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13

第13章 社会教学(1)

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就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社会事物和现象,传授社会基本知识、思想观念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例如教学《商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师可通过讲述古代“以物换物”,后来发展到“用钱购买东西”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商业的由来,以及商业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商业,商业活动如何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等商业常识。

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讲授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既有生动事例,又有科学结论。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好教材。3.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4.充分利用板书。板书要有计划、规范,力求简明扼要。

二、讨论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社会课教学中是要经常使用的,因为社会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比一比”、“说一说”、“讨论”等内容。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问题的钻研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资料,做好发言的准备。2.讨论时,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紧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争论,把讨论引向深入。3.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分析,做出结论,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

三、演示法就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看,或做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社会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又少,不充分利用教具演示,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应从教材出发,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演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表、地图和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特别是电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在小学社会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还可以将许多隐性的教学内容显性化,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例如教学《中国的远古先人》一课,把反映北京人当时生活情境的三幅图片,用幻灯机依次投影到银幕上,让学生通过看图像去感知历史事物,效果会比单纯地讲述好得多。

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尽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演示的对象,因为学生的感官参与得越多,获得的印象就越真实、越深刻。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系列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观察的主要部分上去,并配合讲解、谈话,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

四、参观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小学社会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活动课”,在这些课中,组织学生参观占了重要的地位。例如《参观农村》这一活动课,就要组织学生参观以下内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后农民生活的变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后村里生产的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发展;参观一户农家,了解农民是怎样致富的等。通过边参观边思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上来,从而透过事物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达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目的。

运用参观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参观前,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定好参观的计划。2.参观时,要指导学生围绕参观的主要内容收集材料和做必要的记录。如果是分组参观,组长的责任要明确。3.参观后,要组织学生讨论参观的收获,及时进行小结,必要时可要求学生写出参观后的体会。

五、模拟法就是用模型、布景、实物等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进行实习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社会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例如讲《买东西的学问》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购物;讲《学习乘车和乘船》时,可以模拟买票、候车(船)、上车(船)、坐车(船)、下车(船);等等。在模拟活动的基础上,再布置学生课后亲自参加实践,就会使学生学得的“双基”更扎实。

运用模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严格按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办事,教育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切忌儿戏。对“玩忽职守”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2.模拟活动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课上或课后仍应布置学生参加真实的练习。

六、实践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方法。小学社会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社会性,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常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例如,讲社区生活,就要组织学生调查家庭或学校所在的社区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学校、医院、商店、文娱场所等各种设施的变化,以及开展为居民服务的活动等;讲寄信和打电话,就要让学生亲自写信寄信、练习打电话。

运用实践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复习有关社会知识,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2.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困难,使活动达到预期目的。3.活动后,教师要做总结,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必要时写出书面小结。

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一、巧设疑问,诱发初知,激发兴趣

社会教材在许多单元和课的开头,都巧设疑问,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获得的社会常识和经验,进行粗浅的初步回答。例如六册《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课开头,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吗?你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不难回答。在学生享受回答成功喜悦之时,教师可顺机进一步设问:“你想知道伟人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事迹吗?”以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在课文开头直接设问,必须遵循大纲关于“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的原则。例如一册《买东西的学问》,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你买过东西吗?”“买过什么东西?是怎样买的?”在学生把这些初知说出之后,可顺机引入学习的正题:

“你们可知道,买东西还有许多学问呢!”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二、引学图文,全面领会,获取新知

社会教材配了大量表情达意的插图、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地图。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那些“尽在不言中”和“言犹未尽”的插图内容。所谓“尽在不言中”的插图,就是以图代文。如《现代社会与通信》(二册)一课,在学生回答了“家里有急事,怎么通知在外地做事的爸爸赶回来”后,引导看图,让学生了解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仅有寄信、发电报、打电话,还有报刊、有线广播、无线广播、电视等,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通信形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对课文中的一些珍贵照片,也不能一看了之,如《解放战争的胜利》(四册)中“北平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入城,群众夹道欢迎”的照片,应引导学生观察那人山人海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壮观场面,体会当时民心所向,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这样学生知识面扩大了,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教材中,有些插图是对文字叙述的补充,这就是所谓“言犹未尽”。如五册《东北林海雪原》中有组“炼钢过程示意图”,六册《工业革命》中有组“原来的手摇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工作过程”对比图。教学中应认真引导学生理解图意,体会我国东北得天独厚的煤、铁矿藏,是使东北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基地的客观原因;体会用蒸汽源源不断推动飞轮,带动织机,比手摇飞轮推动织机,在工作效率上产生的巨大差异,从而理解瓦特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说一说”、“做一做”是社会教材的一大特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尝一尝梨子的滋味”

。教学中,应切实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例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在学生懂得了买食品要注意“保质期”后,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在课外收集的包装袋(盒、瓶),去识别、判断。二册的学写信封,模仿打电话,填写存款、取款凭条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如果有些课的内容与当地实际密切相关,教师还应自己设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如教《买东西的学问》,如果是在服装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学完价格变化及其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地有不少“折价商店”的实际,回家调查:为什么这种店里的货便宜?为什么有些制衣厂要卖“死货”?我们能不能买点“死货”用?这样,就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

四、寓德于教,随机渗透,自然得体

《大纲》明确指出:“社会课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要注意寓思想教育于社会常识教学之中”。“含”需要我们去挖掘,既要注意社会课程整体的思想教育的主线,又要挖掘不同章节中其它方面的思想教育因素。“寓”告诉我们渗透要自然得体,应顺其教学过程自然地渗透在有关的教学环节之中,不能“贴标签”。如社会一、二册教材,整体的“德”主要体现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这两册各章节学习时思想教育的渗透,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人们要互相依赖才能生存、发展;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人人为社会服务。同时,还应挖掘每课所含的其它方面的思想教育因素。如教《买东西的学问》,在关于买什么样的铅笔盒的两幅图对比中,应自然地渗透勤俭节约的教育;在《清明节与端午节》(二册)的教学中,让学生读“屈原投江”应自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近代、现代史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学期来,我在六年级两个班的历史下册教学中,紧紧围绕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这一中心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我的做法介绍于下。

(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新学期开始,我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制订了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即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①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由来已久;②落后就要挨打;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④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历史造成的;⑤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并在教学中把上述教育目的逐一具体落实到每一课教材之中。这样做,便可以在历史课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调整课文安排及教学顺序

为了便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我将课本前半部分的本国史与后半部分的外国史混合起来,严格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上课。我觉得这样做对学生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发生原因很有帮助。比如一开学我先教世界史第一课《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然后才教本国史第一课《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样教学生对万里之外的英国舰队所以能打败中国,除了满清的腐败外,是因为英国在鸦片战争前二百年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有了先进的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也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三)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在历史教学中,我多是以讲史实为主,像讲故事一样,满足于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纪律好。上学期我改进了教法,不多补充史实,挤出一些时间说清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的道理,并适当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教育。如教《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通过具体的事实,教师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些人说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这完全是违背事实的。

(四)开设阶段小结果

我在上册历史的教学中开了两节结课:一是在讲到《孙中山辛亥革命》时,对已教的前十课进行一次小结;二是在讲完全部教材后进行一次小结。我觉得开设小结课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完《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后(实则是从鸦片战争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夕)的小结课中,我从已教历史事实中给学生阐明了几个观点:①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对中国从来没安好心,妄想灭亡中国,至今如此。②英、法、美等帝国主义,近代比中国发达富强是它们的资产阶级革命比中国早一至二百年。不是中国人没用,更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好。③由于满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近代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建设强大的祖国。④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面前从没有屈服过,我们应发扬先辈的爱国精神,保卫祖国,粉碎敌人和平演变的阴谋。

历史课的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取决于教师的情感。历史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激情要素,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刻体会,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受到教育。几年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种激情的方法。

历史形象激情利用教材本身形象生动的史实,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场景激情。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些历史形象,再现生动的史实,使学生的情感投入到老师生动的描述之中,受到怀感教育。

例如,《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我这样描述邓世昌的形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的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地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壮国家的声威,就达到了报国的目的。’接着下令开足马力,直向敌舰吉野号撞去。邓世昌落水后,士兵给他救生圈,他不用。他心爱的小狗叼住他的发辫,使他不能下沉,此时他忍痛割爱将小狗按入水中。邓世昌有生的机会,但他誓不逃生,决心和舰上200多名将士共存亡,邓世昌壮烈地牺牲在浩瀚的大海里。”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邓世昌的英雄形象打动了每个同学的心灵,同学们都被邓世昌敢于反抗外国侵略者,为保卫祖国而忘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