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语言文字规范
16368300000014

第14章 辨义释词(4)

的外号叫‘老毛’的人有些相似,究竟是不是这个人,他一时也拿不准。后经查证,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见《法制文萃报》第449期《凶案发生在警察眼前》)“身为……”的句式,往往用在贬斥性的语句中。指责其人的行为和他的身份极不相称,借身份和行为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加强指责的力度。文中的李文德副局长并不是一个应予贬斥的人物。恰恰相反,文中说“后经查证,他的推断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他作为专案组组长不仅是称职的,而且在破案过程中,还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使用“身为……”这样的句式,显然是不妥当的。改正的办法是,删去“身为”和“的”这三个字,或者将“身为”

改成“担任”。附带说一句,“兀地”也有误,不如老实点用上“突然”二字为好。

“她”字的由来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本无性的分别,都写作他。到“五四”时期,由于翻译外文的需要,逐渐从他字分化出表示阴性的她字。

最早提出使用她字的是刘半农(刘复),不过他的意见是由1918年8月周作人在《新青年》5卷2号发表翻译小说《改革》时披露的。到1920年,刘半农才动手写出《她字问题》的专论,对创造三身阴性代词她作了深刻的阐述。

她字问题一提出,首先就有一个要不要分化的问题。对此,争论相当激烈。但是由于分化后的文意比较明确,便于理解,因此要分化出她字的意见很快便成了人们的共识。接下来是写法问题,就是该用什么字来表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热烈,就是该用什么字来表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热烈。讨论中提出的具体写法有他女、他女、她、女它、伊,甚至有主张直接用英文或世界语的,真是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伊和她两个字。可以说,三身阴性词写法的确定,实际上是她字和伊字竞争的过程,筛选的过程。

开始时,因“伊”本是一个汉字,而且“在方言里却尚有许多留遗的声音”,所以很得人们,特别是吴语区人的欢迎:不仅得到周作人、钱玄同、陈望道等名家的支持,而且有些作家的作品已在使用伊字。如叶绍钧(圣陶)1920年9月在《新潮》2卷5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伊和他》。特别是鲁迅在他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所收的1920年7月以后写的小说也都是使用伊的。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更多的人同意用“她”,因为用伊的方言“地域很小,难求普通”,用伊“表显女性,没有她字明白”,而且伊字“偏近文言,用于白话中,不甚调匀”,所以从20年代初开始,她字也在作家的作品中广泛使用。1920年12月《时事新报·学灯》刊发的郭沫若的四首《我的散文诗》,其中一篇的题目就是《她和他》。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正式发表于1923年9月的《晨报副刊》,题目为《情歌》也使用了她字。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从第一篇《祝福》(1924年2月)开始,也一改过去用伊的习惯而使用她字了。

就这样,经过深入的讨论和长期反复的实践,她字终于取代了其他各种写法,完全被人们所接受,为社会的公认,并约定俗成为汉语书面的一个新的第三人称阴性代词。

为何要用“正”字记票数

在选举中,我们时常看到记票人在黑板上用“正”字来标出每个候选人的得票数,以此排出醒目的先后顺序。为何用“正”字来标写票数呢?

用“正”字记数源自清代的戏院,那时戏院还没有售门票习惯,而是由“案目”(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引观众,每满五位领进,“司事”(记帐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现在的黑板)上写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既省时又准确无误。

后来有人把它引入选举投票时记数用,随即流传开来。

语言中的“鬼”和“神”

“鬼”、“神”,《现代汉语词典》分别释义为“迷信的人所说人死后的灵魂”,“迷信的人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统治者,也指能力、德行高超的人死后的精灵”。这是这两个词的本义。用这一义项的“鬼”、“神”不太多,但古代有一些名句。我的老乡李清照女士就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充满豪气的话。风流才子李商隐惋惜贾谊的遭遇时说汉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鬼”大概跟人不大友好,可能是阴阳对立吧!传说苍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毛泽东在《送瘟神》一诗中说瘟神肆虐时“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神”也有很多不好的。除瘟神外,还有太岁、火神等“凶神恶煞”都给人不少灾祸。可是“鬼”、“神”又有超凡的能力,人们惹不起,所以只好“敬鬼神而远之”了。

有一种鬼(有人说是“黑无常”)是勾魂使者,常常让人到闫王爷那儿去报到,作孽者会被提前召见,所以有“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的说法。现在一切向前(钱)看,只要有钱似乎没有办不成的事。自古流传下来的熟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又大放光辉。有人进一步将这一熟语修改为“有钱能使神推磨”,“神”在“钱”面前也跌份儿了。某大学校长甚至修改为“有钱能使磨推鬼”,看来,“钱”不但可以通“神”,而且可以使一切颠倒过来:“磨”也可以见钱眼开,“鬼”只有被“推”了。

“鬼”、“神”有奇异的能力,因此语言中多有比喻的用法。“神乎其神”是对某种东西的作用、力量加以漫无边际的夸张,如“有些人把原子弹的威力说得神乎其神”。“神出鬼没”喻变化多端不可测或行动悄无声息而诡秘。“神不知鬼不觉”喻行动隐蔽无人知晓。“鬼斧神工”喻工艺的精巧绝伦。

人们似乎以为“神”神通广大,多用“神”喻能力超群,如“神医”、“神枪手”、“神速”

,读书破万卷后会“下笔如有神”。但作为一个“人”,却“神神道道”,可就是有些神经不太正常了;自从宋玉说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巫山神女相会后,“神女”一词就有了“妓女”

的意思。“神”受到了亵渎。

“鬼”,这阴间的幽灵,人们都认为它不好,尽管它也有超人的本事。很多用比喻说法的熟语表现了人们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而“人不人鬼不鬼”就不像人不像鬼了,很难看。而人“心怀鬼胎”是干了什么不可见人的事而心虚。其他如“鬼鬼崇崇”、“鬼头鬼脑”都不是光明磊落。“鬼名堂”、“鬼主义”、“鬼点子”,这些名堂、主义、点子也不是很光明正大的。人们惊呼“这件事有鬼!”也是觉察到有人在暗中搞了见不得人的勾当。

“鬼”,也偶尔有好的用法,如说“这孩子真鬼!”“鬼”有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的意思。

李贺,诗写得好,但多用阴冷的词语,被人誉为“鬼才”。

透过语言中的“鬼”和“神”,我们看到了使用语言的生活的“人”。

“前赴后继”与“前仆后继”这两个成语都有勇往直前,连续不断的意思,但它们内部因“赴”与“仆”的意思不同而有细微的差别。

“赴”(fù)有“趋往”之义,释为到(某处)去,因而“前赴后继”从字面上可解释为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仆”有两个读音,读pú时,是由“仆”字简化而来,指为人服务的仆人、仆役。读pū时,并不是“仆”的简化字,在《说文》里就有“仆”本字。仆释为顿,“顿者,下首也,以首叩地谓之顿首。引伸为前覆之辞”,就是向前跌倒的意思。因此“前仆后继”就是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

一般情况下,二者是可以通用的。如果实在是要强调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前仆后继”

比较好。秋瑾诗《吊吴烈士樾》中就有一句“前仆后继人应在”。又如:“在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前仆后继,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也有人想当然地把这个成语写成“前扑后继”。“扑”由“仆”简化而来,意思是用力向前冲,使身体突然伏在物体上。把这种意思放到这个成语里,就讲不通,而且还很可笑。

“等身书”与“五车书”

“等身书”与“五车书”同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宋代的黄源从小就很聪明,刚满五岁时父亲对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书叠起来同人一样高。而现在“等身书”都用来比喻某人的著作多而非指读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比喻读书多学识丰富,还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简称“五车书”、“书五车”,又称“五车竹简”。其典出于《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旧战国时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装满五辆车子。后人因此常用“学富五车”或“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很多学识丰富,其义是十分明确的,没有丝毫歧义,但它虽通俗易知,使用频率却不及前者高。

“下榻”溯源

下,是放下的意思;榻,原是无顶无框的小床,泛指床;下榻,就是放下床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用“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称颂滕王阁所在地洪洲地区的杰出人才。

陈蕃,汉朝人。首任豫章(现江西)郡守。徐稚,是豫章地区的有识之士,学问高深。陈蕃平时不愿接待宾客,而对徐稚的德行非常景仰,所以另眼相看,徐稚来访,陈蕃热情招待,特地专设床榻,供徐稚休息。徐稚走了就将这榻悬挂起来,徐稚来了再把榻放下起来。

因此陈蕃下榻就成了尊贤礼士的代称。现在借“下榻”一词,来作对贵宾往处的尊称。

古代的“左”与“右”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史记·陈涉世家》说:“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这里的“闾左”指居住于里门左侧的平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立了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大动肝火,“不忍为之下”,想方设法羞辱蔺相如,这是战国时期“右”比“左”大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