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21

第21章 技能教学(2)

此外,形象分析歌词导入法和范唱导入法,也是较好的导入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小学音乐欣赏的十一种方法

音乐课教学内容包括:发声、视唱、唱歌、音乐知识、欣赏五个方面。欣赏教学是完成整个音乐教学任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感觉、理解音乐的能力。

(1)明确欣赏教学目的。

欣赏教学,在于使学生感知和发现音乐的美(内容美与形式美)、发展音乐形象思维。如课本第一册第八课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时,应明确这样三个目的:了解声乐演唱形式、大合唱的体裁结构;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卓越贡献;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代背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一方面靠欣赏,另一方面靠素质。所以,欣赏也有纯教学意义的,主要是为了丰富教育内容。

(2)欣赏内容的选择与讲述

在选择欣赏课教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根据欣赏的目的、任务和欣赏内容,做到有的放矢;②多选中外著名的声乐、器乐作品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各时代的代表作;③注意适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④尽可能注意到内容健康和形式的完美。

如欣赏北京教育学院编的中学课本第一册第七课中的童声合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歌曲时,在教学中除了完全正确的演唱和进行必要的歌唱方法训练之外,还必须通过讲述,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①人声的分类;②词、曲作者简介;③什么叫合唱,合唱有哪些演唱形式?④北京银河少年合唱团简介。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鉴赏能力。为了更好的上好欣赏课,南京市宇花小学沈克英老师在总结自己及其它教师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与归纳,提出下列方法:

1.整体感觉的方法

指导儿童欣赏音乐,首先应从整体感受入手,这在欣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具有一般不直接描绘形象的特点,但它通过情感的表现来体现形象。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的高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及音色的浓淡等要素的对比反映出来。所以从总体上去感受,即听音乐是怎样开始的,如何进行,什么旋律先出现,有几个主题音调,在那儿过渡,上下二个声部都要去听等,才能使儿童初步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直观的美。这对儿童良好的欣赏习惯的养成及提高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分段欣赏方法

分段欣赏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儿童对作品笼统感受的基础上,分段欣赏的任务,则是引导儿童从每段不同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要素来了解音乐是怎样进行、构成、表现,哪里是对比,哪里是重复等。这样就可以把儿童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似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使儿童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3.提问式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提问题的形式来起学生的兴趣。在提问题时必须注意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比如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因此提问题时要言简意明、形象生动。比如欣赏一曲打击乐“鸭子拌嘴”时,可提出“小朋友听听这段音乐像什么动物走路?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就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了作品的内容。

4.讨论式方法

欣赏一曲后进行讨论这是较好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相互启发,打开儿童想像的大门。讨论中儿童讲述对音乐的感受时,应引导儿童不能绝对化。如“叮咚”象声词,它既可表现流水的声音,也可表现铁捶敲石头的声音,还可表现“门铃”的声音等。

音乐不是摄影,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要素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感都能产生不同的人物、事物,这就使得音乐具有概括性和相对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讨论时教师应灵活地因势利导,帮助儿童准确地去感受音乐。

5.对比式方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在欣赏中对比的范围是很广的,有题材、体裁、曲式等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首作品各乐段之间的对比,还有同一种题材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对比……从对比中儿童可以感觉到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表现特色。这样既可提高儿童对作品的感受程度,又可增加音乐知识。

6.选择的方法

整个小学阶段的欣赏要求侧重于感官和感情的欣赏,基本上属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怎样去提高儿童的感受能力?在欣赏课中运用选择的方法是可取的。比如三册“跳圆舞曲的小猫”(管弦乐),为了帮助儿童辅捉住“猫”的音乐形象,欣赏时事先在黑板上画上几种叫住“猫”的音乐形象,欣赏时事先在黑板上画上几种叫声对比明显的动物,如“狗”“猫”“鸡”

,让儿童从音响中去选择。另外还可运用“字词选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开想象,这样既可较好地使学生经过自己的体会与感觉,选择准确的可表达乐曲的情感,又可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习兴趣。比如“情绪”选择词(把字词定成卡片)活泼抒情欢快优美紧张激烈,在欣赏音乐时,儿童可以恰当选择上述字词来表达音乐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感觉。

7.悬念式方法

儿童阶段求知欲强,往往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上,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欣赏中用悬念造成欣赏的动力,也就是先给学生一个“谜”,让他们产生多种猜想,并急于想听音乐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如:欣赏七册“羊肠小道”(《大峡谷组曲》之三),先在黑板上画上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莫名其妙的线立即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脑海中会出现各咱猜想,是“蛇呀”

,还是“小河”?因而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希望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这样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欣赏的对象。

8.进入角色的方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自我表现意识却很强,特别乐意表现自己。抓住这个特点,在欣赏时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角色。比如欣赏“龟兔赛跑”时,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儿童会做乌龟爬,免子跳的动作,用人体本身发自内心的感觉做出的动作来体验描绘乌龟与兔子音乐的情感。但学生进入角色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动物的个性特点,来帮助儿童准确地把握角色。

9.直观形象的方法

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他们不易理解作品的内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欣赏时运用直观教具、挂图,通过视觉形象的联想,可以促进儿童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比如“可爱的动物”中,当狮、猫、马、蜂等音乐形象与动物形象同时出现时,就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可促使儿童音乐思维的形象化,有助于发展音乐感受力。

10.听与画相结合的方法

音乐能否表现物体的色彩?这是音乐欣赏心理学上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首先肯定的是,音乐形象能引起欣赏者对某种色彩的联想,比如三册专题欣赏“四季的歌”器乐演奏,当“冰场上”的音乐出现时,那欢快、优美的圆舞曲,描绘了溜冰场上,青少年在清澈透明的冰上世界尽情地驰骋。儿童头脑中就会出现一片银白色的色彩,有的学生能把已经感受到的色彩用画笔、线条勾画出来。如他们用绿色代表大地苏醒,万物生长的春天,用红笔表示炎热而茂盛的夏天,用金黄色把果实累累的秋天展现在眼前。这些五彩缤纷的画面,使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

实践证明,用具体的画面与色彩来自启发儿童对音乐的想象,或者用音乐来启发儿童对画面与色彩的想像,是有效的。

11.启发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欣赏是一种以听觉、感知和联想想像相结合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发生在二种不同但又有相似因素的事物之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往往会使我们联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上,这就是联想的结果。而想象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它与联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能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由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不同,欣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像活动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由描绘性(造型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

如教材中《百鸟朝凤》、《可爱的动物》等。当然,描绘性音乐作品不是单纯的用模拟手法来写景,而往往是情景交融。

(2)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

由于音乐与文学内容的联系,有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对于这类音乐的欣赏,应以文学、戏剧的题材内容以及乐曲的标题与文字说明为根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就成为连接音乐音响与情节内容的纽带。

(3)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像。

有些音乐反映现实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绘性的,也不是情节性的,而是抒情性的。作品的作者以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抒发感情,学生则凭借音响的感知来展开音乐的想像活动,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感情。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音乐内容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他们的联想与想像往往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使他们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上述十一种方法是不能割开的,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此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应视教材内容、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创设情境掌握节奏

节奏是音乐旋律的骨架,也是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在低年级节奏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节奏感,并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发展。

一、在语言情境中认识节奏

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认识节奏,能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自觉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节奏符号时,自编童话故事,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动物音乐会上,顽皮的小猴、小狗、小猫、小熊为争自己手中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而吵闹不休。可爱的唐老鸭想出了个好办法——让它们一个个敲响自己手中的乐器而作结论。”这时,老师拿出打击乐中的三角铁、木鱼、双响筒、沙球,叫四个学生上讲台,戴上四种小动物的头饰,每人拿一种乐器敲打,于是三角铁“当一”、木鱼“科”、双响筒“答答”、沙球“沙沙沙沙”的节奏声清晰地留在学生的感官里。接着,老师请唐老鸭(指全班同学)说出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学生通过简短讨论,这样的结果出来了:“三角铁发出的声音最长,木鱼声比三角铁的短,双响筒的声音比木鱼声短,沙球的声音最短。”在学生获得了音的长短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几种节奏符号,并教给学生柯达伊节奏读法。

二、在声音情境中理解节奏

音乐节奏是靠声音来表现的,让学生在声音情境中感知、理解节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根据儿童喜欢模仿小动物声音的特点,借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音响节奏,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他们识记、理解音乐节奏的符号和时值。

如将小狗漫不经心的叫声编成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把小狗凶恶的吠声编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练习。在这个游戏构成的声音情境中,学生懂得了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

三、在动作情境中掌握节奏用动作来训练学生的运动知觉与身体动作的协调,能促进学生节奏感的形成。

我用开火车游戏、搓指、弹舌、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中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并将这种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强化节奏感。

四、在画面情境中创作节奏

生动的画面,能为学生提示生活中节奏的种种情境和形象,启发他们对生活节奏进行观察、联想,唤起潜在的音乐天赋。

当学生在声音情境中忘我地表演并进入欢乐的情境时,我出示幻灯片——一列火车从站台开出,并口念“呜—咣口当咣口当”的节奏,学生的注意马上被吸引过来。我顺势引导,让他们把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某一生活画面用节奏表现出来。

有的儿童便学着爸爸焦急地调电视机频道开关样子,编出这样的节奏:“咔咔咔咔咔。”有的儿童模仿解放军叔叔打机关枪的声音:“哒哒哒哒哒哒。”

生动的画面能把儿童带入欢乐的情境,让他们尽情地联想,使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协同发展。

体育教学

念动教学法

念动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苏思倡导的体育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头脑清醒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努力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的回顾和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其心理机制是在头脑里描绘动作表象时,会使有机体产生和实际进行某种动作时相似的生理变化。例如,在学生接受声音刺激而在头脑里描绘屈右臂的表象时,右臂肌电变化的形状和持续时间与实际运动很相似。同时,整个念动的过程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能在不消耗大量体力的情况下,多次重复正确的动作感觉,有助于动力定型的形成。不过,由于高度注意集中的时间不能持续大久,每次念动教学的时间,通常不能超过5分钟,否则会产生神经和心理的疲劳。

教例

1.准备阶段。向学生介绍心理训练的基本知识,列举念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集中注意阶段。让学生自行选择最舒服的放松姿势,闭眼,逐渐放松入静,借助中国传统气功“意守丹田”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借助印度瑜咖术中的“冥想”集中注意力。

3.发动阶段。由教师轻声提示,将学生要练习的动作,用较快的语速反复叙述,当学生熟练以后,由学生自我暗示发动。

4.念动阶段。事先要求学生熟记成套动作的暗示语,最好编成易记的口诀。发动后,令学生一面用暗示语自我暗示,一面在头脑里接部就班地回忆整套动作的表象和用力感。开始时可稍慢于正常动作速度,精确地想象每一个动作细节。重复几遍后,逐渐过渡到正常的动作速度,以使动作表象和用力感趋于真实。一旦学生肢体出现轻微的活动,直至不由自主地进行活动,则达到了念动教学的最佳效果。

比赛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