因素对地球地质结构的作用,其中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天外星体撞击地球事件及其生态效应。目前在全球已经发现并确认的巨型陨石坑约二百多个,绝大多数都是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前形成的。年代比较近的是著名的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直径1200米,约形成于3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