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语言文字规范
16368300000015

第15章 辨义释词(5)

由于秦汉以右为尊,所以古汉语中把贬官降职称为“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因为白居易多次上疏评议朝政,龙颜不悦,遂由朝廷谏官贬为江州司马。

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500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哈腰”的来历

“点头哈腰”是常用的一个词语,形容恭顺的过分客气。其中“点头”没什么可说,而“哈腰”就不那么简单。有人说“哈腰”就是“弯腰”。这话不错,然而“哈腰”为什么是“弯腰”的意思呢?“哈”有“张口呼气”(“哈了一口气”)、模拟笑声(“哈哈哈”)、叹词(“哈!我赢了!”)等意思,这些意思都跟“弯”沾不上边。其实,“哈腰”的“哈”原来写作“给”,“哈”与“给”原本是两个字,分别记录两个词。北宋时的字书《集韵》有“哈”字,释义是“身伛白儿”(“伛”音yǔ,“典、弯”的意思;“白儿”就是“貌”的本字)。这个字在宋代和今天都与“哈”同音,读hā。“嗬”字16画,“哈”字9画,人们写字避繁趋简,“嗬腰”就成了“哈腰”。用文字学的术语说,这就是假借。到了《简化字总表》,“嗬”字的意义就正式归并给“哈”字了。这样,“哈”一个字记录两个词——“哈哈笑”的“哈”和“腰”的字。

进一步推求,“吓”字可能是从“虾”(繁体字作“虾)引申分化来的。从语音上说,“虾”字古代读音也是hā,在现代汉语方言里,苏南、浙江方言读“虾”为ho,厦门、南昌、长沙一线以南的方言读ha。从语义、语法上讲,“虾”是节肢动物,体态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弯腰,从来弯腰,一辈子弯腰;人弯着腰,可不就像是虾子?一开始,人们就说“虾(虾)腰”,这“虾”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像虾子那样弯着”;后来人们求区别,就更换声符,另造了一个“蝦”字。概括起来说,“哈”和“給”是假借字的关系,“嚇”和“虾”(虾)是古今的关系。

含有通假字的成语

矢口否认——发誓抵赖,硬不承认,“矢”通“誓”。

信口开河——毫无根据,随口乱说。“河”通“合”。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建”通“氵蹇”。倒水,泼水的意思。

被坚执锐——披上坚固的战衣,拿起锐利的武器。“被”通“披”。

一倡三叹——形容诗文婉转而富有韵味。“倡”通“唱”。

厉兵秣马——把兵器磨好,把马喂好。指准备战斗。“厉”通“砺”,磨刀石,这里是“磨”的意思。

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拔离间的话。“蜚”通“飞”。

厝水积薪——把水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厝”通“措”,放置。

秀外惠中——形容人外貌秀美,内心聪明。“惠”通“慧”,聪明。

无庸讳言——不用隐瞒,可以直说。“庸”通“用”。

摩厉以须——把刀磨快等待着,比喻作好准备,待时而动。“摩”通“磨”;“厉”通“砺”,也是磨的意思;须,等待。

卤莽灭裂——形容做事冒失轻率。“卤”通“鲁”,卤莽即鲁莽;灭裂,轻率。

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厉”通“砺”,磨快。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都要把嘴磨快。

无动于中——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中”通“衷”,内心。

胆战心惊——形容怕到了极点。“战”通“颤”。

好高务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目标“务”通“骛”。骛,奔驰,引申为追求。

成语中的互文现象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把“山清水秀”误作“山青水秀”,就顺手改了过来。可是有位同学不服气,跑来问我:“老师,‘水秀’可以讲,可是‘山清’怎么解释呢?”

我们查《汉语成语词典》:

[山清(明)水秀]形容风景优美。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显然,《汉语成语词典》没有能帮助我们解答问题,只不过证明“山清水秀”是正确的。再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常用成语手册》,解释大同小异。

其实,我们如果了解古汉语中的互文,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互文,即互文见义,也称对文,互体。近年来,谈及互文的文章很多,简言之,前后间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就叫互文。俞樾说:“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古书疑义举例》)成语中保留了互文这一现象。张拱贵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对“山清水秀”的释义较成语词典完备而精当。

[山清水秀]“山”和“水”对文,“清”和“秀”对文。这里形容风景优美,不是山和水的颜色。“清”不能写作青山绿水的“青”。“清”和“秀”可以联系成一个词,“青”和“秀”联系不到一块儿。(张拱贵《成语辨正》)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成语中存着互文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成语的释义,其实,成语中的这一现象并非绝无仅有。另如:

峰回路转鳞次栉比吞云吐雾飞短流长奴颜婢膝风流云散背井离乡移花接木妻离子散狼吞虎咽文过饰非魂飞魄散历史人物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张飞放严颜——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关公卖豆腐——人硬货软。

唐僧西天取经——多灾多难。

南郭先生吹竽——滥竽充数。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喻人惯用语

啥事都只知一二而爱多嘴的人——半瓶醋。

在外闯荡,处世圆滑的人——老江湖。

啥事都做,啥事也不擅长的人——万金油。

圆滑不诚恳的人——老油子。

私下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小广播。

思想里陈旧东西多的人——老古董。

无原则调和的人——和事佬。

喜欢直接发议论的人——炮筒子。

偷东西的人——三只手。

目不识丁的人——睁眼瞎。

只知死读书的人——书呆子。

能借以谋财害命的人——摇钱树。

被人痛恨、讨厌的人——眼中钉。

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笑面虎。

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在当地蛮横称霸的人——土皇帝。

未见过世面的人——土包子。

吝啬小气的人——铁公鸡。

凶悍的女人——母老虎。

害怕老婆的男人——气管炎(妻管严)。

没有骨气的人——软骨头。

畏缩而令人可怜的人——可怜虫。

不明事理的人——糊涂虫。

以剥削他人为生的人——寄生虫。

庇护坏人的人——保护伞。

阻碍前进的人——绊脚石。

无故挨打的人——出气筒。

随声附和的人——应声虫。

“惯用语”浅谈

在汉语词汇的宝库中,有一种比较固定的三字格词组,如“乱弹琴”“抱佛脚”“挖墙角”

等,象这种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使用的词组,我们叫它“惯用语”。

惯用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古书。例如:“莫须有”——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被陷害入狱,韩世忠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说:“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就是也许有的意思,后用以形容故意捏造的罪名。再如“破天荒”——出自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唐朝,荆州年年有许多举人去考进士,可是年年无人考中,当时人们把这叫做“天荒”。

后来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人们把这叫做“破天荒”。以后就用它比喻事情的前所未有或第一次出现。“应声虫”——出自唐刘《隋唐嘉话》:有个人患了“应声虫病”,口上说话,肚里便应声。后来就以“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还有:“忘年交”“黄梁梦”“下马威”“太上皇”“执牛耳”“东道主”“空城计”等,也都是从古书上有记载的事来的。

多数惯用语是在群众长期的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如:“打官腔”“出风头”“捅漏子”“磨洋工”“拖后腿”“枕头风”“开倒车”“开小差”等等。这样的惯用语还在不断产生着,如“开后门”“大锅饭”“关系网”等就是近期形成的。

另外,惯用语中还有外来的,如“乌托邦”“客里空”等。

惯用语多是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的词组,其功能大都相当于一个名词。偏正结构的是比喻某种人。如:“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寄生虫”——不劳而食的人;“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人;“落水狗”——失势的坏人。动宾结构的多半是比喻某种行为。如:“开夜车”——夜里继续工作;“穿小鞋”——使人陷于困境,借以打击报复;“拍马屁”——阿谀讨好;“挖墙角”——损公肥私。

惯用语中有不少是意义相近的。如:“绊脚石”和“拦路虎”都指阻挡前进的困难;“小广播”和“传话筒”都形容不负责任乱传小道消息的人;“敲竹杠”和“打秋风”都是敲诈他人钱财的意思;“吹牛皮”和“夸海口”都指说大话;“纸老虎”和“蜡枪头”也都有外强中干之意。另外,“拍马屁”和“戴高帽”、“一言堂”和“家长制”、“太上皇”和“总后台”、“顶梁柱”和“台柱子”、“磨洋工”和“泡磨菇”、“跑龙套”和“敲边鼓”等,也都是意义相近的。这说明了惯用语的丰富性。

惯用语和成语虽都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但又有区别,除了三个音节和四个音节的区别,还有运用上的区别,如:“钻空子”和“无孔不入”,“唱双簧”和“一唱一和”,“纸老虎”和“外强中干”,它们的意思差不多,但前者可以说成“钻了敌人的空子”、“唱了一出双簧”“纸的老虎”,后者却不能随意嵌进文字。这说明成语的定型性强,而惯用语有时可以灵活运用。

惯用语的意义不能从字面上推断,因它的意义多半是比喻性的。有的着眼于内容实质的比喻,如上文提到的“破天荒”“莫须有”等。这类惯用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不致误解。有的惯用语着眼于外部形象比喻,如:“烫剩饭”,比喻重复已说过的话或已做过的事;“眼中钉”比喻最仇视的人;“狗腿子”比喻坏人的帮凶,等等。这类惯用语喻义较明显,一般稍加思索即可理解。

惯用语表意准确明白,生动形象,富于情趣,能增强语言的修辞色彩和表达效果,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道。高中语文第三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就有下面三个句子运用了惯用语:“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长此下去,……马脚会越露越多。”

“努力使自己从门外汉变成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内行。”三个句里运用了“乱弹琴”

“露马脚”(拆开用的)和“门外汉”三个惯用语,分别生动表达了“瞎指挥”“暴露真相”

“不内行”的意思,很是精练形象,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文中闪光的语言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