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16

第16章 自然教学(1)

常识课堂提问七法

低年级学生有一种表现欲,一般来说,他们很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有时也会出现学生不愿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常常答下上来,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教师要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迅速作出判断,调整,改变提问的方,绍兴柯岩分校朱勇方老师总结了如下七种方法1.方位转移提问法这种提问方法好象是射击一个靶子,当靶子的正面有遮挡物,而不能击中时,射击者必须转移射击方位,到侧面或其他方位寻找最佳射击点。如下列的一组问题,很显然它们的答案都是同一个,只是提问的方法不同而已。

①简单说说晴天、雨天、阴天中,你喜欢什么天气,不喜欢什么天气?为什么?

②简单说说晴天、雨天、阴天和人的关系?

③你认为晴天、雨天、阴天中哪种天气可对人有好处?哪种天气对人不好?为什么?

在教学中,可先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学生不能回答时,再逐一提出其他问题,以变换提问角度,使学生能答上来。

不难看出,这一组提问,处于同一层次,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而已,因为是同一层次的提问,问题的指向不是逐步深入的,所以当学生的认识处在一种“启而不发”的状态时,教师应再一次进行教学的调整。

2.分层提问法

对于较难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分层设问的办法,或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做到各个击破,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

如《怎样使物体放得稳》,课题本身就是个大问号。

因此,引导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就可从学生所熟悉的学习用品着手,一一分析这些学习用品在桌面上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平放、侧放、竖放)哪种摆法最平稳,不易倒,通过逐个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分层提问,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分析、辩论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3.铺路搭桥提问法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很难直接回答,因此,教师应在设计提问时,由易到难,逐步引进,以逐渐打开学生的思维之路,最终由学生自行找出答案。

教学《家乡的商店》时,如把课本上给出的问题“如果家乡没有商店,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直接提出,由于难度大,一般学生不能直接回答。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铺路搭桥,化难为易,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引导,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①家里、学校里有哪些物品是从店里买的?

②要是有一天没有商店了,那还会有这些东西吗?

③这些东西没有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怎样?

4.填空式提问法

填空式提问,就像填空题一样。例如,认识蜘蛛的身体特征时,教师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蜘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它头上长有什么?有几对足?

这种提问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功效是比较差的,但也有它的用处。一可用在教学的非关键处或可不设问处,目的只是为了沟通教学双方,对教学本身意义不大。二是可用在对较差学生的提问上。在低年级常识教学中,常用到这种提问方法。

5.情境提问法

创设情境对于渲染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在情境中提问,能收到较好效果。

如《我的家》教学,首先,教师要学生说说自己家住在什么地方,教学中就可采取师生或学生之间表演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师扮作外地的客人,老师问:“小朋友,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全班学生齐答后,教师马上接下去:“哦!我知道了,过些日子我到你家来做客好不好?”学生肯定齐声答“好”,有谁能说,此时的学生哪个不是兴趣盎然呢?随后,再让同桌学生互扮角色对话,始终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

6.示误提问法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故意引进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树立对立面,让学生在争论中揭示问题,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如教学《春天的花》中,在激发学生爱花、爱美、爱大自然的情感时,一开始,教师即可发问:“学校里的花美不美?”学生答“美”后就可故意示误:“是啊,这花真是太美了,我们赶快去摘一朵,插到自家的花瓶面去,好不好?”此语一出,必然引起学生争论,如此揭示问题,显然明显比单纯问学生“学校里的花能不能摘”要好得多。

7.以虚求实提问法

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的提问,不一定要求学生直接回答问题,但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有所发现。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提问:“那么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固体呢?”一般学生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回答这一问题。但教师可通过已掌握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激疑教学法

“学者须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究”,有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激疑教学法就是根据张载的这一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悬念、导谬、极端、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递进等激疑方法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

激疑的方法有:悬念激疑法、导谬激疑法、极端激疑法和串联激疑法。

教例—

关于悬念激疑法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悬念,从而迫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注意,处处留神,寻觅答案,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如小学自然《凸透镜》教学片断: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取火的?

生:用火柴,打火机……

师:如果我只给你一块“玻璃”你能否取火?

生:……

由于教师的这一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故而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悬念,为此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涨。当学生在实习实验的过程中,弄懂了凸透镜具有聚光的原理时,于是恍然大悟,得出:“原来是这样”的满意回答。

教例二

来于导谬激疑法教师根据学生对一些似乎浅而易懂的原理或道理,往往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因而造成一知半解,甚至发生了误解的心理特征,抓住容易误解之处,设疑问,让学生接触谬误,通过议论使学生恍然大悟。

如小学自然《水蒸气的凝结(一)》教学片断:

师:早晨我们在湖面上看到的那层白气是什么东西?

生:水蒸气。

师:水蒸气是怎样形成的?

生:液态水受热后成为气态水。

师:中午太阳直射湖面,你们有没有看到湖面上有一层白气?

生:没有。

师:中午的温度比早晨高,照此中午湖面上的白气比早晨应更多,可为什么中午时反而没有白气呢?

生:那么白气是什么东西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让学生实验操作,在一个大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用一块冰去接近瓶口,反复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

生:我知道了,这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师:说得好,原来瓶口附近就充满水蒸气,当受冷后就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变成白气,这白气我们叫它“雾”。

情境激励法

这种方法是由上海静安一小教师吴森逸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主要从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以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热情。运用这种教学法应遵循三条原则:(1)以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物;(2)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使之成为指示学生探索研究的方面;(3)不断将设想与具体事物对照修正,经过分析、综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观事物的概念。

教例

教师在授自然课《认识岩石的方法》时,可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手中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

学生:石头。

教师:应该叫什么?

学生:应该叫岩石。

教师:对!从今天起,我们应该用科学语言来表达,它应该叫岩石。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岩石吗?

学生:为了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产,了解岩石的特点,能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岩石中还有不少古代动植物的化石,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和史前的生物。

教师:说的真好!是呀,人类研究岩石的意义是很大的,但是,要研究岩石,首先就得认识、了解岩石。这就需要依靠一定的方法,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认识岩石的方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当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所倡导的。他把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经精心设计、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现实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和操作,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实在的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同学之间的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形象丰满、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探究”实际上是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研讨”则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探究越充分,研讨效果会越好;研讨越深入,建立的概念越准确。

教例一

为了让学生获得植物根的知识,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的根的标本。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取出芫荽的根进行观察,提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一棵芫荽的所有根粗细一样吗?长短一样吗?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的根粗细不一样,长短不一样,叫直根。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哪些植物的根是直根。教师再让学生取出大葱的的根进行观察,同样提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一棵大葱的所有根粗细一样吗?长短一样吗?这样的根像什么?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的根粗细一样,长短一样,像人的胡须一样,叫须根。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哪些植物的根是须根。

教例二

无种子植物的繁殖

一、利用材料,组织探究

课前把事先准备好的月季、金银花、夹竹桃、菊花、大蒜、姜、天竺葵、葡萄和桑树等植物茎杆发给两个小组。要求学生探究:

1.认识这些植物的名称。

2.哪些植物会开花,哪些植物不开花?

3.哪些植物开花不结果实?

4.不结果实的植物怎样繁殖后代呢?

二、发现问题,进行研讨

先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去分析推测无种子的植物怎样生根、发芽、长枝叶。再指导学生研讨月季、金银花和菊花等植物茎杆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发现它们茎杆上的节会长须根,找到没有种子的植物用它的茎杆或地下茎繁殖后代的原因。

三、分组实践,插扦训练

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准备花坛、花盆等扦插园地。用剪刀把茎杆剪成40厘米长,斜插入土壤15厘米,保留2—3个芽露在地面。经常保持土壤疏松潮湿,让学生观察成活的过程。

教例三

四年级学生学习细胞单元的收获(以下是甲、乙两位学生在探究——研讨法教学后自由书面汇报的记载)甲:我从《细胞》课上学到的——我学到了洋葱细胞有时候是不同的。

我也学到了酵母细胞会繁殖。

我懂得了细胞的形状各不相同。

我知道了洋葱是有好多种细胞构成的。

我学到了怎样用头发丝去量细胞的大小。

一个洋葱细胞有时像砖墙,铁丝网及其它形状。

我知道了酵母细胞很小。

我知道染色剂能帮助更清楚地看细胞。

乙:用一段头发当尺去量细胞。

一定要保持载片或显微镜干净。

使用小功率的(显微镜)看见小一点,不很仔细;使用大一点功率的能看得大一点,更仔细一点。

细胞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教例四

如1991年版小学第二册自然《鱼》一课的教学。

一、有层次地提供实物材料,指导学生探究方向。教师先给每组学生提供第一组材料(敞口瓶一只、鱼一条、鱼食三包),边说:“你们想知道鱼类的肌体结构和它的习性吗?”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看着鱼吐气泡,探究鱼的呼吸;有的津津有味地喂鱼饵,探究鱼的吞食;有的揪住鱼鳍,探究鱼的运动。再提供第二组探究材料(镊子、剪刀、薄膜纸各一件、细线若干条),边说:“你们也许用得着这些东西吧!”学生有的用镊子掀开鱼的鳃盖,探究鱼腮的构造;有的用线把鱼捆起来,探究鱼的尾鳍的功能;有的用剪刀剖开鱼肚,探究鱼沉浮的奥秘。

二、有重点地组织研讨,帮助学生得出科学概念。对“鱼的呼吸”这一教材学生是这样讨论的。

生:我看到鱼有嘴和鼻子,而且嘴里不断地吐着气泡,我想它一定跟我们人差不多,是用嘴和鼻子呼吸的。

生:随着鱼嘴一开一闭,鱼的鳃盖也跟着一扇一扇的,鱼腮上有许多像核齿一样的鳃片,而且鳃和嘴相近,因此我认为鱼是用嘴和腮呼吸的。

三、有条理地做好研讨记录,启示学生课余自觉发现。请看学生探究记录:

1.鱼的表面覆盖着鳞片,起润滑和保温作用。鱼体两侧各有一条虚线,不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鳍是鱼的运动器官,起着推动鱼前进、拐弯和保持稳定的作用,好像船上的桨和舵。

3.鱼有嘴、鼻和眼,不知有没有耳朵?

4.鳔可以控制鱼体在水中的沉浮。

5.鱼是产卵繁殖的,但不知怎样孵出小鱼的。

教例五

在一次有关“太阳能”的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接受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教师上课发给学生的材料包括一个装有1500瓦灯泡的简易台灯,三个用泡沫材料制作的小房子,房顶颜色分别为黑、银白、透明三种,三支温度计等。

学生都拿到材料后,教师只讲一句话:“根据这些材料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拨弄、操纵手头材料,教学进入探究阶段。小房子上有温度计能插入的小口,这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把三个温度计分别插入三个小房子内,并把它们放在灯旁,看在灯光的照射下,温度计的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这时,学生会发现三个房子里温度计的温度不同。

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发现,并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从而把教学引入研讨阶段,经过相互补充和启发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们终于认识到:“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接受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段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是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四阶段理论——说明、联想、系统、方法之后,由他的学生戚勒和莱因加工而成。所谓五段是指:

1.预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回忆过去的经验和有关事实,为学习新教材做准备。并说明学习目的,使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一种期待解决问题的心理。

2.提示——教师提出新教材或一些事实让学生观察。

3.比较——用问答讨论的方法,把提示的材料加以分析说明,然后与旧经验相比较,分类并加以排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4.总结——把分析比较的结果,综合概括成原则或结论。

5.应用——给学生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得的原则或知识结论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对新知识、新原理有更新的了解,并验证其正确性。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而曾在各国风行一时。

教例一

小学自然《日蚀和月蚀》教学片断:

1.预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