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梅特兰公园路,有一幢普通的住宅,马克思的书房就设在二楼。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去整理,或者更确切地说,去弄乱他的书籍和文件。看似只是表面上的混乱而已,实际上一切东西都放在一定的地方,不须费力,他就能很快拿到他所需要的书籍或笔记本。即使在谈话时,他也常常停下来,指出书中有关引文或数字。他与他的书斋融成一体,其中的书籍与文件就象他自己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意志。他旋转书籍时并不注意外表的整齐,各种开本的书和小册子紧挨在一起,他不是按书本的大小而是按内容来安排书籍的。书对于他乃是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不是装饰品。他常说:“它们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几乎全部
列宁一生读过许多书。据《列宁是怎样写作和学习的》一书记载,仅在《列宁全集》中,列宁引用自己看过的书就有一万六千册,其中俄语书一万二千册,各种外语书四千多册。一九二零年九月十七日,列宁在填写《俄共(布)莫斯科组织党员重新登记表》时,在“你读过哪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这一栏里,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下面各画了二道线,然后写上“几乎全部”几个字。列宁的生命最后几个月,卧病在床,他仍经常请克鲁普斯卡娅在黄昏时给自己朗读文学作品,甚至在逝世的前二天,克鲁普斯卡娅还在晚上给他念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一短篇小说。
然而,列宁也绝不是毫无目的地博览群书,他看书都是有严格的计划和明确目的的。他认为,一个自学者应该选择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才有所得益,他曾劝告他的弟弟:“最好有系统地研究点东西,不然这样一段一段地读,没有多大好处。”
列宁看书非常认真,也讲求效果。早晨头脑比较清醒,他就读比较深奥的书籍,一些比较容易的则放到下午去看。他甚至把翻阅字典作为一种“休息”。列宁看书还经常做笔记和摘录,并且认真思考所读过的东西,就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列宁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并把它全部献给了无产阶级事业。
扑在书上的人
“我扑在书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是无产阶级文学奠基者高尔基说过的话,也是他行动的真实写照。
高尔基出身于工人家庭,他十分喜欢读书,有很强的记忆力。高尔基从小失去了父母,十岁就到鞋店里当学徒。连小学都没有读完。为了读书,他受尽了屈辱。
他没钱买书,就到处去借。借来了书,还要挤时间读。他名义上是学徒,实际上是老板的奴仆:要跑腿上街买东西,要劈柴生炉子。要擦地板擦楼梯,要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六点干到半夜,但一天劳累之后,他还要读书。在主人家里,读书是犯禁的。老板娘一发现高尔基读书,非打即骂。她怕高尔基点蜡烛读书,就在蜡烛上刻记号。高尔基只好刮下烛台上的蜡油,装在罐头盒子里,用棉线作灯芯,自制了一盏灯。眼睛熬得通红,他仍坚持读书。
老板娘还到阁楼上去搜书,只要让她抓到手,就拿来撕碎,烧毁。有一次,高尔基读书入了神,把茶炊烧化了。老板娘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他曾经这样说过:“我梦想享受大学生读书的幸福,甚至甘愿忍受任何拷打。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学习吧!不过每到星期天,为了你去学习,我们要在尼古拉耶夫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多么强烈的学习愿望啊!高尔基就是这样上完了他的“大学”的。
“允许我在做完事以后读书”高尔基从小失去父母,十岁就给人家当佣人。有一次主妇对高尔基说:“你就在火炉边给我烧水,水烧开了送过来。”她走出几步,还是不放心,又回头叮咛道:“不许躲到别的地方去看书!”
主妇一走,高尔基的心又飞到书上,他全神贯注地读着,突然感到一阵痛疼,回头一看,只见主妇正轮起一根大劈柴,狠狠地又往背上打来。“我叫你看书!”她一边喊一边打。高尔基回到自己住处,身上痛得实在受不了,便找了一个好心的医生给看看。医生含着眼泪,从高尔基背上取出四十二根柴刺。医生愤愤地说:“她的家刑太惨无人道了!你可以带上这四十二根柴刺去告她!”
高尔基棒着四十二根柴刺去找主妇说:“我现在就去控告你,你等着瞧吧!”说罢,转身就走。
主妇忙张开两臂搂住高尔基说:“只要你不去告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高尔基忍着剧烈的疼痛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允许我在做完事以后读书,我就不去控告你。”就这样,高尔基用四十二根带血的柴刺换得了工余读书的权力。
书枕
爱迪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一生的发明多达一千三百多项。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阅资料,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都不睡觉,实在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躺在实验室打个盹。因此有人开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知识那么丰富呢?原来他睡觉的时候都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
林肯“赔书”
曾当过美国总统的林肯,少年时期酷爱读书,只要谁有他想读的书,不管路多远他也要去借来。他曾经为借一本《印地安洲法典》光着脚板跑了四十多里路。
有一次,他听说邻居克劳福特先生有一本《华盛顿生平》,就立刻借回来,晚上睡觉时把书夹在两段圆木中间的缝里(林肯家是木头房子,墙是圆木做的)。然而天公不作美,夜里起了风雨,飘进木墙的雨水把书浸湿了。林肯醒来一看不好,急忙烘干书,但已经破得不象样子了。他找到克劳福特,把事情经过叙述了一番,然后歉意地说:“实在对不起,不过为了赔偿你的损失,让我怎么办都成。”克劳福特知道孩子没钱赔书,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帮我做三天短工,这本书值七角五分钱,三天的报酬也差不多就是此数了。”林肯没听太明白,便问:“三天的工钱是赔偿书的损失呢,还是把书给我?”克劳福特看出孩子爱书的心情,便说:“书当然归你了。”
林肯高高兴兴地干了三天杂活,换了一本《华盛顿生平》。
面包和书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由于家境贫寒,他少年时就离家出去独立谋生。尽管收入寥寥,但他还是省吃俭用,想法省一点钱来买书看,有时为了买一本书,常常要饿上一整天。
有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饿得已经走不动了。富兰克林看到这种情景,连忙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妇人见富兰克林穿着非常破旧,也是一个穷人,便不好意思收下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书包,并随即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妇人问道。
“对我来说,只要不饿死,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富兰克林高兴地笑着回答。
托尔斯泰和书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是雅斯纳雅波梁纳,他有自己的图书馆。托尔斯泰是书店的常客,他去得最多的是莫斯科或库滋涅茨基桥书店。他每次去莫斯科或彼得堡,都要订购新书,在他的日记、书信、记事本里,都能见到有关买书的记载。
托尔斯泰的住宅里不断增添书架,房间里满了,就放在走廊里,他藏书之多是惊人的。普希金藏书一千五百二十三册,契柯夫一千九百册,歌德五千四百二十四册,伏尔泰六千九百零二册,这些人的书加在一起也不比托尔斯泰的藏书多。他藏书共二万二千册。
托尔斯泰的存书除文学作品外,还有哲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医学卫生、历史、回忆录、生物、文学史、语言学、教育、民族志、地理、旅游、数学等等。
托尔斯泰在书上写的批语是非常有趣的,他读雨果《九三年》时作的一些标记和批语,仿佛是两位伟大的作家在亲切的谈论生活和革命历史。他读赫尔岑《来自对岸》时的批语,可以说是一篇专题学术论文。托尔斯泰读《周游世界八十天》时,还亲自动手画插图。
托尔斯泰还喜欢朗诵书本,对他来讲,朗诵是一种享受。他认为读过之后还想再读的书,才算得上一本好书。
为求一书,坟地呆一夜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的第一大学,它的创始人是罗蒙诺索夫(1711—1765)。罗蒙诺索夫是一位全才科学家,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社会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罗蒙诺索夫是渔民的儿子,十岁便随父亲出海捕鱼,没有机会上学,可是他却勤奋好学。父亲不识字,他到邻居舒布诺伊家里去,学习字母和拼音,逐渐地可以阅读浅近的文章。出海回来,罗蒙诺索夫一头钻进书本里,学啊,学。舒布诺伊的书,他都读完了,再向别的邻居借。
有一次父亲领他去相亲。到了那家,满书架图书,立即把罗蒙诺索夫吸引住了。他翻开一本《算术》一看,正是罗蒙诺索夫朝思暮想要学习的那些“学问”。罗蒙诺索夫早把相亲的事儿抛到了九霄云外,他捧着《算术》爱不释手,要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向小主人换这本书,但他除了一件鹿皮上衣值点钱外,其他就是些海螺、贝壳之类。小主人不与他换,而要罗蒙诺索夫弄一只小海象来换,罗蒙诺索夫求书心切,一口应承下来。哪里去找海象呢?他为一位商人干了四十天活,不要工钱,只要小海象,换回了那本《算术》。可惜不久,小海象死了,罗蒙诺索夫还没来得及仔细读读心爱的书,小主人已经找上门来,说是罗蒙诺索夫骗了他们,把一只本来养不活的海象硬塞给他们,要罗蒙诺索夫把书退还。罗蒙诺索夫坚决不肯,相持不下,忽然小主人心生一计:要是罗蒙诺索夫敢到一块坟地上过夜,书就归他。据说这坟地里经常“闹鬼”,别说少年,就是很有胆量的大人,日头下山后都不敢去那里走一趟,何况过夜呢。小主人当然认为罗蒙诺索夫不会去,这样吓退了他,书就可以归还回来。但是为了《算术》,罗蒙诺索夫再大的险也愿意去冒,他干脆利索地答道:“好,一言为定!”
夜幕降临时,罗蒙诺索夫来到坟地,整整度过了一个夜晚,《算术》终于归他所有。
夜深人静时
寒冷的冬夜,北风怒吼,雪越下越大。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正聚精会神地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突然,门打开了,冷风一下子灌进来,小男孩打了个冷战,抬头一看,可吓了一跳。
原来是他的继母闯了进来,怒气冲冲,一边骂,一边把他赶出屋去。
这个小男孩站在屋门口,冻得瑟瑟发抖,可是他还是不去睡觉。他将耳朵贴在门上,细心地听着里边的动静,灯灭了,屋内响起了睡熟的鼾声。于是,他钻进一间堆放着杂物的板棚。
板棚内,又脏又乱,散发着难闻的霉味。从板壁的裂缝灌进一股股寒气,使他浑身发抖。小男孩并不退缩,而是点燃一支半截蜡烛,趴在一只底朝天的大木桶上,又开始读起书来。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在电学、光学、天文学、地震学等方面作出贡献的罗蒙诺索夫。他在八岁时便失去了亲生母亲,后来不断受到继母的虐待。小罗蒙诺索夫从早到晚地做各种家务活。每当夜深人静后,便是他读书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