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14

第14章 社会教学(2)

句式激情教师设计教学结构时,适当应用反问、设问、排比句式推动学生情感升华,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方法。例如,《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其中我用三句设问句激情,用一句自答使学生感情升华。“为什么外国人如此高度赞扬秦兵马俑?”“为什么你们自豪?”“为什么我感到骄傲?”接着我感情充沛地说:“就是因为秦兵马俑有非凡的艺术成就。”并言简意赅地讲述其美术价值,让学生从内心迸发出民族自豪感。

用对比手段激情在教学中,通过历史与现实、今与昔、中与外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提高教育实施。例如,讲《四大发明》一课,我应用中外对比手段激情。“欧洲人民用破布造纸比中国晚了1400多年”。“北宋毕癉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欧洲人15世纪中叶才开始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近400年。”“北宋时,人们已经会用磁针指南,并用在航海事业上。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在12世纪时传入欧洲。从而欧洲的海船14世纪才普遍使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时,我国有了关于火药的记载,14世纪初,火药武器才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我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知识内化的同时,也使品德教育内化于每个学生心中。

引用古人诗句激情针对思想教育的重点,在教学结构设计上,适当地引用古人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也是重要方法。例如,讲《王安石变法》一课,我用“三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四句诗来描述官吏贪暴,人民疾苦。紧接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讲出诗的内容,并在理解诗的过程中抒发对人民同情,对贪暴官吏的憎恶的情感。

以榜样的力量激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激励人们奋进向上。历史人物的榜样是多方面的,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促成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学习榜样的动力,使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成长。例如,在《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一课的教学中,我从李时珍从小随父采药,刻苦读书,长大后,行医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不迷信前人,敢于发现前人药物著作的错误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胆纠正,决心写一部新的《本草》,阅读了800多种著作,走了万里路,书稿重写三次,用27年时间,新《本草》编成,以激发学生,使学生敬佩李时珍,要向李时珍学习。最后,我问学生:“你向李时珍学习什么?”许多学生针对自己不足之处,回答出自己学习李时珍的地方。

另外,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幻灯、录像、实物等多种直观教具配合上述几种激情方法,会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

把历史课讲得具体些有趣些

历史课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如果讲得不生动具体,学生就很难记忆。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忆知识,现介绍几种方法。

一、进行比较有些事物,学生缺乏具体感受,很难理解记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具体感受。如教《大航海家郑和》一课,教材中写到郑和乘坐的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151.8米),宽十八丈(61.6米)。如果只告诉学生这几个数据,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不知这只船究竟有多大,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这只船约多少平方米?(约九千三百五十多个平方米)。一问教室约七、八十个平方米,这只船相当多少间教室所占的面积?(约一百一十多间教室)。这样一比,学生就理解得具体了。

二、进入角色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完《淝水之战》后,在总结课文时,我对学生说:“打完仗后要总结一下,胜利有胜利的原因,失败有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谢安,对取胜的将士怎样总结?如果你是苻坚,对残兵败将怎样交代?”学生积极性很高,个个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做谢安,他满面笑容地说:“将士们,我们巧施妙计,打了个大胜仗!这也是大家英勇善战的结果。大将朱序同我们配合得很好,立了很大功劳。”另一个学生做苻坚,他有气无力地说:“将士们,我总觉得自己的兵力强大,太骄傲了,没有听取文武百官的劝告,一意孤行,导致损失十之七八,真是骄兵必败啊,我深感痛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完成了课后的作业题,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编顺口溜比如记忆历史年代,可编一些顺口溜。如:公元前138,张骞第一次出发,公元前119,张骞第二次往西域走;淝水之战在383,200年是官渡之战;1662,郑成功把台湾收,1683,清朝统一台湾;1898,戊戌变法;1921,共产党成立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易记有趣。

四、运用照应运用“照应”的方法,可以点明前后关系,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化难为易。

如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一废除(废除奴隶主贵族享有的种种特权),三奖励(奖励耕织、开垦荒地、军功),相对应的意义是一废除(废除了奴隶制度),三多(粮食多,布帛多,军队作战勇敢的多)。

五、打比方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打比方,是把抽象、深奥的理论讲得具体、明白的好方法。如讲中国近代史部分时,为了让学生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意义等问题有个认识和比较,我把鸦片战争,特别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社会比作是“一座破烂不堪的房子”,并让学生思考:对这样破烂烂的房子,有哪些处理方法?学生回答:一种方法是维修,另一种方法是重建。这样,在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学生很快认识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有相当影响的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1911年的辛亥革命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从戊戌到辛亥,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都有其弱点:阶级力量不足,显得软弱。因而中国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山河反而破碎。可见戊戌、辛亥均属“维修”之法,失败是必然的。上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学生很快认识到: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总了前一方法(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建”之法,具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的历史意义。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的国情,得出“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这样,两者的区别一下子就清楚了。

历史复习五法

小学历史课的特点是:教材史实简略,每课相对独立,历史阶段连贯性不强,教学课时少,记忆内容多。小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是:从兴趣出发,把历史课视为“杂课”,阅历浅,历史知识少,缺乏时空感,概念容易混淆。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在历史复习时,采用了下面五种方法。

(一)对比区别法

这就是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名词概念等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异同点。例如,“商鞅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学生常常说是秦国人。从表面上看不错,但从朝代讲,商鞅应该说是战国时期的人。这里,就要把战国时期的秦国和统一的秦王朝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人而不是秦国人。

(二)表格图解法

这就是把教材中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成提纲、要点,按照一定的思路,分类设计成图表,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整体,抓住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程度,增强记忆效果。例如,我们编制了《中国历史朝代简明沿革图表》,把各朝代的名称、开国皇帝、首都和起止时间列出,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朝代的发展变更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另外,还编制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变法表》、《几个不平等条约比较表》、《历史名人简历表》、《中国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一览表》等。

(三)知识竞赛法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复习阶段组织知识竞赛,内容以教材为主,形式仿照智力竞赛,设小组(集体)和个人奖。个人获奖者,总评成绩加分或期终考试免考。这种竞赛,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复习巩固,又是考前的一次模拟演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视听形象法

我们利用电化教学视听结合学习效果好的优势,运用幻灯片进行复习。具体作法是:①看图叙述。要求学生简要叙述灯片画面内容:哪一课书?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事……②看图答问。打出灯片后,指导观察,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向学生提问,学生看着画面联想课文内容进行回答。③作业练习。教师用小黑板写出有关练习题,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做作业进行复习。

(五)歌诀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