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16369900000030

第30章 鲁迅著作伴终身——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1)

读鲁迅著作,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曾说过:“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与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直接的书信往来,那么,是什么把这两位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的两颗圣洁的革命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呢?可以说就是鲁迅的著作。

在中外诸多的现代作家中,毛泽东非常爱读鲁迅的著作。

70年代初,毛泽东已经年近80高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天天躺在床上坚持读平装单行本的鲁迅著作和其他各种书籍。1972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手稿选集三编》(线装本)。这本书共收有鲁迅手稿29篇,编者说这29篇都是从尚未刊印的鲁迅手稿中选出来的。我们收到出版社送来的样书后,立即将这本书送给毛泽东。毛泽东见到这本书后,不分昼夜,一有空就翻阅。

手稿选集里有的字写得太小,他就用放大镜一页一页一行一行往下看。有时,他一边看,一边还不时地用铅笔在手稿选集上圈圈画画。毛泽东为什么爱看鲁迅的这本手稿选集呢?毛泽东生前很爱欣赏名家字画和那些书写诗词、警语、格言、楹联等等的名人墨迹。他说,工作之余,看看名人字画、墨迹,这也是一种休息。鲁迅的这本手稿,都是在“语丝”稿纸上,用毛笔竖写的行书体,字迹清楚,运笔流畅自如。所以毛泽东常常翻看。有时,他把鲁迅的这本手稿选集当成鲁迅的著作来读,有时,他也把它作为鲁迅的墨迹来欣赏。

毛泽东自从1971年生病以后,大都躺在床上借助放大镜看单行本的鲁迅著作。后来视力愈来愈差,在这种情况下,经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意,国家出版局于1972年2月初,责成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将50年代出版的带有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排印成少罩的大字线装本。由于字要印得大,原来一卷的平装本印成大字线装本后,就要印成9-10个分册。为了能让毛泽东早点看到新印的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采取印好一卷送一卷的办法。毛泽东则收到一卷就先看一卷。他老人家看这样的线装本图书是看得很快的,常常是这一卷看完了,下一卷还没有送到。有一次,新到的一卷看完后,他还想往下看,可是书还没到,便风趣地说:我又“断炊”了。待毛泽东收到全书时,他也差不多都读完了。

毛泽东阅读过的这部线装大字本《鲁迅全集》,现在还保存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打开函套,可以看到许多册的封面上都划有红圈圈,有的划一个,有的划两个,还有的划三个。

这红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晚年毛泽东读书的一种习惯,他每读过一遍就在书上划一个圈作为标记,读过几遍就划几个圈。

划三个圈就说明他已经读过三遍。在第五卷第五分册的封面上,还留下了毛泽东亲笔写的“吃烂苹果1975·8”。这几个字是用红铅笔写下的,从字迹来看,虽然没有当年那种遒劲潇洒、奔放流畅的独特风格,但它是毛泽东晚年对鲁迅著作的真挚感情的体现,也是他晚年读书的坚强毅力和顽强的治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和他的书

中南海丰泽园里四合院的西厢房,是毛泽东同志藏书的地方。36个一人多高的黄色木制书柜,布满房间,书柜里摆着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和各种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史地书籍及线装古籍,还有科技、文学等书籍和报刊。西厢房是毛泽东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南、北、西三面是一个个紧挨着的书柜,靠东窗下有一个单人沙发和一个小茶几,毛泽东常常一个人在这里静静地读书、思考。

从西房沿走廊向正房走去,正房门前写着“菊香书屋”四个字,西间是书房,东间是睡眠和后来办公的地方,中间是吃饭和休息的地方。这里依然是一个书的世界。除了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之外,饭桌上、茶几上、床上,就连卫生间里,无处不是书,无处不放书。这些书都是毛泽东平时喜欢阅读的。例如,床边就放着大字本的《国家与革命》、《自然辩证法》、线袋本的《古文观止》、《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和《物种起源》等等,旁边还放着一个放大镜。书上勾画的各种圈点、符号、标记和批语,密密麻麻,历历在目。在卫生间马桶前面的登子上,也摆着书,书页翻开,似乎是主人刚刚翻阅后离去的样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一切都是毛泽东生前的原样。他从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利用的时间,就是上厕所,也要捧起书来读几段。他读书,要是入了神会忘记睡觉吃饭;外出视察,也从不放松读书;据毛岸青、邵华回忆:50年代初,毛泽东买到一套线装本的《二十四史》,共485册,他非常爱读,由于经常翻看,许多册的封面和一些地方都磨破了,这套书一直伴随在他身边,他50年代读过它,60年代又看过,直到1975年病魔已经缠身,写字手都颤抖了,还在许多册上亲手写下了“1975.8再阅”,“1975.9再阅”的字样。

毛译东读书不仅注重内容,而且注意方法,1917年毛泽东为同学肖子升《一切入一》的自学笔记写了一篇《序言》,仅五百字,精辟、系统地叙述了他在青年时期的治学方法。《序言》开宗明义地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他主张学习之道,一要积微起纤,日积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二要广汇百家之流,不要囿于一家之言,偏执于一孔之见;三要梳篦条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四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要一曝十寒,半途而废。这都是他的切身经验,终其一生。

毛泽东藏书知多少

中央档案馆从1989年开始接手管理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故居的藏书。经过4年艰辛劳动,初步清点毛泽东藏书共有9万多册,包括经、史、子、集线装古籍和中外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毛泽东作过重要眉批和圈批的有1300多册,有的反复勾画过,说明看过好几遍。目前他们正在做两项工作。一是对藏书进行清理打扫、消毒、除虫,等等;二是按照科学体系,将书目输入电子计算机,最后出版一本毛泽东藏书目录。

鲁迅与图书馆

鲁迅先生生前一直想完成《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然而,他的夙愿终于未能实现,这除了当时他所处的险恶环境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九三三年六月,他在写给曹聚仁的信上说:

“我数年前,曾拟编《中国字体变迁史》及《文学史稿》各一部,先从作长篇入手。但即此长篇,已成难事,剪取欤,无此许多书,赴图书馆抄录欤,上海就没有图书馆,即有之,一人无此精力与时光,请书记又有欠薪之惧,所以直到现在还是空谈。”

鲁迅先生治学严谨,他所运用的资料,大多是从图书馆翻遍群籍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他认为,有志于学术著作,一定要多看原著,从原著中取得资料,否则便很难跨越前人的成就,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抄》等等,都是他长期在图书馆孜孜不倦获得的劳绩。

鲁迅先生晚年在酝酿《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字变迁史》的时候,脑子里经常浮现出他所熟悉的北京图书馆的影子。他曾对许广平同志叹道:“北京本来还可以住,图书馆里的旧书也还多。”许广平同志回忆说:“北京有很好的图书馆,这是先生时常所怀念的。”许寿裳先生也回忆说:

“他时常对我说,颇想离开上海,仍回北平,因为北平图书馆可以利用。”鲁迅先生在一封信上说:“我还是喜欢北京,单是那一个图书馆,就可以给我许多便利。”从鲁迅如此重视图书馆可见掌握资料是多么重要。

鲁迅开的书单

鲁迅先生生平是不随便为青年开列书目的,但个别青年去请求他指导时,他还是不吝赐教的,为许寿裳先生的儿子许世瑛开列的一个中国文学入门书目便是例子。下面就是鲁迅先生开列的原书单:

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

二、辛文房(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

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

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

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

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时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真批评是“钦定”的)。

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淡之状)。

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

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未之风俗迷信等)。

十二、《今世说》王日卓(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顾颉刚开的书单

《京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曾经给当时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各送去一份征题,请他们为青年开出一份“必读书”的书单来。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颔刚所开的书单,与胡适、梁启超、林语堂等人开来的大不一样。他开书单的目的是:第一,要青年认清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二,要青年不要读死书,死读书。他的书单不叫“必读书”,而叫“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书后加有小注,这十四种书是:

一、《山海经》。读这部书,可知战国时人对于宇宙和生物的想象。二、《梁武石室画像》。从中可知汉代人的神化、伦理思想,及其起居生活。三、《世说新语》。读此可知六朝人的思想风度,四、《洛阳伽蓝记》。读此可知北朝人的生活和他们崇信佛教的状况。五、《大唐西域记》。记西域诸国的神话和佛教势力。六、《唐人说荟》。聚唐人短篇小说甚多,可见唐代人的思想与文艺。七、《宋元戏曲史》。

述戏剧演进之历史。八、《元秘史》。叙成吉思汗及乌阔台的事迹。九、《马可·波罗游记》。读之可见十三世纪的东方文化。十、《陶庵梦忆》。读此可知明代人的生活梗概。

十一、《徐霞客游记》。十二、《桃花扇》。十三《西秦旅行记》。十四、《南洋旅行记》。

季羡林喜爱的十种书

季羡林在开列的“我喜爱的十种书”中写道:

一、《红楼梦》本书刻画人物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物一开口,虽不见其人,但立刻就能知道是谁。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实无其匹。

二、《世说新语》这也是本奇书。当时清谈之风盛扇。

但并不是今天的“侃大山”。而要出言必隽永有韵致,言简意深,如食橄榄,回味无穷。

三、《儒林外史》结构奇特,好像是由一些短篇缀合而成。作者惜墨如金,描绘风光,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尤以讽刺见长。作者威仪严然,不露笑容,讽刺的话则入木三分。

四、《李义山诗》义山诗词藻华丽,声韵铿锵。有时不知所言何意,但读来仍觉韵味飘逸,意象生动,有似西洋的PurePoetry(纯诗)。诗不一定都要求懂。诗的词藻美和韵律美直接诉诸人的灵魂。汉诗还有一个字形美。

五、李后主词他不用一个典故,但感情真挚,动人心魄。

中国历史上多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没有多大分量。但是,如果缺一个李后主,则中国文学史将成什么样子?

六、《史记》此书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时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历史是最无情的。

七、陈寅恪《寒柳堂集》。

八、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他从不用僻书,而是在人人能读人人能解的典籍中,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他这种本领达到了极高明的地步,为学者所折服。陈先生不仅是考据家,而且是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实超过许多哲学家。

九、德国Heinrichuluders(吕德斯)《印度语文学》在古今中外的学人中,我最服膺,影响我最深的,在中国是陈寅恪,在德国是吕德斯。我读他那些枯燥至极的考据文章,如读小说,成了最高的享受。

十、德国E·Sieg(西克)W·siegling(西克灵)和W·Schulze(舒尔茨)《吐火罗语法》吐火罗语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三位德国学者通力协作,经过二三十年的日日夜夜,终于读通,而且用德国学者有名的“彻底性”写出了一部长达518页的皇皇巨著,成了世界学坛奇迹。

名人童年爱读什么书

俄国作家普希金读过狄德罗和卢梭的法文原版著作,以及古希腊诗人荷马和普卢塔克的许多法文译本,如《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