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语言文字规范
16368300000020

第20章 标点符号(2)

钱先生说:林纡“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

这里句号属于全句,应置于后引号之后。

5.引文独立使用,末尾的标点误置引号之外。如:

他说:“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

这里句早应置于后引号之前。

6.对于句中某一部分加注释,误将带括号的注释置于全句之外。如:

在写作上,他要求精益求精,“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投李大夫》)这里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前面引文部分的注释,不是全句的注释,故括号应紧跟在引文之后,句号之前。

7.对全句加注释,误将带括号的注释置于句末标点之前。如: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

这里句号应置于后引号之前。

怎样处理省略号前后的标点符号一、省略号前面是完整句,即句子后面的标点为“。”“?”“!”原标点保留,如:

①“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穷人》)②“不,还没有!……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穷人》)二、省略号前面是非完整句的,即句子后面的标点为“、”“,”“;”等,原标点去掉,如:

①“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三人行》)②“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花潮》)①“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穷人》)②“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粜米》)“省年号”的位置“’96”这种形式是近年从西方国家传到中国来的,“,”可以代替“年”来使用,因此称作省年号。(也有人叫“高撇号”“省字号”)时下“’”的出现开始多了起来。可是使用的位置却五花八门,十分不一致。

例如:98’新春联欢会、1996’自然风光系列、’95年度先进工作者、’97全国足球甲A联赛上面这些例子中,有省年号在年数字前的,也有在年数字后的,到底省年号“,”放在哪里合适呢?省年号“,”占一格的位置,应在年数字的左上方。而且这种形式仅限于某项活动“标题式”的名称中。“96”这种形式不可替代“1996年”,“95年度”中的“年”“年度”是多余的。用了省年号,“1996”中的“19”也可省去。

省年号的使用可使文字更加醒目、精炼,句子节奏明快,但我们一定要规范使用。

标点符号歌

学习标点并不难,形状用法记心间。句号是个小圆圈,陈述句末话说完。问号好像耳朵样,疑问句末问话完。叹号像颗手榴弹,表示惊喜和感叹。逗号圆点带尾巴,句内停顿才出现。顿号好像黑芝麻,并列词语点中间。冒号就是两圆点,提示话语写后边。冒号有尾是分号,并列分句放两边。引号好像小蝌蚪,引文引语在中间。括号前后两半圆。行文注释放里边。破折号是两字线,解释说明放后边。省略号是六圆点,表示行文话省略。着重号为一圆点,注意字词在上面。连接号是一字线,相关词语用它连。间隔号是一圆点,人名章卷分界线。双线单角书名号,书刊名字放里边。专名号是一条线,专名放在线上面。标点符号十六种,多看多写就熟练。

常见符号的读音和意义

(一)(不是破折号,可占一格,也可占两格)

1、读“至”或“到”,表示起止:

①脑量450—650毫升(《人类的出现》)

表示这个意思还可变写为~,读音相同:

②《列宁全集1~39卷目录》(《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2、读“杠”,表附属:

例:上海产金星B28-Ⅰ型的18英寸彩色电视机。

(二)

1、读“某”,表避讳:

例:古亭口。(《药》)

2、读“什么”,表虚缺:

例:四夷服。(《内蒙访古》)

(三)

1、读“提”或“对号”,表正确。如:

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2、读“勾”,表示通过。如在你同意的被选人名字后面“”。

(四)×

1、读“叉”,表示错误。如’

在错误的一句后打上“×”。

2、读“某”,代不愿说的,或不必说的。

例: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小桔灯》)3、几个×连用,可读为“什么”或“什么什么”。如:

如:大打一场××××人民战争。(《说“大”》)(五)?

1、读本名:“问号”。如:

对于这个问题,我心中还有一个大“?”

2、读“什么”。如:

《重赏之下,必有“?”夫》(《中国青年报》1989.12.10)(六)≠≠,读“不等于”。如:

《电影≠感官刺激》(《大众电影》1989.5)

《粮食≠第二货币》(《文汇报》1989.6.18)以上这些符号,在默读中可以不读音,但在朗读时,尤其是给别人朗读时,就一定要读出声音。

新颁《标点符号用法》

主要修订了哪些地方?

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新近联合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是根据客观的需要,对1951年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加以修订而成的。

修订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标点符号用法》规定的是竖排用法,可是现在书刊已经改为横排,同时有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较大发展,因而不得不对此重作规定。

新颁《标点符号用法》究竟主要修订了哪些地方呢?

首先,修改了某些标点符号的定义。这样做主要是使它们精确,易于掌握。例如,过去给逗号下的定义通“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但是表示句子内部停顿的还有顿号、分号和冒号,现在说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就把它同顿号等3种标点区分开来了,因为这3种标点都有专门的用途,只有逗号是一般性的。又如,过去给句号下的定义是“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是表示句子停顿的还有问号和叹号,现在分别把它们定义为“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就把这3种标点的用法区分开来了。

其次,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符号。1951年的《标点符号用法》没有这两符号,它把连接号归入了破折号,把间隔号看作为顿号的变种。这次增加这两种符号,不但因为连接号与破折号、间隔号与顿号性质颇不相同(连接号的作用在于“连”,破折号的作用在于“断”;间隔号的作用在于分隔有关的各个部分,顿号的作用则是表示句内的停顿),而且因为它们使用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常见的标点符号了。

再次,简化了各处的说明文字。这次修订力求简练,各处说明减去了不少文字。现在,一部《标点符号用法》只有八千字,这样,社会各界阅读并掌握它是会感到简便的。

最后,几乎更换了所有的例句。因为例句不仅要求思想内容正确和语言规范,而且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例句最好是当代人的语言,并且能揭示该标点符号的性质,能代表它的几种主要的用法。例句经过修订组反复筛选,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目的还有待社会的检验。

此外,新颁《标点符号用法》还对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作了补充,例如分号可以用在非并列的分句之间,破折号可以用来表示情况事项的列举分承,等等。

标点符号的由来

汉文中的标点是由于使用和传习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汉字已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从现在的三千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还看不到运用类似标点的手段。

汉文中最初用“句”“读”(dòu)表示语言中的停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又说,“,钩识也。”意思就是,语言中有停顿的地方,用、号号标记。“钩”“句”古音相同,号表示语言中比、号大的停顿。

汉文中的新式标点是旧传统与西方书写手段汇通的产物。

英文以及法文、德文等现在采用的标点系统,都来自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经历过长期的演变,到17世纪以后日臻完善。

翻译家严复在《英文汉诂》(1904)一书中,最早使用西文的标点符号系统。此后,经过许多学者的使用和研讨。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于次年得到当时的教育部的批准。这个方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规定了12种标点(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导、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的用法。其中点号有“,”和“、”两种形式。这套标点符号与西文使用的标点主要不同之处是:①句号用“。”,不用“.”;②引号用『』和「」,不用“”和‘’;③保留了来自句读的“、”号;④增加了私名号和书名号。其中引号的形式是依照日文的用例而加以变通的,以适应直排文稿的特点。

根据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1951年重新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其中包括14种符号,即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30多年来,由于某些符号的用法有所变化,汉文出版物由直行改为横行,因此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调整和修订。

倡导标点符号的功臣

清末,在汉文中使用统一的标点符号的呼声日高。

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倡议采用10种标点符号,但反响甚微。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英文汉诂》时,最早使用外国的标点符号。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使用了多种新式标点符号。但全面系统引进标点符号的,是语言学家陈望道。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发表《标号与革新》一文,介绍国外通行的标点符号10种。同年5月起,上海出版的著名刊物《新青年》率先使用白话文体,同时使用新式标点。随后不到半年时间,全国四百多家报刊杂志“一涌而上”。

在此形势下,著名学者胡适、钱玄同等联名向当时的北洋政府建议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教育部遂于1920年2月训令全国,公布采用12种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初传到中国的遭遇1919年11月29日,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等人代表“国语统一筹备会”,向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的建议。教育部以训令的形式通令全国采用、推广。

标点符号颁行后并没有很快得到国人的认同。著名翻译家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过100多部外国小说,竟也抵制新式标点。当遇到外国文字中的省略号时,他宁可以“此语未完”夹注在译文中,而不肯直接采取省略符号。

而有些新文学作家则在使用省略号时往往任意延伸,有的竟长达大半页。鲁迅在《“……”

“”论述》一文中嘲讽道:“在洋书中,普通用六点,吝啬的只用三点,然而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同化之际,就渐渐的长起来,九点、十二点,以至几十点。有一种大作家,则至少点三四行,以见其中的奥义,无穷无尽,实在不可以言语形容。”

标点符号在文章里虽然重要,但当时的出版界却不重视它,在支付稿酬时,一定要把标点和空格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有一次,鲁迅应约为某书局翻译一本书,事先探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和空格的稿酬,于是他干脆把已脱手的译稿从头至尾地连接起来,不让稿纸上有一个空格,既不分章节、段落,也不加标点符号。

鲁迅寄出译稿后没几天,书局就把它退了回来,并附上一封信,要求分出章节、段落,再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复信说:“既要作者分段落,加标点符号,可见标点和空格还是必需的,那就得算字数了。”书局没有办法,只好采纳了鲁迅的意见。

这样,在鲁迅等一批新文学家的推广和力争下,标点符号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了。

标点差错十种例说

1.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整句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用问号。

误:他问我为什么不去?

正:他问我为什么不去。

句中虽有表疑问的“为什么”,但整句是陈述语气,而不是疑问语气,所以句末不能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中间的停顿用逗号而不用问号。

误:只要一张票,你去呢?还是他去?

正:只要一张票,你去呢,还是他去?

选择问句,实际上只是一个问句,如果中间用问号,就变成两个问句而不是选择句了。

3.疑问句主谓倒置,问号用在句末。

误:课听懂了吗?梅伟。

正:课听懂了吗,梅伟?

疑问句主谓倒置,是形式的变换,实质上只是一个句子,如果中间用问号,就变成两个句子了。

4.感叹句中成分倒置时,感叹号也用在句末。

误:飘扬吧!红旗。

正:飘扬吧,红旗!

5.对话中“××说”的位置不同,其后的标点也不同。在前用冒号,中间用逗号,末尾用句号。

误:(1)“你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

正:“你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

误:(2)“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正:“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前例中“××说”在引语中间,前后都有引用的话,“××说”后应用逗号,后例中“××说”在末尾应用句号。

6.引文末尾的标点,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标点在引号内;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标点在引号外。

误:(1)顾宪成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不配称君子”。

正:顾宪成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不配称君子。”

误:(2)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正:(2)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前例的引用是独立的,末尾的句号在引号内。后例引用不是独立的,逗号应在引号外。

7.表推测的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误:会场上坐着着二、三十人。

正:会场上坐着二三十人。

概数的两个数字中间用顿号,表达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二”与“三十”成了并列关系。

8.省略号与“等等”不能并用。

误:房内有石窝、石灶、石碗等等……

正:房内有石窝、石灶、石碗等等。

“等等”表列举未尽,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二者用法相同,应只取其一。

9.专有名词不能用书号。

误:《长虹牌》彩电推出新的品牌。

正:“长虹牌”彩电推出新的品牌。

专有名词可用引号表示强调,而书名号只能用于书名、篇名、报刊名等。

10.间接引用不能用引号。

误: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

正: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

间接引用不是引用原话,只是引用大意,不能用引号。

趣说标点符号

顿号(、)——只要用到它,就总是挑着两端同等重量的担子。

逗号(,)——不是消夏的别墅,不是安逸的乐园,只是征途中暂供歇喘的小站。

分号(;)——为两方欣然地做边界的标志。

冒号(:)——十字路口的两灯盏,时时提醒着您。

句号(。)——是成功的花环,但必须要用心血来编织、涂染才成。

问号(?)——耕耘者手中的金镰和银锄,要收获秋的欢欣,就必须铲除春的贫瘠、夏的荒芜。

叹号(!)——屈原手中的那把长剑,直刺恨海情天。

引号(“”)——使用情形表明:有始无终或有终无始都是错误的。

书名号(《》)——①春来秋往的对对鸿雁,带着希冀、带着温暖,也带着人类的种种情感。

②镌刻在人们额上的皱纹。

破折号(—)欲通向成功的彼岸,先需架设勤奋的桥梁。

括号(())——这是两弯高悬的月,专为你扫清视野的迷津。

省略号(……)——①既是采不尽的艺海之贝,更是走不完的人生之路。②理想的灯盏,童年的诗行。

间隔号(·)——总是在种属、尊卑之间起作用。

空缺号()——哪里需要哪有我。

连接号(-)——由此岸过渡到彼岸的桥梁。

分行号(/)——就是再亲密无间的,也能分隔出较大的距离。

着重号(.)——居身低下的位置,显示他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